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学研究》 > 2019年第3期
中国政治学会2019年会长会议暨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张嘉凌 时间:2020-05-13

2019年4月20日,由中国政治学会、《政治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政治学会2019年会长会议暨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召开。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众多专家学者,学会挂靠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分管领导,齐聚一堂,共商中国政治学会发展大计,共话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主题展开了热烈、充分的讨论。

一、认清“知识”与“知识体系”,建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

研究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基本概念。建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体系。学者们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切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有学者提出,“知”和“识”是两个问题,“知”是感知,是人们的一种体验,而“识”是悟到,“知识”连在一起是一个上升性的体系问题,知识本身就是体系。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靠着长期的积累,把见到、感到和经历到的东西体系化,并凝练成相互传承的东西。就知识来源看,政治学是为不断地解决人类集体生活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而提出的方法。在知识普及化的背景下,政治学研究者应该反思,面对人的复杂性,政治学能够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知识。

有学者认为,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实质是知识。知识是政治学本身的基本的规定,抓住了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就抓住了中国政治学发展和构成的核心。一种知识或知识体系是否有价值,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等,而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判断一个知识体系是否成熟的标准是其能否有效解释和解决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强调,学科是承载知识的平台。学科体系是研究围绕着学科对象,统领着学科知识,通过合理的准则形成的一个总体的学科框架。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学科体系的建构,都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普遍性,知识体系的建构一定要遵循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尊重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的当代特征,否则学科将会失去自身固有的价值,失去发展的参照系和目标。二是特殊性,即从中国政治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和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当下需求来着眼,国家、社会的认可以及基于这种认可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是任何一个知识体系建构的外在动力,离开这种外在的动力是无法发展的。

二、建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不仅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弄清楚“为什么要建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是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与会者深入研讨的内容。

(一)中国政治学自身的薄弱和面临的问题,要求加快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知识体系,今天之所以再提建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是因为现有的政治学体系跟西方政治学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政治学在很短时间内要解决西方政治发展历史性的问题,时间不够,这是中国政治学自身面临的薄弱和发展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政治学现有的知识体系、知识本身碎片化,亟须加强知识体系建设。并且,政治学的知识、知识体系离老百姓太远,老百姓经常“听不懂、记不住、想不通”。不能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进入老百姓的头脑里面,是政治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在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中,学者们认识到政治学存在的差距。有学者认为,政治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相比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由于没有自身特有的方法论,尚未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有学者强调,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相比于其他学科更为滞后、更为薄弱,知识分化精细化的程度、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建设远远落后于法学等学科,学科内部层级之间缺乏逻辑梳理,等等。

还有学者提出,相比经济学等学科,政治学在中国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在许多技术环节的建设和积累上存在不少差距。尤其概念体系建设的薄弱,是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不够成熟的一种具体体现。一是中国政治学的词汇相较于英语国家的词汇数量较少,存在大量“一对多”的现象。二是中国政治学的词汇外延普遍较大,汉语中“国家”“官员”“干部”“农民”等词语的范围比其他语言中所指范围要大,因而很容易交叉、说不清。三是中国政治学词汇有待标准化。词汇标准化是学科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最近几年虽然一直在推进,但还需要更多学者积极的参与。

(二)现有政治学知识无法解释中国政治问题,要求加快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

学者们一致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但是现有的政治学知识无法解释中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西方的政治学理论解释不通,中国自己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创新,严重制约了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需要加快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

学者们强调,当下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无法有效解释中国的政治问题和政治现状,有效知识供给不足。这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史有关。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知识更多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知识化程度不高,无法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中国传统的政治知识到了近代以后渐渐落后,不能说明急剧变化的现实,引发了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尽管成熟,但它是在西方国家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不适应中国实际,出现了知识供给不足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强调,中国政治学者对中国政治学要有一种学术自觉,目前西方的知识已经难以解决中国发展当中的许多问题,解释不了中国的政治现象,因此中国的政治学知识供给必须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必须立足于中国大地,必须从中国的政治实践当中获得。

(三)总结阐述中国经验的现实需要,要求加快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

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根据中国政治实践总结出自身的一套学术话语、理论,就这一点来看,中国政治学是有明显差距的。有学者提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好中国经验,讲述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目前政治学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只有充分认识到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意义和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要面对中国实践,立足中国立场,创建新的政治学,丰富人类政治学知识体系。要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实践,避免自说自话。

