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资源 > 政治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10-06-11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重点。特别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更掀起高潮。现将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探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研究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的学者不同意此种看法,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最显著的结果”。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过程,主要指实践,是动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结果,主要指理论,是静态的。有些学者认为,后者应该从属前者,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是前者蕴涵后者。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同组成部分的关系。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理论上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些学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普遍原理,不存在也不可能中国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层面的。也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括实践也包括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个整体,因此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全部中国化。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形式上的“具体化”,即如毛泽尔所描述的使用中国语言、带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采用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新主张。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二层涵义,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运用的中国化和创新的中国化”。也有学者主张把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分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还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总结为两化,其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使之操作化、行为化。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延伸和指归。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研究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阶段的划分。对此,理论界存在三种看法。一是以实践主题的转换与解答为标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以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主题,第二阶段以把中国引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为主题;第三阶段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题。二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突出成果为标准,毛泽东思想是第一阶段,邓小平理论是第二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第三阶段。三是以时间演进为标准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始阶段,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是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遵义会议以后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阶段。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但总体上遵循着一些共同规律。有的学者总结为十方面:都要经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考验和过程;都要立足中国实际这个共同基础;都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共同主题;在不同历史阶段,要求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以理论创新作为根本手段;每一次飞跃都产生体系化的理论成果;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和卓越贡献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有一个不断拓展的历史发展脉络;每一次都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文化不断得到弘扬、生命力日益增强。有的学者综合为七条:急需解决历史性难题是前提;形成领导核心是保证;客观实践成果是基础;在不断战胜怀疑中走向成功是最显著的规律;摸着石头过河是表现形式;伟人成果的产生是必然结果;不断创新是灵魂。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大多数研究者根
据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着力研究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研究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与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相联系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总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开放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有的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四方面: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而不是静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既要继承前人,又要不断探索创新;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特征。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功,其要诀有三,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结合二字上做文章;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依靠集体智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为:基本原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是实现这一结合的逻辑起点;实事求是是我们成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传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三、关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理论界普遍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善于理论思维的杰出代表,他们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与发展、科学体系与不拘泥具体结论、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个人求索与集体智慧、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他们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关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

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者们对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巨大的,而其中最具根本性的,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是他创造性地开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毛泽东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顶住共产国际的压力,同“左”倾教条主义展开斗争,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继而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延安整风又为全党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风,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开创了以新民主主义为主体的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进而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有学者指出,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解决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立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不唯上唯书,坚持独立思考中国革命问题,正确把握国情,并以此作为解决革命问题的根据;在实践层面上,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有的学者指山,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四大创举: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开辟,是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对列宁提出的东方各族人民所面临的特殊任务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整风学习,既成功更换了思想路线,又实现了全党对指导思想的新抉择;创造性地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为指针,寻求一条同斯大林路线不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毛泽东依靠民主新路到进一步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力图扭转形势,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更好地结合。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有: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较早注重从理论和实践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探讨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首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旗帜,最早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毛泽东最早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首创整风运动,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子;毛泽东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断,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有学者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者、奠基者、不断开拓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住五个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命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含义;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基本途径和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总思路。

2·关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学者们一致认为,邓小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
界,是当代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破性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强凋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突破传统观念,指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找到了准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确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发展途径;推动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当代社会主义新模式的转变。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阶段的主要表现:以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的新变化为转移,确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和基点;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新变化为转移,依靠改革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以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变化为转移,把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建立在依靠和推动科技进步上;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为转移,在对外开放、积极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四个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具体的客观条件为转移,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关于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理论界一致认为,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重大,他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根据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注重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层面的透析,从中揭示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和趋势;把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高度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有学者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创造;在于它站在新的时代高度、解决了新的历史课题;在于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没、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的时期、新的实践的指导思想。有学者指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夯实了思想基础;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新境界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途径;以党的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党的建设的思考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理论成果。

四、关于其他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许多学者还对其他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学者认为,李大钊坚持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通过他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形成作出了贡献,而他对未来社会主义问题的探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有补益,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贡献。有的学者认为,张闻天是我党较早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艰辛探索的先驱者之一,张闻天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基本动力、本质特征做了正确的分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论述,这些分析和论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全面和深入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瞿秋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在于:积极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扩大影响作出了巨大贡献;瞿秋白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是开创这一道路的先驱;瞿秋白丰富的著作及其蕴涵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郭沫若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儒家文化相结合的崭新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史学,以及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理论的艰辛开拓等方面的工作,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有学者认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向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转变的关键,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的探索,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我党较早地对这个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先驱之一。学者们认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思想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五、其它方面的研究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研究。目前这个问题
并没有受到更多的关注,只有少数研究者探讨了这个问题,而且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者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开阔视野,注意开放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扩展论域,把这一问题的研究同其他领域其他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创新方法,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高到总结规律的水平。

2·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数学者肯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个问题的研究从几个角度展开:第一是概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大多数学者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取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可能。第二,具体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某个部分。一些学者着力研究传统文化主干———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墨家、法家思想或者中国传统农民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双向运动,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受到传统文化影响,实现本土化。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方法论开始形成现代形态,这两个运动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雷国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J]·湖湘论坛·2001(3)
2、谢建芬·《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东岳论丛2001, (5)
3、余品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伟大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5)
4、黄智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途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2)
5、孙果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中共党史研究·2002(1)
6、李海荣·《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过程》[J]·学术论坛·2002(3)
7、尹保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定位》[J]·科学社会主义·2002(3)
8、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J]·理论学刊·2002(4)
9、罗恢远、刘歌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创新》[J]·学术研究·2002(11)
10、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辨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2)
11、周由强·《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3)
12、黄友牛·《三个十三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J]·社会主义研究·2003(5)
13、张焕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6)
14、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学术月刊·2003(6)
15、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区分》[J]·理论前沿·2003(18)
16、汪信砚·《视野·论域·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2003(12)
17、王天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J]·求是·2003(24)
18、宋镜明、徐能武·《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2004(3)
19、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命名、名称演变的思考》[J]·文史哲·2004(1)
20、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J].山东社会科学·2004(7)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