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政治学论文 > 政治制度 > 政党
开拓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新角度

作者:杨爱珍 时间:2010-08-1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颁布,为我们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开拓了新的理论视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它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能够避免一党制缺少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又可以避免多党竞争相互拆台而导致的社会动荡。

但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实践时间比较短,其运转的机制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开拓新的视角,对政党制度中某些尚未涉及到的话题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

完善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是时代的呼唤众所周知,经济建设的水平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高标准。相反,其文化建设的水平是国家强大与否的真正标尺。“文化”的内涵中主要包括“政治文化”。政党制度是一国政治文化的产物,其政党制度发展的水平折射其政治文化的成熟度。

1.我国政党制度的目标设计与运转机制的实践

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政党制度的诞生。在我国政党制度的目标设计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早在20世纪40年代,共产党就昭示天下,民主政治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要求之一。为了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毛泽东对谢伟思明确表示“我们不怕美国民主的影响,而且欢迎它。”在对未来制度的构想中,提出了我们“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1]因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而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表示“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2]

在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中,毛泽东清楚地看到了苏联一党制的弊端,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为此,刘少奇秘密赴苏,特地向斯大林汇报了我国政党制度架构的特点。当斯大林提出,在时机合适时,“你们就可以组织一党的政府”后,[3]毛泽东还是强调:“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4]为了使民主党派更好地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提意见,唱社会主义的对台戏,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同时,设计了几种政党合作的形式,如最高国务会议、双周座谈会等。通过这些民主形式,努力使政党合作凸现民主性,使执政党的重大决策更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国政党制度在运转过程中,其价值判断和现实判断显现出了一定的矛盾,使设计目标在实现中出现曲折。如多党合作制度中的程序规范往往会出现虚化和程式化现象,长期存在的“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制约着区域民主政治发展;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往往停留在事务监督的层面,民主党派在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空降部队”现象,不利于党派的资源整合。这一矛盾羁绊了我国政党制度价值功能的充分发挥。

2.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政党制度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对政党制度的理论研究日趋深入,对政党制度中许多尚未开发的政治资源,也越来越重视。

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党制度的发展有互动的关系。我国政党制度形成于较为封闭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计划经济是以行政手段为主来配置资源的。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人们的民主意识相对薄弱,公民不要求拥有充分的政治参与权利与渠道。因此,并不要求我国政党制度有很强的吸纳和表达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政党制度民主化和制度化发展的现实基础,而我国政党制度民主化和制度化发展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小生产的观念,发扬了民主的精神,促进了经济生活的民主化。而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必然要求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要求进一步克服政治体制中的某些弊端,要求整个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开辟道路。简言之,在中国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中国的社会图景发生整体性转变,这一转变把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推到了前台,要求我们去思考,去研究。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求政党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阶层的出现,原有的阶级和阶层也出现了分化状态。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群分布结构的变化,它还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对于政党制度而言,阶层的多样化,需要政党制度提供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分化的利益群体都有表达的平台。我国政党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阶层变化,就要完善政党制度运转的一系列具体机制。必须对我国政党制度中一系列制度安排模式进行研究,使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能够适应政治参与迅速增加的需要。

在政党制度框架内讨论政党能力建设政党制度是影响政党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党又是政党体制的主体。政党制度为政党的活动设制了一个框架,政党在这一框架中,围绕公共权力发挥作用的状况,是衡量政党制度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标尺。我国实施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属于非竞争型政党制度范畴,政党对于政党制度的作用更加重要。

1.执政党能力建设与政党制度的发展

实行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枢纽点。而政党又是政党制度的基本要素。“政党要创造民主,政党自身必须民主。不实行民主的政党,遑论创造政治文明,领导政治文明。”[5]也遑论推进政党制度的民主化和制度化。

中国共产党处在中国政党制度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首先要从执政党能力建设开始。这里仅仅撷取与政党制度有关的能力建设问题来分析。

首先,执政党要推动现代政治文化社会化。阿尔蒙德说过“一个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依赖于政治文化。”从我国政治实践来看,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须要以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的转换、创新和发展作为基础和保障。最近,中共中央颁布了有关提高我国政党制度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文件。这个文件中有很多规定,对推动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但是,文字表达的规定是制度静态表现,是政党制度各个要素的陈述。真正的制度是运转着的规则体系,是这些要素环环相扣互动起来成为相互作用的机制。

使制度走出静态的文字规定,成为运转的机制,要靠政治文化来浇灌。如果没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的培育,制度只能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也难以改变目前在多党合作中存在的“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因此,执政党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推动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换,推动我国政党制度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

其次,共产党要推进党际合作的文明。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种合作型的党际民主是文明的体现,符合世界政党发展的民主潮流。但是,如果从建设政治文明的视角分析,执政党的各级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消除盘踞在体制上的封建集权思想,站在执政安全的高度,进一步优化党际合作的模式,推进党际合作的文明建设。党际合作文明,就要在我国政党制度的框架中保持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适度的张力。要发挥党际协商和政协协商的双重作用,推动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政治。执政党在推进党际合作文明的同时,也是在开拓我国政党制度的合法性资源。

