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蒋旭东 孟令梅    文章来源:  
近年来,“普世价值”一词,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关于“普世价值”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为了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把握方向、排除干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与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编辑部于2008年9月19日在京联合举办了“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冯虞章、刘书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郝立新、焦国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所王一程、陈红太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郑一明研究员等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普世价值”问题的含义及其实质、“普世价值”思潮出现的过程、原因及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界定及其实质

与会学者认为,价值的内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观念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永恒的、不变的,抽象的、全人类无差别的共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独立存在。当前,一些人鼓吹的“普世价值”的具体内容是以抽象形式包装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并非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一点,不仅那些鼓吹者心知肚明、并不讳言,西方的一些知名学者和政要也十分清楚。

有学者指出,从方法论看,把历史的、具体的某一类个别或特殊,说成是不变的、无差异的全人类一般或普遍,并把这种所谓的“一般”或“普遍”,解读为是由所谓先验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或“天赋人权”决定的,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谬误。

有学者针对某些人指鹿为马行径,把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全盘提升为全人类“普世价值”的说法,指出,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永恒道德”论的批判,为我们今天分析“普世价值”问题提供了重要思想方法。由此,可以形成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第一,在有阶级和国家存在的社会,历史、道德和政治领域不存在所谓“普世价值”,侈谈“普世价值”是没有事实根据、站不住脚的。第二,对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的价值观,应当进行阶级分析。这是承认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必然要求。只有对这类问题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才能认清其中包含的政治涵义和实质,给予符合其本来面目的评价。第三,坚持科学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反对侈谈“普世性”或“普世价值”。在实践中,我们应立足自己的国情和发展进步需要,通过去伪存真、科学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批判吸收的态度,借鉴历史上和外国有进步作用的文明成果的合理成分和有益内容。

有学者指出,当前思想舆论界争论的“普世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问题。“普世价值”思潮的政治实质,是企图改变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按他们的所谓“普世价值”即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改造中国的政治制度;其思想上的指向,是鼓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企图动摇废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为圭臬,颠覆和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经济制度方面,为推动全盘私有化制造舆论,企图釜底抽薪,搞垮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国家统一问题上,迎合西方敌对势力,支持配合藏独、台独等分裂势力,公然站在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对立面。

二关于“普世价值”思潮出现的过程及原因

与会学者分析了“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泛起的过程,指出,2005年10月,境内外敌对势力和“自由派知识分子”就以他们所谓民主的“普世价值”为理论武器,攻击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例如,流亡美国的敌对分子胡平在其《简评中共民主白皮书》中宣称:“民主就意味着政党轮替,民主就意味着领导权的开放竞争”,“中共一方面承认民主是普世价值,另一方面却又把民主的公认定义和标准撇在一旁而自己提出一套截然不同的定义和标准,这实际上是否认民主的普适性,也就是否认民主本身”。国内也有一些媒体声称,“不同的国情,有着同样的民主要求,也要有同样的建设努力。国情性的特色路径,最终是要走向普适的民主”,“世界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有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实行的民主,有这里所说的普世价值的民主”。从2007年秋天起,在某些报刊、网站的刻意推动下,“普世价值”观开始扩散、传播。今年又借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机会大肆宣扬炒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切成功和成就,都是由于接受了他们鼓吹的西方“普世价值”,误导了很多群众、青年和干部,成为当前一股不可忽视的错误思潮。

这股大肆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的思潮,引发了社会舆论界和学界的较大争论,有许多有识之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站出来对其进行研究批判和奋起抵制。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明确指出“普世价值”时髦说法的错误本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报刊相继刊登转载清华大学冯虞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周新城教授深入剖析批判“普世价值”错误观点的文章。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排除“普世价值”思潮干扰,制止“普世价值”思潮泛滥。
“普世价值”思潮的流行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背景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主导权的政治斗争,“普世价值”思想泛起的过程中,国内因素起主要作用,国际影响起推波助澜作用。其得以扩散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长期以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党员干部淡化意识形态,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在面对国内外泛起的资产阶级社会思潮时,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本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也卷进去参与,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受长期以来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的影响较深所致。“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在国际范围流行的很有政治欺骗性的资产阶级思潮,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被这种思潮搞昏了头脑,就会把实际上有鲜明阶级性和特定政治内容的虚假的“普世价值”,误信为是各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都理应接受和遵循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任这种错误倾向泛滥,必然导致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价值观对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影响力,造成人们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缺乏鉴别力,被其误导和侵蚀。所以,有必要重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今天仍然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一把钥匙,并没有因为我们曾经在实践中犯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而过时。在阶级和国家并没有消亡的当代世界和中国,丢弃了这一科学理论武器,就等于自我解除思想武装,失去自己应有的思想立场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真伪是非利弊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关于如何应对“普世价值”问题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近年来,国内外某些势力宣扬的“普世价值”观具有极强的政治指向性,集中在民主、自由、人权、宪政和私有财产权等问题上。这不是偶然的,而是这些势力蓄意利用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形势,企图通过“普世价值”外衣伪装,把他们那一套旨在根本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盘西化主张塞给我们。我们是否应该认同接受他们的“普世价值”,这是关系到我们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不给予其以毫不含糊、旗帜鲜明的拒绝回应。

与会学者对中央领导同志最近给予“普世价值”问题的鲜明回应表示完全赞同、坚决拥护。一致认为,只有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勇于和善于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解决社会现实和理论问题,才能深刻认识“普世价值”之类错误观点和主张的实质与危害,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和影响的渗透。

有学者提出,“普世价值”问题说明,西化政治主张与西化学术倾向有密切关联。要克服学术理论上的西化倾向,仅从政治上给予批判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针对性地从学术理论上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前沿理论问题、特别是观点主张存在尖锐分歧和对立的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形成真正科学的、有充分说明力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

也有学者认为,分析和应对“普世价值”问题,要区别对象和分清层次。对“普世价值”鼓吹者推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企图,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反对。对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延续以及不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人际关系,我们应实事求是地承认,在这些领域客观存在某些由人类生理属性和自然进化规律决定的人类共同需要,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同或相通的规则。例如,当代世界日益凸显的资源利用、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就是需要全球各国各地政府和人民共同应对的问题。但事实证明,即便这类属于人类世界生存发展的共同利益问题,由于人类社会远未进入无阶级、无国家利益矛盾的“大同世界”时代,要形成合乎人类共同需要的应对规则也是十分困难的。

作者:蒋旭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北京市,100009)
孟令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市,100732)
(2008-12-04 14:18:00 点击256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