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务实的态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作者:辛鸣
时间:2010-09-27
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仅停留于话语的宣示和情感的企盼,而要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本质性的突破。因此,务实地寻找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务实地选择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策略,对于今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更有意义。回顾改革历程,遵循改革规律,破解改革难题,我们可以说,适应下一步中国社会改革深化要求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破题。
把保障权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性要求
这些年来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诸多让人费解的现象。如,有些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家关心的不是经济运行而是政治背景,总想为自己戴顶红帽子;一方面经济高增长,GDP大膨胀,另一方面老百姓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官方统计数据与百姓实际感觉不符。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正当权利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企业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经营的权利缺失,只能在非经济领域去补偿;社会公众的基本福利被漠视,只能勤劳而不富有。当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通过不得已的方式得以暂时缓解的同时,则给未来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隐患。因而,有效保障公民的权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性要求。
社会发展其实就是公民权利清单被不断拓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赖于政治体制的跟进。从表面上看,政治体制是一个社会的权力运行方式,但在这表象背后是社会利益的分配与调整,更为深层的是对社会群体权利的界定与保障。如果说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关注的是如何激发不同社会群体创造财富的话,其政治体制则是通过保障权利来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如何分配和占有这些财富。
因此,首先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等等。
不过,汲取这些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做到这些还稍嫌不足,我们还应该再往前走一步。这就是当政治体制说要保障权利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保障谁的权利,保障什么样的权利。否则保障权利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之所以要分得这么清楚,是因为现代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与权利,虽不是对立与冲突的,但也不全然是一致和互补的。很多的时候某一群体的某种权利的实现是以其他群体的另一种权利的丧失为前提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致力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长期被忽视和被侵害的权利,这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特色”所在。
把规范权力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着力点
政治权力是保障一个社会稳定有序不可或缺的要素,任何弱化政治权力的做法不仅幼稚甚至有害,尤其对于一个正在快速发展和转型中的大国来说,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力十分必要。但是信任权力不等于放纵权力。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十六大又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但实事求是讲,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很多方面并没有真正得到完善,甚至有些方面还依然在建立的过程中,仍然处在破题阶段。像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只能说仍在不断破题过程中;乃至一些很具体的,比如垄断行业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都步履维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失范的权力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更重要的是这些权力的放纵甚至会扭曲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消解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绩效,以至于造成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化。
在经济体制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基本方向,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我们更是充满期待,认为既可以把市场经济的好东西为我所用,又可以避免市场经济的一些固有缺陷。
这一判断并非一厢情愿。确实,如果有一个好的、科学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的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可以扬市场经济之长,避市场经济之短。
但在10多年来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过程中,这一期待并没有完全实现,甚至在很多层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权钱交易现象,握有权力的部门与群体运用权力到市场中去获取不当利益,又以市场经济为借口逃避应该承担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责任。以至于社会公众开始质疑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开始怀念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做法。
我们不用去回避社会公众提出的这些质疑,但问题的根源是,这些弊端、这些扭曲其实正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是权力过于集中所导致的,而不是市场化本身的问题。不能因此否定市场经济,否定已有的改革成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讲话时特别强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的深意所在。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比如转换政府职能、培育非政府组织、鼓励媒体监督,辅之以对现代技术进步的依托,比如互联网带来的公开化、透明化等等,把权力装进法治的笼子,让它服务于社会而不能凌驾于社会,将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真正的开始。
以实践信仰来构建执政党新的政治生态
中国社会现有的政治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奋斗所得,是历史的赋予,是既定的事实,党的执政合法性毋庸置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时代的演进,中国共产党也必须通过实践信仰来构建新的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唯一执政党,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但是,如果回避执政党的政治优势,回避共产党的先进性来谈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不会有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还会给多党制政改提供口实。
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旗帜鲜明地宣示并身体力行地实践其信仰。试想,如果中国共产党人切实做到了党章所要求的没有特殊利益,还会有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吗?如果中国共产党人真正把自己当作服务员为人民服务,社会公民的权利能得不到保障吗?
中国共产党要通过自我完善、自我净化乃至凤凰涅槃的行动告诉公众,目前出现的所有这些体制方面的不适应、不规范、不理想,皆是因为政党自身的先进性没有充分体现、有些淡漠,社会主义的因素尚且初级。并不是政党本质的矛盾,更不是社会主义的困境,通过加强政党自身建设、通过社会主义不断进步,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最后,实践信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上,就是一定要改,而且要深刻地改。不能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比较困难,就给很多不愿意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人提供借口,总是在外围兜圈子,或者只进行一些细枝末节的修补。邓小平当年对此曾做出很明确的回应:“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即使有些方面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要像邓小平所说的“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
更何况政治体制改革并非“通天塔工程”,并没有什么技术难题不能克服,也并没有什么必要条件不可获得。曾经有一位老同志讲过一句话,“文化的改变至少需要60年,经济体制变革需要6年,政治体制变革只需要6个月”。这句话说到了体制变革的核心问题。也许当我们真正付诸行动的时候,就会发现政治体制改革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甚至用不了我们想象中那么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