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乐清事件何以引起轩然大波
时间:2010-12-29
日前,浙江乐清一位村长钱云会被碾死在路上。现在,仍然有无数的网民和公众在“路边”等待、围观。他们不希望事件的真相也因为“交通事故”被碾死在路上。他们同样也期待,钱云会的死亡,终会得到合理的解释;真相从空中,从水中,不论从哪里,都会到来。
事件最新的进展是,昨日凌晨1点,温州市委召开专题会议,作出四条决定:实事求是,公正处理;由温州市公安局直接介入调查处理,并按刑事命案和交通事故两套程序分别展开调查、侦查;信息公开,对此事件的相关调查结果及处理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接受媒体及社会的监督;谁渎职、谁违法,依法处理谁,严惩不贷。
12月27日,乐清方面曾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外界质疑。但是,3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在村民疑似被封口、目击证人不在的前提下,发布会没有回答外界所有的质疑,更难以度过这场信任危机。
实际上,对乐清事件,当地政府的操作越公开透明,就会越早平息事件,而不致酿成更大的危机。所以,不必限制网民讨论、发微博,也不必限制媒体的报道和质疑,利用各种平台充分公开信息,传言自会止步。
现在,温州市委表示要客观公正地调查,而且要信息公开、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这是正确的解决之道。只要,当地秉公执法、言路通畅、过程透明、接受监督,钱云会即便真是死于一场极其偶然的交通事故,社会和公众也能接受。
不过,既便查清这是一起交通事件,也不应止步。应继续调查背后的拆迁征地,村民自治选举等情况。此外,也应认识到,钱云会之死引起轩然大波的深层社会原因。
钱云会之死成为公共事件,是因为,社会已积累了太多的“常识”。这种“常识”来自于更多地方政府征地、拆迁的不公,来自于很多上访者不但不能伸张公义,反而招致地方官员的打击报复;来自于一旦发生恶性事件,一些地方政府滥用警力,强压民意。这种“常识”的背后是深层的社会矛盾和官民信任危机。有关方面应当正视这一现实。
在乐清事件中,人们看到了一切符合“常识”的因素。民选村长钱云会,曾经为征地上访三次坐牢。这次事件发生后,当地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特警进村、“滋事者”被抓、村民通讯被控制。乐清的官员或许根本没有想到,在一个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越逃避、越封堵,就越是火上浇油,就越是刺激人们按照“常识”去思维、去质疑。当地政府也就越缺乏公信。
乐清事件也再次暴露出,在官民存在信任危机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并不知道如何面对突发事件。遇到突发事件,政府官员应该学会尊重民意、耐心倾听民意,一点一点地去恢复政府公信。指望动用警力、封堵言路,不但无助于事件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将事情搞大,变成公共事件。
将钱云会之死从突发事件变成公共事件的,不是别的,正是当地政府的行为。当地政府不是用事实说服民众,而是强迫民众接受交通事故的结论。这不但没化解当地曾经存在的官民对立情绪,反而将这一情绪激发,并在社会范围内加深了官民信任危机。
解决突发事件的快捷方式,不是靠强制力量,而是,想方设法重建政府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