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王红艳:长宁区社区建设印象
作者:王红艳    文章来源:  

王红艳:长宁区社区建设印象


“厨房论战”的硝烟似乎已然远逝,“蝌蚪哲学”的逻辑似乎已然在现实中逐步演绎。不管赞成还是反对,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幕自1978年起开始在中国大地拉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已经和正在改变着这一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作为人类社会基本单元的社区,见证了和见证着现代化全过程,不但享受了现代化创造的成果,而且承接了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同时还承担了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任务。正因为如此,社区是一个考察现代化建设成就与问题的理想窗口。


2012531,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上海考察组对上海市长宁区进行了考察。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东连静安区,西南邻闵行区,东南接徐汇区,北与普陀区以吴淞江(苏州河)为界,处于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汇合的“Y”型支点,是上海连接长江三角洲的桥头堡。全区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1个镇,即华阳路街道、新华路街道、江苏路街道、天山路街道、周家桥街道、虹桥街道、仙霞新村街道、程家桥街道、北新泾街道以及新泾镇。该区20123月的主要经济指标如下:本月财政收入141667万元,累计财政总收入707019万元,累计区级财政收入293745万元,期末户籍人口620701人。期间,我们重点考察该区的社区建设情况,现场参观了两个社区即华阳社区和虹桥社区(虹储居民区)。通过考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现代化建设以及社区建设内涵和特征的认识。必须指出的是,上海市的社区实际上指的是政府派出机构——街道,而非与居委会同级或者居委会下辖的管理单元和自治组织。


 


一、华阳社区:十五年如一日推进“凝聚力工程”


华阳社区即华阳路街道地处上海市长宁区的东北部,面积2.04平方公里,现有居委会21个,居民2.5万余户,常住人口7.2万,外来人口1.1万,驻区单位2500多家(含新经济、新社会组织1400多家)。华阳街道以推进凝聚力工程而闻名上海全市乃至全国,长期以来得到中央和市委的关心、指导。1994年,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发文向全市推广华阳路街道凝聚力工程建设经验。199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向全国转发《〈关于上海市开展建设凝聚力工程,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的情况报告〉的通知》。凝聚力工程初始阶段,吴邦国同志题词“春满华阳”;5周年,黄菊同志写来贺信;10周年,贺国强同志到华阳视察工作;15周年前夕,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华阳后肯定,华阳凝聚力工程是全国的发源地。


华阳社区的“凝聚力工程”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6年)侧重于推进以访贫问苦为主题的送温暖工程。当时社区的基本特点是:下岗失业人员多、帮困对象多、精神病患者多、闲散青少年多、外地回沪人员多。当时群众的主要呼声是:市场经济下困难群体还有没有组织来关怀?面对这些情况,华阳社区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关心群众工作机制,提出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华阳社区当时做出严格规定,要求机关干部走出大楼、深入基层,实施大热天、大冷天、大雨天走访制度以帮困结对制度、缴纳爱心党费制度、就业用工一周承诺制度、社区单位助养制度等一系列具体制度。


第二阶段(1997-1999年)侧重于以心系群众为主题的实事工程 1996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在全市城区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构想,上海迈开了城区管理重心向社区转移的步伐。城区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下,华阳党工委、办事处针对马路市场多、流动摊贩多、违章搭建多、二级以下旧里多的特点,以推进实事工程和创建文明社区为抓手,做出了从关心弱势群体向关心全体社区居民拓展的部署,提出了深化凝聚力工程,做到五个延伸,增强五个力’”的工作目标,即:推进街道党建向社区党建延伸,增强社区党建的推动力;推进“三级管理”向“四级网络”延伸,增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力;推进条线管理向综合管理延伸,增强社区管理的渗透力;推进社区帮困向社区再就业延伸,增强社区稳定的保障力;推进街道经济从区属向区域延伸,增强经济发展的延伸力。


第三阶段(2000-2003年)侧重于以凝聚社会为主题的民心工程。进入新世纪,随着单位人社会人转变,社区内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华阳党工委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在社区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新途径,提出了如下工作目标:大力培育党的工作载体以及党领导下的社会组织,促使社会人成为组织人,推进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凝聚群众、凝聚党员、凝聚社会拓展。这一时期,华阳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社区党建研究会、社区党建联络站、在职党员活动指导站等一批党建工作载体,率先成立了老年协会、社区群众团队活动指导站等一批社会组织并同步建立党支部。


