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周少来:城市哪里有我家?——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前生后世
作者:周少来    文章来源:  

周少来:城市哪里有我家?——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的前生后世


               不是遗传


                       更胜遗传


               像无形的胎记


                       铭刻在我父子两代的身上


               老一代“农民工”的爸爸


                     “80后”“农民工”的儿子


               今生业绩已由前缘注定?



               山还是那个山


                        水却不是那个水


               爷爷的坟头青草满布


                    村边的小溪绿色不再


               据说山流拦成大湖


                    水被送往都市


                     古老的山村变了模样。



              爷爷身份固定单一:


                       种地农民


                  勤劳节俭、永不疲倦


                    最远的地方到过县城


                       安详平静、谨守一生


                     死有所归


                            魂守故里。


        


              我出生在城市


                      据说那里有父母打工的“工厂”


                    两个月后就被送回乡村


                因为,繁华的城市无法供应我那点小小的“口粮”


                     爷爷满是烟味的胸膛,就是我的摇篮


                     奶奶干瘪的乳房,那是我哺乳期的向往


                          爸爸妈妈,你们在何方?


             


                爸爸妈妈在一个叫“东莞”的南方


                     据说那是遍地撒满黄金的地方


                      爸爸搞建筑、妈妈做清洁


                     我时常爬上山头向南张望


                       期盼山路山出现爸妈模糊的形象


                           除夕回来、初六走


                         大包小包,包里不见黄金全是旧衣裳


                         见时欢笑、别时泪断肠。


 


               爷爷文盲、目不识丁


                    爸爸识字、小学毕业


                    我有进步、初中文凭


                   叛逆期十五岁的我


                   义无反顾地加入父母的列行


                   成为一代“绝不”“农民工”:


                           “绝不回到农村”!


                    


               “绝不”,是因为我们


                            不识农务


                     甚至分不清小麦与高粱


                  再说,“打工”还有高于务农“十倍”的收入


                  虽说是,和父母一样“候鸟式”来回飘荡


                   但,我们年轻


                          未来也许还有希望!


 


                 据说,我们的“队伍”很有力量


                     两亿多的“农民工”四处奔忙


                    我们的“成败”决定着“城市化”的方向


                   早年,有人说我们是“盲流”


                    其实,我们像个体的蚂蚁一样目标明确


                    但整体看去


                          却是毫无组织、杂乱无章。



                 父辈们比我们更有志向


                        拼命挣钱,回家盖房


                      我却徘徊在城市的十字街口


                                   不知所往


                        打拼多年,仍无“片房”,


                      五十平方的小屋,


                还需我不吃不喝、劳断心肠。



                我常常迷惑于霓虹灯下


                    我是谁?


                   来自哪里?去往何方?


                 城市哪里有我家?


                  能够让我, 不再像父亲那样城乡飘荡


                    不再像母亲那样城乡彷徨


                   能让我即将出生的女儿有个闺房!



                                            2012年8月26日



说明:“沈抚新城”考察回来,甚是感动,对于“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的大规模“人为城市化”建设,思绪良多,忽然想起了常年在外打工的堂兄堂弟、表弟表妹,多年不见,他们可否安好?上网查资料想关注一下“农民工与城市化”,看后资料,大为吃惊,写诗于上以为记。


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2》:我国过去十年城市化的模式不可持续。城市化问题的主要表现 :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3% ,表现出“半城市化”现象。主要依靠的是过度的“土地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中心与边缘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失衡,房地产业过度繁荣;需求结构的失衡,内需不足;要素结构与经济动力的失衡,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推动城市化发展。


同时,根据统计研究,截至2011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6亿人。80后成为流动人口主体,占总量60%以上。而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人数均为4000多万人。我国现有城市化率的统计口径,包括了1.45亿左右在城市生活6个月以上,但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待遇的农民工,也包括约1.4亿在镇区生活但从事务农的农业户籍人口,这些并没有真正转变身份的人口约占城镇总人口的一半。


中国正处于一条城市化的高速公路上。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左右。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这一发展阶段,英国用了18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90年左右,日本用了60年左右,而中国可能只需要30年。在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有5000多万人,留守老人有4000多万人,留守妇女有4700多万人。大量的“三留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与农民工流动相伴生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社会代价。


但如果从“人口城市化”来看,则恰恰不是“过度城市化”,而是“浅度城市化”,甚至是“半度城市化”。我们在计算城市化率的时候,是用城市暂住人口加上户籍人口作为分子除以总人口。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很多外来务工者并没有享受到与户籍人口相等的社会保障及其他公共服务。但在计算城镇化率的时候,他们却被列入了分子,“被城市化”了。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中,我国城市化率高达 49.6%。但我国城市户籍人口只占33%。中国城市化存在不协调、质量不高的问题。扣除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到2012年,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真正城市化道路还十分漫长和艰难,真正让2亿多农民工从实质上融入城市生活,切实成为享有平等权利的市民主体,还需要大量的结构性的制度改革,甚至还需要一代人的奋斗努力。“沈抚新城”,从整体规划着手,从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举落实,做到“向上的城市化”与“向下的城市化”的结合,让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普惠体现于每一个城市建设者,其中的经验值得继续跟踪研究。

(2012-10-29 14:28:00 点击85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