2.参政党能力建设与政党制度的发展

在我国政党制度框架中,民主党派处在参政党地位,是政治主体,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体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文件中,对民主党派的建设是十分关注的。民主党派的建设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执政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党制度发展的进程。

首先,民主党派要推进思想理论的建设。民主党派发展的指导理论自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是,民主党派的发展要有自己理论特色,也就是说要有自己政党特色的纲领。“多党合作”,说到底,就是同中有异的辩证统一。现在,“异”是越来越少了,“同”的太多,就成为民主党派发展的瓶颈问题。说到底,就是理论建设的缺失。如民主党派在发展中遇到三个问题,都是与民主党派在理论建设上的缺失分不开。一是政党趋同化。政党趋同化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方面是与共产党的趋同,另一个方面是各民主党派趋同。众所周知,在民主革命时期诞生的各民主党派,有着各自鲜明的政党特色。比如九三学社的“民主与科学”纲领、民建会的“实业救国”的纲领等,纲领一树,犹如大旗昭示。而今,各民主党派的纲领逐步趋同,各民主党派领导人的讲话也趋同起来。政党的趋同会造成民主党派资源的流失,特色不现。二是有些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不强。有少数成员参加党派仅仅是为了广交朋友或者是为了在今后工作中有块敲门砖。政党意识的缺失,不利于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素质,不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三是民主党派内有代际隔阂。有同志说,现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党际沟壑没有了,但是民主党派内新老党员之间的代沟太明显。党派内代沟的出现,不利于民主党派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薪火相传。

推进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是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解放思想,把民主党派理论建设提到中国政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试想一下,执政党的理论建设不断在创新,而参政党的理论建设却裹足不前,这是不利于中国政治发展。在合作型政党制度的天平上,共产党建设和民主党派建设只有保持相对的动态的平衡,政治才会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民主党派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继承本党政治特色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这样才能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才能巩固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思想基础。

其次,加强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刻不容缓。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的状况折射出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的水平。对于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来说,在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加紧培养民主党派的后备干部队伍。

长期以来,民主党派处于魅力型领导模式,民主党派领导人形象不但辉映着党派的历程,而且是激活党派资源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领导人形象就是党派建设的航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党派的领导班子建设要走出魅力型领导模式的藩篱。同时,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一把手”领导体制的弊端日见显露。这种模式不利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持和执行,不利于党派成员的思想整合,在实践中容易造成党派内民主的缺失,不利于党派内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以政治交接为动力推进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地方民主党派换届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空降部队”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问题所致。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处于“旗杆”和“旗座”的党派年轻成员还不够充足,另一方面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没有严格按民主程序选拔干部,有时以评选科技精英的标准来挑选党派领导人选,形成工作误区。有些同志想解决党派在组织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打破原有资源划分规定来发展党派成员,这在现阶段是不可行的。在发展中国家,政治资源的平衡格局的打破,往往会带来社会动荡。民主党派是干部性的政党,提高“旗杆”和“旗座”的素质,是后备干部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中的文明要素的提升

政党是在政党制度框架中活动的政治主体,因此,政党制度的制度安排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党活动的科学性。从我国政党制度演进的历程看,必须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文明要素,才能成为提高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的制度力量。

什么是政党制度中的文明要素?笔者认为,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和民主化水平是其文明要素中最重要的两点。

1.制度化进程与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取向

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取向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使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追求能够不断地实现,就要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些,则需要高制度化的政党体制来保障。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视角。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步入正确的轨道。1989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成为国家意志。2005年2月,中央又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多党合作中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进行了细化,有利于加强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但是,要建立和拓宽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的通道和社会利益表达的渠道,加大民主党派利益表达的力度,就要逐步减少制度执行的人治色彩,防止执政党的干部过度集权。只有高制度化的政党体制保障下,才能使执政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够实现我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取向。

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还要对政党制度运转中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对我国政党制度运转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的总结。在理论研究中,要着眼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中的有益成果,突破姓“社”姓“资”的局限,使我国政党制度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同时,走向世界。

2.多党合作的民主化水平与增强

我国政党制度的预警功能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为:政治稳定功能、组织和动员功能、政治民主化功能。这三大功能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规范政治参与,更好地发挥各方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现在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扩大和规范政治参与对于社会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制度化和民主化程度不高的话,我们的政党体制就会显得比较僵硬,体系的“产出”不足,就会导致制度供给能力失衡,引起社会动荡。研究多党合作的民主化程度与政党制度的预警功能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在西方政党制度的框架中,反对党会抓住执政党的任何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进行攻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西方政党制度的预警功能。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多党合作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等几项重要政治原则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必须遵循的。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出发,要提高预警能力,就要在民主的环节中下工夫,在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上寻找新的路径。

要提高民主党派监督的功能,首先要对民主党派监督是政治监督的内涵要有科学的解读。这就要明确民主党派监督的政治内容,提高监督的层次。其次,在民主党派的监督以提意见、作批评为主要方式的基础上,执政党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要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开拓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不断进行政治实践的新探索。完善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完善的向上发展过程中,原有的不合时宜的东西逐步被扬弃,文明的元素越来越丰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将犹如政治奇葩开放在世界政党制度之林。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