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怎样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徐川 曹荣琪    文章来源:  《红旗文稿》2018/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明白,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在理论传播和宣讲的过程中全方位推进、多角度发力。

  1.聚焦理论,推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更好指导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解决不断发展的实践呈现出来的现实问题,贴近并反映人民群众需求诉求,体现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准确反映和回应时代要求,实现理论创新的与时俱进,确保理论之树常青。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强化担当,加强理论学习,研读经典著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通过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把握政治方向、淬炼思想能力、提高专业本领,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工作中在岗在行在状态、创新创优创一流,自觉承担起有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使命,创新传播的工作理念、方式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方法论,外化为现实表现和行为习惯。

  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理论武装的组织过程,也是温润心灵的自然过程。既需要理论工作者以理服人,用生动活泼的文风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基本原理送到人民群众中去,更需要以情感人,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采取友好、有情的对话,交换思想、看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广大群众的理论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广大理论工作者要树立过程思维方式,结合客观实际和发展趋向,对理论进行准确阐释,持之有据,言之有本,深入浅出,不落窠臼,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阐释得符合现实、鲜活生动,精准到位又通俗易懂,实现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的转变,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并切实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和主旨。要关注群众情感,恰到好处地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灵交流,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帮助广大群众完成从情感上的“接收”到信念上的“吸收”,从而内化为思想信仰和价值理想。既要精准对接党的创新理论这一“天线”,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要义进行传播;又要接好“地气”,根据地方特点、行业状况、人们思想的实际状况,把各地各行业的惠民政策、利民信息讲清楚讲透彻,进行符合实际、贴近人心、富有实效的传播,切实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2.创新方法,推进“大众+分众”的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关键环节。广大理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精准宣讲,把宏观的政策转变为有用的指导。在传播教育的组织方法上,既要注重普遍的、统一的传播,更要突出分众化、个性化传播。在对大众进行普及理论常识的同时,要细分传播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各有侧重地进行传播教育。要梳理人民群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宣讲。在开展分众化传播过程中,还要突出受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内在需求,实行精准的理论供给。要在宣讲菜单上下功夫,让听众“下单”,让群众“点菜”,实行“菜单式选学”和“针对性宣讲”,实现宣讲的主菜单与听众的需求有效对接。通过广覆盖、分众化、多层次的传播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3.用好阵地,全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要在注重开展理论宣讲、书籍出版、报刊登载、广播传声等传统做法的同时,创新传播手段。要推进融媒体建设,把“报、台、网、微、端、屏”等资源整合起来,提高运作效率。要推陈出新,创新选题设置和内容策划,追求精品生产,精益求精,反复打磨,剔除瑕疵;探索新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在创作上实现个性化,在呈现上实现可视化,在使用上实现互动化。要创新媒体传播的话语和形式,将意识形态工作引入网络传播之中,探索打造党的创新理论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学网懂网用网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要实现传播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各种技术要素、艺术要素的有机融合,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化产业、文创产品、文艺活动,同时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典型人物选树活动;借用美文、视频、歌曲、故事、物件等,借文说理,用图阐释,以物传意,让人民群众在喜闻乐见中产生政治认同、思想同振、情感共鸣。

  4.形成合力,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有效果。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科学理论不仅要能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可以从解决了的问题中触摸到理论的质感,在“得其门而入,获其益而出”中相信并依赖理论。在理论传播过程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会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有效果。这需要理论工作者在议题设置上下功夫。对一些重大主题,主动、精准地设置议题,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的宣讲,精准发声,增强主动权。无论是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还是现实中虚荣浮躁的不良风气和精致利己主义的侵蚀,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予以回应,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真正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要深入研究理论,深刻观察社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用理论中蕴含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并用哲学思维帮助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洞察和观照,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要引导人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分析、研判主次矛盾、源流关系、点面层次,既牵得住“牛鼻子”,又“弹得来钢琴”。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各科教师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需要同频共振,彰显协同效应。形成合力的关键在于通过“基因式”融入、“熔炉式”锻铸、“兰芷式”熏染、“池塘式”滋养,让所有环节都彰显“理论味道”,所有工作者都呈现“理论担当”,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构建全员、全天候、全过程的工作生态。既要促进人民群众诉求的充分表达,又要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同时,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多部门联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齐心协力打好“组合拳”、弹好“协奏曲”,提供好各项保障和人才支持。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通市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社科联主席)

(2019-01-15 15:33:00 点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