三、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如何建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学者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应注意的原则

有学者提出,要以有效的知识生产创造政治学知识:一是知识创造要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国问题。二是中国的政治学知识需要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学知识对话,在对话中发展自己。三是要用中国的政治学知识去丰富人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应该借鉴西方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发展经验,当前中国把美好生活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主要的施政议题,因此可以从“人为什么过政治生活”出发,从对中国政治实践的解释、阐释入手,从理想主义知识体系和现实主义知识体系两个方面着力,建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

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需要关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现有知识的科学性规范。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首先要弄清现有政治现象和政治内容中,哪些是属于政治学的,哪些不是政治学的,而属于政治学的东西,又如何用政治学语言来规范。二是发展知识的科学性转化。即对政治实践产生的一些新东西,如何通过科学转化形成政治学知识。三是外来知识的兼收性消化。中国政治学建设应吸收借鉴世界上包括西方一切有益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知识。

(二)明确研究对象,拓展研究范围

有学者提出,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前提是要明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威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问,在认清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运行、相关性、方法论五个方面,从价值体系、思想体系、认知体系、方法体系四个维度,开展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

有学者认为,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可以从四个范畴来考虑。一是公共权力。因为政治学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方式、活动及规律。二是公共权力行使的主体,即人。三是人和公共权力运用所形成的政治生态。四是权力运用主体和政治生态相融合所形成的政治历史。有学者也强调,政治学要找到自己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坚守自己的核心概念、核心命题,从历史和民间汲取智慧和经验,传承、积累和丰富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有学者提出,政治学整体需要创新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治理时代,以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全球治理为主要领域的中国政治治理,有很多新的内容,积累了许多丰富经验,需要将其纳入研究视野,运用政治学方法,从政治学的高度总结,升华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丰富和发展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还有学者也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党理论、党建理论等以往关注不够的内容,纳入到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中。

(三)重视研究方法,增强主体自觉

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本质上是有特殊的方法论。当还没有这种方法的时候,政治学就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中国政治学需要继续向着知识体系或者说学术共同体努力,形成政治学独有的方法论。有学者从政治学的性质切入,提出应重视方法训练对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认为方法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力能。方法的训练,对于学习政治和政治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

有学者提出,政治学知识生产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生产什么。二是谁来生产。三是如何生产。生产什么很明确,生产中国政治学知识。谁来生产就是主体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学科要有自觉,学者也要有自觉。如何生产,就是问题意识,必须从问题出发,来研究政治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政治知识生产,必然是在坚守政治学立场前提下,跨学科的、跨界的生产新知识。

(四)加强概念供给,重视学科建设

概念是学科的基础,学者们对概念在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有学者提出,政治学一定要做到社科化,坚持社科化,无论写作、交流,都要有科学化的用词,其前提是概念要界定清楚。政治学走向世界,要求实现政治学词汇标准化,使汉语词汇能与英语国家的词汇大体对应。有学者强调,在政治学知识生产创造的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概念,必须充分重视概念供给的问题。中国政治学特别缺乏事实性概念。如果能够在概念方面做出贡献,就更能够有效地推进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

有学者提出,当下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需要注重知识的跨界融合,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基础知识,基础学科的知识对于政治学极其重要,没有基础的知识历练就没有政治学人的思维。二是拓展交叉学科。在学科体系的意义上拓展交叉学科,使它们成为成熟的政治学知识分支。三是建设新兴学科。

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缺乏体系,从知识的谱系学来说,需要从两个方面思考真正的知识体系。一方面,从学术入手,西方近现代政治学从假设人的自然状态,自然权利到社会权利政治权利演变,再到委托代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有一个假设的逻辑原点。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从学科史入手,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谱系没有建立起来,很难去梳理学科生长的内在的动力、原因和关系,逻辑结构也不清晰。这是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必须去面对、不能回避的问题。

此外,与会学者们提出要充分肯定中国政治学取得的成就。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蕴藏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也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命题和理论创新素材,通过知识的专业化改造,能够上升为知识体系;四十年来,一支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学科队伍被锻造出来。依托这些力量,中国政治学界完全有可能建构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作者:张嘉凌,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市,030006)

(责任编辑:刘杰)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