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政治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重视整体和谐下的不稳定因素

作者:李培林 陈光金 李炜 时间:2010-08-19
去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社会和谐稳定问题抽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人对于我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是有信心的,态度是乐观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利益矛盾趋于激化

在认同社会状况总体和谐稳定的同时,民众也明显感受到社会群体间的矛盾冲突。根据调查,对于“我国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这个问题,只有16.3%的人认为没有冲突,44.9%的人谨慎地认为“有一点冲突”,18.2%的人认为有较大冲突,还有4.8%的人认为存在严重冲突,后三项合计占到67.9%;其余15.8%的人感到“说不清”。对于“我国社会群体利益矛盾是否可能激化”问题,持否定态度(即认为“绝对不会激化”或“不太可能激化”)的人合计占39%,持肯定态度者(即认为“绝对会激化”或“可能会激化”)合计占38.6%,还有20.4%的人态度犹疑,说不清是否可能激化。这表明,原本可能是潜在的群体利益矛盾已经显化为被意识到的社会利益矛盾;社会利益矛盾激化的趋势也相当明显。

二、道德层面的疑惑

1.社会经济地位认同普遍偏下的情况值得警惕。把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划分为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五个层级,根据调查结果,认为自己属于“上层”的仅占0.5%,属于“中上层”的占5.4%,属于“中层”的占39.6%,属于“中下层”的占29.1%,归入“下层”的占24.50%。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呈现普遍偏下的情况。和其他国家的同类调查比较,我国城乡居民的“中层”认同比例不但低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种社会经济地位认同普遍偏低的情况,说明在快速变迁过程中,由于分配秩序的问题,不仅低收入群体不满意,一些中层和中上层收入群体也不满意。

2.社会支持系统个人化趋势应引起关注。为测量现阶段广大群众的社会支持体系现状,调查组列举了14种人们碰到生活困难时可能去寻求并获得帮助的渠道。结果显示,支持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家庭”、“家族”及“宗族”、“私人关系网”,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分别是“社区组织”、“工作单位”、“地方政府”和“党组织”。

这说明,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就业方式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社会支持系统也在发生从“单位”到“社区”的变化。但目前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社会支持系统个人化趋势,存在从“单位”回归家庭、家族和私人关系网的状况。

3.社会价值追求多样化和道德取向状况值得思考。从调查结果看,虽然理想追求仍居重要位置,认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和“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这两个说法上“比较符合”和“很符合”自己情况的人分别占68.3%和77%。然而对照起来,“只求家庭生活舒适和睦”、“希望赚更多的钱”、“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追求个人生活情趣快乐”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选择“很符合”和“比较符合”的人分别达到91.6%、88.3%、82.1%、79.4%。另外有近1/4的人追求“做官”,超过1/3的人追求“出名”,社会价值追求呈现一种离散态势。

在设计的一二十个相关的道德命题中,请被调查者表达他们同意的程度。调查数据显示,同意“(很同意”+“比较同意”“)守信用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的人占98.2%,同意“滴水之恩也一定要报答”的人占95.1%,但是同意“人生就应该要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人也超过半数,占54.6%,而同意“有关系或后台硬,要找份工作不是件难事”竟然占到84.5%,同意“善良正直的人常常吃亏”的人也占到69.8%。不难看出,我国社会在总体上执守着道德底线,但道德取向和道德秩序也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