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享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核心要义,对引领当代中国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公平到共享,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所体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更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史观的时代担当。
【关键词】共享发展 公平观 马克思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公平是共享发展的价值指向
公平是人类为了追求进步自由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提出,特别把人民的价值诉求赋予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深入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深入论述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辩证统一,从而赢得各层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拥护。
共享发展,首先确立的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不能不承认的是,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探索还有一个过程,由于我们的机制体制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同时也不排除一些管理层自我利益膨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的发展价值导向出现了个别偏差。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然对其评价需要一个综合的评价参数系统,但其核心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满足。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满意不满意,正是共享发展所要追求的根本。只有将这一价值目标落地,许多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就会破解,许多利益纠葛也会有一个公判。从长远来说,我们的发展会更加符合规律,会在公平正义的政策支持中,真正使得发展成果效益达到最大化。
公平是共享发展的动力源泉
公平是一个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跨学科范畴。同时,其又关联到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国际与国内等多重要素。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走向,当然也就有不同的公平追求动力。在中国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当然是为实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公平理想社会。
共享发展动力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单个政策项目来讲,确实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博弈问题。因为强调公平可能会影响到效率的实现,注重效率也可能会损害公平。但从更大的时空来讲,或者说从国家整体战略上来讲,应当把公平与效率内化为一个整体的大公平观。劳动者在劳动成果获取的比较体系中,明显感觉到自身的回报与他人的回报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自然会使一部分人心态失衡,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大受影响。因此,只有使社会劳动成果更多地惠及到全体劳动者,只有使得劳动主体在投入和获得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激起更多人的劳动创造,从而在公平与效率的相互促进中形成一种大公平观,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价值取向所在。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发展中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平均主义,“不患寡只患不均”的心态和政策导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开启的新时代,就是打破铁饭碗,让更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冲突体制机制的枷锁,拥有施展自身能力和创造的平台。但不能不看到的是,社会公平的实现永远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至。在当下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就是通过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对全社会整体公平制度完善和构建,来破解新的利益冲突和新的不公平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目前我们要“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①。
讲社会发展动力不能“就动力讲动力”,还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平衡系统的辩证统一关系入手,在平衡中讲动力,在动力中讲平衡。在共享发展的框架中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首先要确认的前提是,这三者的价值目标是一致,都是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如果出于其他目的的改革,就必然带来不稳定,并影响社会长期发展。反之,如果稳定和发展的价值导向出问题,也不可能为改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当然即使这三者目标是一致的,也有一个处理这三者关系的权重问题。用共享发展来引领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也必然会使得这三者的合力效益实现最大化。
公平是共享发展的辩证统一
公平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还是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行为规范,都显示出其内在丰富而辩证的内涵。我们只有全方位、多视角地审视理解公平,尤其是把握公平实现的方法要求,才能真正有序推进现实公平的发展,才能真正保障共享发展有效落地。
坚持公平发展阶段性和总体目标的辩证统一,保证共享发展在可持续道路上前进。公平确实表达着人类一种崇高理想,过上公平自由的生活是人类终极目标所在,但这一终级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绝对的概念。公平的实现,总是同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类的劳动创造能力密切联系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中,公平实现的水平是不同的。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就更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去提出解决当下公平的目标方案。当下我们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我们共享发展之本。只有辩证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地去推进共享发展,才能够构建起公平实现的多级目标,才能够保证共享发展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保证共享发展的系统协调安排。从社会发展的纵向视角来讲,公平不可能达到齐步走的状态;从社会发展的横向格局来看,公平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来说,我们应当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哪些行业、哪些问题构成了我们公平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我们刻不容缓地去破解。并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需考虑到两点论,考虑到其他问题的关联性。共享发展就是要让更多的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就是要调动更多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做到面面俱到,这其中就有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把握共享发展中的重点突出问题。同时,我们不能在解决重点发展问题时,忽略甚至放弃共享发展的全面性。要在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整体利益上下功夫,要在承认现实差别的同时,不断缩小差别。
坚持主体创造和条件供给的辩证统一,保证共享发展的内生活力。公平目标的实现,从来就不能靠恩赐,不能靠坐享其成,而是需要通过我们的智慧进行创造。当代中国共享理念的提出,其根本要义就是让更多的百姓有创新创业的舞台。我们要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尽最大努力为劳动创造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机遇。尤其是在简政放权、就业、人员流动、知识产权保护、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多为创造者铺平道路,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这才是我们共享发展的题中之义。共享发展体现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是动力源泉,客观条件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些客观条件只有内化到主体创造的需求中,才能转化为主体劳动创造的无限动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兰对此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