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变迁发展
作者:席锋宇
时间:2009-03-31
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变迁发展
2009年03月31日14:59 来源:《法制日报》
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人口得以壮大,素质得以不断提高,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社会保障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实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记者试着从笔端去——解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变迁发展
2008年12月2日上午11点,西藏拉萨社会福利院。
阳光透过清澈的蓝天暖暖地照在86岁老人德吉身上,他微微地抬头面向着太阳的方向,拨弄着手中的一串佛珠,口中轻轻地念着什么。
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德吉老人可以用汉语和记者交谈。他说,每天他都会这样:面向着太阳,因为太阳代表光明,而党中央、解放军就是带给他们光明的人,是他的亲人,所以他念些祝福和吉祥的话,为亲人祈福。
“我是经历了新旧两种社会的人,过去是给人家干活,吃不饱穿不暖的。解放了,我们就不用再受苦了,还能过得这么好。共产党好!党中央好!解放军好!”
德吉老人的汉语虽然表达的不是特别清晰,但是记者还是从他那发自内心的笑容中和“好”声中感受到他的幸福感、感激心。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如何形成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是国家一贯重视的大事。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我国根据中国国情,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德吉老人拥有的这份“从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幸福,无疑是得益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定和实施。
从政策到制度的转变
1947年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开幕。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
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标志着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崭新制度的诞生,为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自此确立“用‘民族区域自治’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想。之后中国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同时,中国还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一千多个民族乡,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补充形式。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1997年,党在“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制度并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自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政治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政策到制度的转变,为其实施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现任国家民委主任的杨晶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曾对记者感叹地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规范了中央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力和政策空间,使自治地方政府能够在中央总的路线方针指导下,结合自治民族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一项创举,更是一条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康庄大道。”保障各民族经济发展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对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和倾斜,金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赵贵坤说。他用一组详实的数据给记者说明:2007年金秀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10.83亿元,突破10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5元,同比增长20.6%;农民人均纯收入2332元,同比增长14.8%。
邓小平同志曾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各种法规政策相继出台,全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均被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或享受大开发优惠政策。国家制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及组织实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行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天然林保护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都将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期间,国家在西藏就投资312亿元,建设117个项目。
保障各民族行使民主权利
西藏拉萨市娘热乡党委书记米玛潘多担任书记快两年了,拉着记者感慨地说:“农奴社会,女人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都是从属品,更不可能想到我们还可以参政从政。比起我的母亲,我们这一代女性不知道要幸福了多少倍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少数民族依法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则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其他组成人员中,依法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总数达290多万人。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据统计到200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接近5万人,占机关干部总数的30.35%,其中,蒙古族干部有4.19万人,占25.92%,大大高于民族比例(全区总人口240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和蒙古族人口分别占21.88%、17.87%)。全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2684人,占总数的40.3%。
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全世界最大的山水剧场。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刘三姐的歌声透过炫美的灯光,在黑夜中从水上穿越时空直抵人们的心间。《印象•刘三姐》以全新概念,创造出“山水实景”的演出模式,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随时都会进入演出,就这样把“刘三姐”带入到每个人的眼前,就这样把广西的山歌文化烙印在来宾的心中。
这是记者前不久在广西看到的一幕。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措施,加强民族自治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以及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宣传、交流与合作等形式,使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得以快速、健康地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卢献匾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之后,广西更加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广西壮族歌圩、布洛陀口传史诗、刘三姐歌谣、京族哈节等19个项目已经纳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目前基层成立有业余演出队、山歌队、舞狮队等4000个,特别是利用各个民族的节日进行表演,为发扬和拓展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与群众休戚相关的事业
11月5日,上午九点半。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坝镇卫生院里,何科强拿着刚报销的2705元特别高兴。50岁的老何是马槽村村民,瑶族人。今年因腰部问题住院花费了4705元,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他,就可以享受和政府分摊医疗费的“好事”。
“以前有病都忍着,就是怕花钱。现在好了,国家出台了好政策,我们农民也看得起病了。”老何笑着和记者说。
2007年8月初,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红瑶村谢玉月在拿到首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仿佛做梦一般。她终于走出了大山,终于可以利用知识去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让谢玉月拥有这份改变的就是广西设立的“女童班”。
提高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是广西民族教育的一大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人们“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很多女孩子没有机会到学校读书。广西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挖掘学校自身潜力,先后在龙胜、三江、融水等民族贫困地区举办了“女童班”,将实施“春蕾计划”工作与女童教育相结合,提高女童入学率,促进女童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实现这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利益。阳光只有洒在人身上才会感觉温暖,只有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脱贫这些和少数民族群众密切相关的事情解决好,才能真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国家采取了多种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扶持民族自治地方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等等。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这项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记者 席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