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学研究》 > 2019年第5期
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政治学研究》2019年东北地区中青年作者座谈会综述

作者:刘畅 时间:2020-05-18

由《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建设”研讨会暨《政治学研究》2019年东北地区中青年作者座谈会于2019年8月17日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及吉林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政治学研究》主编房宁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与会学者围绕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和《政治学研究》的使命任务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把握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特征

自恢复以来,中国政治学不仅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而且在人才培养、服务治国理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也进入新阶段,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需要对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特征有一个总体把握。

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这一命题本身就有其基本指向与价值意蕴。吉林大学周光辉教授指出,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这一命题具有三重属性,即反思性、时代性和方向性。所谓反思性,意味着这一命题要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政治学恢复重建以来40余年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所谓时代性,表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在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中国政治学加快构建知识体系;所谓方向性,蕴含着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追求是以理论引领实践,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鉴于上述三重属性,新时代构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应是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原创性研究,这也是所有学科繁荣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与原创性研究需要从四个维度着手:一是要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二是要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探索理论;三是要在比较的视野下考察中国政治;四是要在中国现实语境下思考现代性价值。

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准确把握这一知识体系的主要特征。东北师范大学杨弘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具有价值性特点、特殊性内涵、实践性取向和教育性功能,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也应该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既要不断完善政治学的理论和学术体系,也要突出强调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实践意义,还要增强政治学知识体系解释和指导实践的能力,积极发挥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教育功能。

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在坚持创新的同时也需要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独特优势,中国古人治国理政的实践探索和政治智慧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要坚持创新发展与传统思想资源创造性转化相结合。还有学者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源泉,构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政治学理论资源,做到事实与价值的有机融合,并推进政治学学术语言的大众化。

二、丰富与拓展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内容

中国政治实践是中国政治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需要从国家治理和政治实践的现实需要中寻找切入点,丰富与拓展知识体系的内容。东北大学张雷教授指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应该着眼于中国实践,中国政治学的研究须扎根中国大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政治学理论。他以乡村社会变迁中民主参与的新变化为例指出,从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变迁中的民主参与问题看,西方自由民主不适用于中国,特别是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加快,以及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改革,中国乡村的民主参与存在着一定问题,应该构建更具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基层民主制度,努力实现政治学理论研究与政治实践的有机契合。

代表理论是分析中国政治的有益视角,也有其在中国政治分析中的适用性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的研究维度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当前政治学者应该更加关注中观层面问题。代表理论是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中观理论,也是与中国政治实践紧密相关的理论。应该结合中国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理论,从而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理论阐释。

党风廉政建设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学者认为,廉洁政治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政治实践亟须廉洁政治的理论研究。应明晰廉洁政治的学科归属,突出其学科特色,强化廉洁政治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性和针对性。通过加强对廉洁政治基本理论的研究,为推动中国廉洁政治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提供理论支撑。

网络问政是推进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有学者指出,网络问政是中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在当今中国政治实践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字政府治理的兴起与发展为网络问政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无论是网络问政实践还是已有研究文献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必要综合运用扎根理论、访谈等科学研究方法,探析中国地方政府网络问政平台的运行机制问题。

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这也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客观情况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形成了“一核多元”的同心圆式的治理格局,即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会组织、驻地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基层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有学者认为,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中国政治学研究须加强的内容,而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干部和群众的协商需求,以及学者的研究和媒体的传播。

国家治理无疑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而这一研究本身还需要细化和深化。有学者认为,制度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基于国家治理视域考察制度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既要加强国家治理主体伦理建构的研究,也要加强国家治理过程伦理建构的研究。

三、完善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

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无疑应该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结构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黑龙江大学何颖教授指出,知识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基础,构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创新发展的有力举措。行政学是政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加强行政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国行政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滞后化、碎片化和脱序化问题,导致行政学理论与行政管理实践无法有机结合。加强对行政学基本理论问题和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强化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形成具有解释力、针对性和独特性的行政学理论体系,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学者指出,公共管理学科与政治学学科密切相关,构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也要重视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研究的思考。当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学科身份认同、学科专业化、学科内部结构划分、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着不足。还有学者认为,国际政治作为政治学的重要内容是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只有研究其他国家的战略选择才能更好地谋划中国的战略应对。

