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三大支撑
作者:刘振霞
时间:2010-08-16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集聚社会整体合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才能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首要的在于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按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只有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健康有序、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
坚持党委领导,就是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的要求,科学判断形势,确定正确的大政方针;把党的意志和主张体现到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支持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
实行政府负责,就是政府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中介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政府不再过多作行政干预。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依法管理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能,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
实现社会协同,就是要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民间组织植根于民间的优势,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这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发展社会服务、多方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途径。依靠公众参与,就是要充分依靠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规范公众参与的行为,使公众真正懂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要靠人民群众自己。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实现形式,也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二 完善社会组织体系,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只要基层和谐了,社会和谐就具备了重要的前提,城市和谐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必须从基层抓起,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机关、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和谐学校等基层和谐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是着重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民自治,坚持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和纠纷,促进农村和谐与稳定。要完善制度体系,继续规范“四个民主”制度和“村务公开”及其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要健全组织体系,继续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其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正确处理好村委会与村党组织、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使群众从村民自治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加强村民自治与农村其它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和配合,继续把村民自治实践融入各项农村工作之中,与发展农村经济、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以及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发挥村民自治的整体效果。
二是要着力健全城市居民自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强居民自治建设,认真抓好宣传教育和制度落实,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凡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广泛听取意见,提高社区民主管理水平;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服务职能,改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努力为社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排忧解难;加强管理机制建设,积极建立协调顺畅和办事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共建共享和共用共赢的资源整合机制、反应灵敏和处置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以有效的综合治理确保社区的安全和稳定;加强社区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美化社区,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以优美的环境促进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是要着力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责任和提高社会自治能力结合起来。要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加强民间组织自律机制建设,使之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行政社分开,尽早实现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脱钩,为民间组织发展和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与民间组织及从业人员相关的税收、工资、人事、社会保障政策。完善以“诚信”为重点的信息披露、社会评估和失信惩罚制度。着重抓好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要加强对民间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加大对非法和违法、违纪民间组织的查处力度,保证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抓的方面很多,最基本的是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和工作,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是扎实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优惠政策为支撑,形成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制度体系。积极开展以帮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建立“帮扶救助服务中心”和劳动服务站和帮扶救助站,配备劳动保障员和帮扶救助员,向困难家庭发放《就业援助证》和《困难家庭救助证》。以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新格局;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传统美德,着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氛围,有效地激发各类组织和人士参与社会捐赠的积极性,为社会保障增添新的社会资源。
二是扎实开展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和权益保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点,就是要以扩大就业为目标,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健全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政策,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市区征用土地农转非人员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办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等措施,控制城镇失业率;以应保尽保为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下岗失业、伤残、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和各类特殊群体,作为社保工作关注的重点,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其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协调劳动关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大维权工作力度,加强地方性劳动保障立法工作,把查处无故拖欠和克扣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的长效机制。
三是扎实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信访接待服务。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和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实行“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群众接待日制度和重点案件限时办结制度。运用思想工作的方法和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众上访问题,建立健全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
认真分析和研究解决信访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和完善领导接访、领导包案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及时解决重点信访案件。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认真落实定期排查、定期通报、协调会议、领导包案、挂牌督办、检查考核、责任查究等制度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