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林立公:造就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互相促进的格局
作者:林立公    文章来源:  


林立公:造就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互相促进的格局



    【按语】沈阳、抚顺调研让我发现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亮点。印象最深刻的是抚顺石化新城以中石化为龙头、以民营企业为组成部分的产业链布局。这一产业链布局,实现了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共生共赢,是对思想界对二者之间所谓的进退之争的一个有力回应。受这一实践探索的启发,我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本文就是一个初步的思考结论。就教方家。



从所有制角度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部分。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所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如何建设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的问题。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上述论断层层递进,清楚地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二者当中,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同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相比,私营经济处于配合地位,起到补充作用;在此前提之下,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本质上是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共同担负起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任务。



可见,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对立起来的认识违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观点。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成分。那种把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立起来的“国进民退”之类的观点是欠妥的。那种主张削弱国有企业为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的观点更是偏颇的,因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本来就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第二,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自觉协调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建立国有大型企业为龙头、民营中小型企业为组织部分的产业链,是创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共生共赢、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的必要举措。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国家宏观调控是形成二者良性关系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具有双刃剑效应,它既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又有具有无序竞争的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具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在无序竞争局面下,各种所有制企业存在彼此侵蚀的关系。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具有宏观调控的机制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降低市场经济的弊病。



在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格局方面,宏观调控大有可为,其重要方式就是建立以国有大型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组成部分的产业链。





这种产业链结构符合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规模的实际情况:国有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为多数。国有企业资金、技术、员工素质等方面实力雄厚,但是数量少;民营企业数量庞大、吸纳大部分城镇就业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过半,同时相当数量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对低成本扩张的路径依赖性强,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生存周期短。



一方面,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抓大放小为标志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及5000多家劣势国有大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淘汰,目前,我国国有经济已经集中到了大企业层面。十年来,国有企业以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6%、利润年均增长22%和税金年均增长17.9%的速度快速发展。在美国《财富》杂志2012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统计包括香港)的企业上榜数量连续9年增加,已经达到73家,其中多数都是国有大企业。这些数据说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2010年的统计,我国中小法人企业数量超过1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95.8%。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的大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同时,中小企业总体素质和水平不高。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粗放、管理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企业平均生存周期仅有3、5年,急需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数量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大部分,其生存困难的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和改变,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需要把促进中小私营企业和微型私营企业发展放在私营经济发展格局的突出位置。



以少数国有大型企业为龙头、以数量庞大的民营中小企业为组成部分的产业链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既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又推动非公有制中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发挥产业规模效应,促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就制造业而言,主动建立产业链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改造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质量,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发挥公有制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要求,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比例构成规划。明确在哪类地区、哪些行业,公有制可以不占地主体地位,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占主体地位;明确在公有制不占主体地位的地区和行业,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方法。



汲取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生过的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战略在一些地方演变为短时间内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国退民进”的教训,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当中,在大型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规范私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活动,避免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冲突,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使私有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形成互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主导,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另外,在巩固壮大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积极宣传大型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税收贡献、改善民生、抗震救灾、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服务社会建设、民生发展的公益性,科学规范国有企业职工,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制度,使之既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又成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典范,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国有企业的了解和认同。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散布的旨在推行私有化的妖魔化国有企业的舆论。及时规划确定所有制关系格局,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012-10-29 14:35:00 点击99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