构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对于推动中国政治学的领域拓展与理论深化具有重要价值,需要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的基本类型。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从广义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知识,另一种是规范性和引领性的知识。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既要加强对描述性的政治学知识的研究,又要提升对规范性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学派。有学者认为,政治学基础理论是政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也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面临着科学化、公共管理学化等挑战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增强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时代性、专业性、共识性和应用性。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实践与政治学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程度显著提升,政治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对于政治学的需要,仍要不断提升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科学化程度,推进政治学与相关学科边界的明晰化,以及学科要素之间的集约化。还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政治学的力量,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一要加强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二要围绕中国实际情境开展研究,三要注重对包括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学术共同体建设与《政治学研究》的任务

一个学科的繁荣、发展与成熟程度往往体现于该学科学术共同体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也是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房宁主编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政治学者们理应担负起用理论回馈实践的历史使命。然而,与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相比,中国政治学学术共同体建设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甚至可以说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这在客观上与政治学的学术门槛较低有关。

政治学研究公共话题,各领域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进入政治领域、转化为政治话题,跟谁都有关,谁都关心,人人皆可议论。但是,专业的政治学者应有其定位与价值,有自己的学术共同体。为此,一是提升专业门槛、形成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需要补课。法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法言法语”,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解决了专业性问题。二是注重学术积累、推动学术传承。社会学从恢复重建以来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之后,就以此为基础开始研究下一个问题,从而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政治学研究往往“百舸争流”,议题常常回到起点,出现没有共识的“回旋曲”现象,形不成传承,影响了政治学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三是主攻政治科学、形成学术共识。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都重要,但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应该以政治科学为主攻方向。哲学重视“理对不对”,科学重视“事成不成”。政治哲学侧重从价值取向、理想状态出发进行倡导,一般证实不证伪,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先验性,比较分散化,难以形成共同标准和共同方法。政治科学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既能证实也能证伪。不能总在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打转,要回归到政治科学层面的学术积累与演进,形成共同标准和方法论。四是提高发声能力、形成职业化团队。政治学者必须具备专业能力,也要以此为基础提高在现实生活的发声能力。政治学的论著主要给谁看?目前主要是给政治学界自己看、给学生看,其实还应该给政治家看。美国是战后政治学翘楚,划时代的政治学成果大都出在美国,其重要原因是学科发达、智库发达,达到职业化高度。中国政治学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成为真正的学科,职业化研究团队对于学术的积累和交流是重要支撑。

《政治学研究》承担着促进中国政治学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任务。近年来《政治学研究》的各项评价指数不断上升,但期刊本身是交流平台而不是评定平台,编辑部能力不决定期刊水平,它反映中国政治学发展水平。《政治学研究》的追求是成为成熟学者代表性作品的发表地、发展中学者学术生涯的起锚地。在《政治学研究》上发表论文,重要的是认识这个刊物,而不是认识编辑。《政治学研究》每年的发文量只有80多篇,90%以上投稿未能发表。它采用稿子的基本标准是“三真”,即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首先选题得是真问题,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问题,而是针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其次必须是真研究,如文献综述不是简单梳理或文献复述,而是学术史回顾,要明确“what happen? why happen? whats the meaning?”等关键问题。政治学的文本和事实往往差距很大,更多的知识来自实践和对比,要善于把实践概括为理论;最后必须是真成果,有的论文的研究启示部分寥寥数语,反映出研究尚未完成,谈不上真成果。政治学界的进步是《政治学研究》的质量保障,保持《政治学研究》高水平的关键在于中青年学者,只有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政治学研究》才能持续提升学术声誉、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

与会学者认为,《政治学研究》是中国政治学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总体呈现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最优秀研究成果,引领了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与原创性研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中国政治学人。

 

 

作者:刘畅,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长春市,130012)

(责任编辑:林立公)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