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学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政治学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具体承办的“政治学学科调研座谈会”于2025年4月13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重要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外交评论》、《社会科学研究》、《探索》、《治理现代化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的六十余名专家代表与会。

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张树华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长和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光斌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做开幕致辞。本次座谈会围绕“中国政治学前沿问题及自主知识体系核心命题”“中国政治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国外政治学学科发展情况”等三个主题开展。
在“中国政治学前沿问题及自主知识体系核心命题”分会场中,与会专家围绕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标识性概念建构和期刊评价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专家们认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强化本土实践经验的学理化提炼,推动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等标识性概念的全球化传播,警惕简单套用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应构建中国自主的分类评价体系,打破政策研究与基础理论创新的二元对立,以开放包容的学术治理体系回应文明互鉴的时代需求。
在“中国政治学学科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分会场中,与会专家围绕教学体系创新、科研平台建设、跨学科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从自主知识体系的制度化诉求、拓宽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科边界、布局《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和“政治逻辑系列”丛书等方面入手,呼吁夯实自主知识体系根基,构建跨学科知识生产的学术共同体。经过热切讨论,与会者达成共识:需打破学科壁垒,强化问题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历史感与科学性训练,通过研究设计课程提升学生问题意识;探索分类评价机制,支持国家安全学等新兴学科发展。
在“国外政治学学科发展情况”分会场中,与会专家围绕国外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理论范式、学科设置与研究路径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从西方政治理论的范式转型、美国政治学的研究范式特征、德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地方高校的政治学科发展困境等方面入手,呼吁关注多元文化主义与身份政治的理论反思,强调实证研究与科学化的主导地位,提出通过组织化科研与特色化发展突破资源瓶颈。与会者达成共识:需批判性借鉴国外政治学经验,加强本土经验的理论化提炼;应吸收国外政治学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潮流趋势,更加重视和捍卫国内政治学的基础学科地位,提高政治学的学科吸引力和专业竞争力。
在闭幕总结中,三位主办方代表强调,政治学界应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着眼点和突破口,通过学理化地阐释中国经验、体系化地构建交叉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国际化地传播标识性概念,构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四梁八柱”,在世界政治学知识格局变动中占据重要位置,书写新时代政治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图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政治学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