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桓:以世界眼光认识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
作者:姚桓
时间:2010-05-17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治国理政。研究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是有极大理论探索空间、充满挑战和魅力的科学,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我以为,应以世界眼光、历史观点分析问题。在横的方面,从世界各国执政党兴衰成败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在比较中深化对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纵的方面,把中共执政61年的历史做整体梳理,从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把握规律,并认识这些规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
■任何政党执政都必须处理好党政、党群、党内关系,才能有效、稳定地执政,中国共产党要从独特的国情党情出发,创造性地建立处理三大关系的科学机制
当今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实行政党政治,即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然而执政结局却不相同:有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有的“百年老店”宣告关张;有的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显然,在纷繁复杂的政党执政更替后面,隐藏着规律性的东西。各国政治文明是有相通性、相似性的。各国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共性的要求;由于社会制度、政党属性和文化传统不同,如何体现这些要求又有很大差异。所以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来把握中国执政党建设的规律。
具体说,任何政党执政后都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党政关系,即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掌控而不是代替国家权力;党群关系,即党如何赢得公众支持、巩固执政基础;党内关系,即防止执政后尤其是长期执政带来的生命力创造力衰退,防止权力腐蚀,保持党的活力。对这三个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执政活动的成败得失。中国党同样面对这三个问题,因而可以从外国党处理三大关系的理念和做法中受到启发,但必须从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党的性质的规定性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借鉴而不是照搬外国做法,自主创新。
比如,西方政党为赢得公众支持,注意了解、反映和顺应民意,但激烈的竞争性选举迫使政策制定都围绕下次大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眼前利益,从而有可能损害国家长远利益。“为了下次选举还是为了下一代”?这是人们对政党选举政策的尖锐质疑。为在选举中获胜,往往提出漂亮的、吸引人的口号,而上台后,不切实际的口号就束之高阁。换汤不换药、口惠而实不至的老毛病始终与西方政党和政治家相伴随。中国共产党为防止脱离群众,也要建立科学的民意反映机制,可以借鉴外国民意调查和政党与群众及时沟通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时了解群众思想情绪和意见要求。但党作为惟一的长期执政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不是选举,而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民意的反映既要求及时准确,又要善于分析和引导;体现在政策上就是严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统一,人民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统一;还要通过努力实现对人民的承诺,以此取信于民。
又如,西方国家保持执政党活力的主要方法是分权制衡,在政党外部实行多党竞争、轮流执政,用在野党对执政党施加压力和进行监督;在政党内部允许派系存在、互相制约。这些做法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也造成政策缺乏连贯性、党派纷争不断、党派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效率低下等弊端。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长期执政、民主党派有效参政,党外没有反对党,党内没有反对派。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分权制衡的一些具体做法,对权力适当分解,但必须有一定的“度”,即以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有效贯彻决策为前提,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中国保持执政党生机活力的根本方法,是发展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在党外依靠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党内以民主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这些做法如以科学制度体现出来,就既能避免西方多党制的弊端,又能够防止在一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活力衰退。
■总结执政61年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六个坚持”,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总体把握
规律作为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影响事物发展趋势,因此,总结经验成为认识规律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认识的局限性,总结经验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从总结经验到认识规律,客观条件是事物本质的充分暴露,主观上则需要理性地对待经验。
1956年的八大,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为依据,提出执政党因地位变化面临新考验,提出发展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坚持群众路线等思想和措施。这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初步而成功的探索。但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党只有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没有经历社会主义时期曲折的教训,而只有成功经验缺乏挫折教训的经验是不完全的经验;当时,执政党建设的许多问题没有充分暴露。历史条件决定了八大总结经验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缺乏总体把握和深刻认识,更未能做系统论述,形成的一些正确认识也没有以健全的制度去落实。八大后执政党建设出现了曲折甚至遭受挫折。
现在的情况与八大有根本性的不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经历了一个甲子,既有八大后十年党的建设的曲折发展,也有“文革”十年党建的严重挫折,更有改革开放三十年党建的不断开拓创新。作为饱经沧桑的成熟执政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极其丰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发扬民主为途径,集中全党智慧,不断深入地思考执政党建设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几次大会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了“六个坚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六个坚持”是以主观认知的形式表达的,实际上内涵着历史对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即执政党必须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从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出发加强自身建设;党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要落实到执政宗旨——为人民服务上;完成党建的艰巨任务需要对自身建设不断改革创新,并严格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六个坚持”着眼于在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党保持战斗力和创造活力。可以说,“六个坚持”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总体把握,把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
■要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把对规律的认识具体化,才能科学地指导党的建设
执政党建设规律贯穿于党执政后的全部历史过程中,但在党执政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使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需要结合新阶段特点具体分析执政党建设规律。比如,从严治党的要求揭示了执政党始终面临权力的考验和腐朽思想的腐蚀,问题是这种腐蚀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新中国成立初期,腐蚀主要来自党外的不法资本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糖衣炮弹”的进攻比过去复杂和危险得多:既有社会不法分子向党的干部行贿,更有党内极少数人跑官买官,层层行贿,“小官给大官送”,“没权的给有权的送”,这种党内腐败分子的相互腐蚀、自我腐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危险性。认识到这个特点,才能更自觉地实行从严治党。又如,怎样落实从严治党?传统做法是思想教育与严格执行纪律相结合,这在党内关系简单、党员思想单纯、党组织对党员控制力强的计划体制下确有成效。在市场经济新环境中,利益关系渗透到党内,部分党员思想既活跃又混乱,党组织对党员的硬约束机制弱化,落实从严治党的难度更大,需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抓住思想教育、健全制度和执行纪律三个环节,综合运用教育的启发导向作用、制度的约束规范作用和纪律的惩戒警示作用,从严治党才能真正落实。
(作者为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