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现实体现
作者:贺新元    文章来源:  《成都日报》2017年6月28日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都会在时代变化和实践推进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真理,与时俱进是其科学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理论品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中得以体现和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现实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因其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成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以及解放和发展自己的行动指南,必然要在全世界传播和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但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必须民族化、本土化,这是普遍真理的一种内在要求。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的,理论的相对性给了理论创新发展的空间。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在世界性的传播中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发展必须同各国历史文化特点、具体实践相结合,方能形成和产生现实的科学指导力量。正如恩格斯反复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行动的指南,是发展着的理论,它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正如列宁一再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来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借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众多人类理论成果的合理成分,以及总结以往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后来,列宁又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出当时国际局势,结合俄国国情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必须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具体运用到中国,肯定也是不同于英、法、德、俄等国,它必带有中华民族之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必须走向具体性的实践,必须同广大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真理,不是公式化的教条,而是具体的真理,是行动的指南。离开具体性实践而抽象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最终将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尽管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毛泽东等在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在主观上对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比如李大钊提出马克思主义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的问题,回答是要 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把马克思主义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务求其适合者行之。建党到遵义会议期间,这些初步认识在党内没有形成共识,结果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已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苏共以世界革命领导者自居,其间,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不是更多地教条地遵循马列主义的具体理论甚至是个别论断而没有去结合好中国实际,就是教条地无条件地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而无视中国实际,结果致使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一度几乎陷入绝境。 

  错误的认识和严重的挫折教育了党,使更多的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仅有马克思主义还不行,还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正确认识越来越清晰。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随着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正确认识在全党内形成共识,中国共产党开始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孕育并创造出两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两大理论成果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并且开创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道路。 

  应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本身创新发展和生命力的需要,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地域化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彰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理论价值。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品格的突出体现。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实践探索中出现许许多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新情况,这既给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巨大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和把握世界发展大趋势,科学回答新实践带来的新问题和提出的新要求,顺应全党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寄予的新期待和新希望,在汲取苏东剧变惨痛教训的基础上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诸多方面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文化强国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和打赢扶贫攻坚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党建工作作为最大政绩,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已经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理论结晶和典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一是,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鲜明理论品格,在理论渊源、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核心思想、思想精髓、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二是,它根据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课题,借鉴各国治国理政有益经验,科学回答了我国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重要问题和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从许多方面和领域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彰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需要与强大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现实体现。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2017-08-22 14:57:00 点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