目前,“凝聚力工程”在华阳社区方兴未艾。该社区构建并逐步完善了社区党建工作体系、社区各方参与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社区文化教育体系、社区公共安全体系、社区环境建设体系“六个体系”,夯实和强化了信息、资源、队伍、财力“四大支撑”。十五年的实践显示,华阳社区的“凝聚力工程”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与时俱进地深化和丰富“凝聚力工程”内涵,始终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组织社会和动员社会的能力,夯实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其二,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成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其三,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千方百计把党的群众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华阳社区十五年如一日,坚持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坚持“不变调子、不换频道”,最终促进了加强社会管理和增强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二、虹储居委会:按照“立意新颖、管理精细”标准抓好小区民生事务


虹桥街道虹储小区现有居民1045户、3100多人。小区的住宅多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建造的系统房,居住的多是工薪阶层。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0多套房屋出租,这一情况加剧了小区管理的难度。长期以来,小区党总支和居民委员会坚持事前有民主决策,事后有志愿服务的要求,组织和发动居民群众努力创建文明小区、卫生小区、科普小区、园林小区、环保小区、安静小区、节约型小区和健康小区,使小区的环境面貌和居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强化,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小区连续14年被评为市文明小区,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第一批绿色社区等12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上海市十佳科普村、上海市米其林环保绿色小区等60多项市级荣誉称号。考察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虹储居委会主任朱国萍带领我们参观了小区,讲述了系列虹储故事,其中以下两个关于民生的故事尤其可圈可点,在立意上体现出新颖的特点,在管理上表现出精细的风格。


一是“车谐廊”的故事。自行车“停车难”是长期以来困扰虹储小区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不少居民不愿意接受每月7元的管理费,很多自行车经常不进小区车棚,造成通行障碍、消防隐患、邻里纠纷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1年年末,居委会组织召开了居民代表会议,专题讨论解决方案和征集解决建议。会上有代表提出能否建一个免费车棚,或者居委会提供一些可供居民免费租赁的自行车。居委会认真听取了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做出了一个两个重要决定:其一,由居委会出资购买30辆特制永久牌山地自行车,统一停放在车谐廊里,每天上午830分到下午5时是居民免费租赁时间,居民可凭有效证件办理借车手续。其二,新修一个免费车棚。此举实施之后,自行车乱停乱放和堵塞楼道的现象逐渐消失,邻里之间因为自行车停放问题而导致的矛盾纠纷逐渐减少。


二是“时间银行”的故事。发挥志愿服务共同维护家园的做法并不少见。但是虹储小区的做法因为以下三个特点显得尤其突出:其一,志愿者队伍规模庞大。小区现有居民3000多名,其中1/4的居民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其二,党员是社区志愿者的主体力量。小区现有在册党员178人,在职党员400多人(上海实施的党员双报到制度)。其三,为了充分激活志愿服务,确保志愿服务持续有力,小区居委会为志愿者设立了时间银行,即每个服务社区的志愿者都可以得到同等时间的其他服务,包括烧饭烧菜、电脑技术、医疗咨询以及寻找工作等等。目前,社区志愿者活跃在小区建设和管理的各个角落,其中“车谐廊”共有5位志愿者,负责保障永久牌山地自行车的历久弥新;新停车坪共有4位志愿者,负责车坪的保洁保绿。正因为志愿服务到位,年岁已久的小区常新常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保证,居民之间关系健康和谐。


从对华阳社区和虹储小区的考察来看,长宁的社区建设确有不凡成绩。但是考察结束之后留下了一个遗憾、一个疑问和一个思考。所谓的遗憾是:因为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这次没有能够到新华街道的新华小区考察。资料显示,新华小区于2009年成功创建葫芦缘议家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社三会的自治格局,其中的三会指的是自治组长协调会、文体团队联谊会及社会团体联席会。前不久,长宁区宣布将以新华小区为样板在全区深入推广居委会自治家园模式,今年计划在每个街镇指导创建1-2个居委会自治家园。所谓疑问指的是:无论在华阳社区还是在虹储小区看到的都是“党建视角”的强调,没有看到党的领导、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机对接的具体机制和实现方式。或许囿于时间限制,我们没有来得及去发现和领会;或许,如同全国其他很多地区一样长宁也正在探索如何实现对接这一问题。


所谓思考指的是:社区在社会学意义上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联结方式,在政治学意义上既是一种实现地方乃至更大范围团结的有效方式也是一面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旗帜”,理应具有相当的战略地位。而且,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其战略地位将会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属于相对先发地区的上海我们似乎看到了大概。但是对于全国其他大多数地区而言,社区建设似乎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缘由如何?另外,从社会学意义上讲,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团结力和提高社区内部的整合程度。不管是有意还是碰巧,长宁应该说是抓住了这一关键,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在如何全面理解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凝聚力这两个问题上,他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探讨和完善。不过,求全责备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说爱情是男女(当然也可以是同性)个体之间的永恒主题,社区(或者社会)凝聚力则是群体之间的永恒主题。而它们永恒恰恰因为它们本身是一个似乎永远难以得到或者达成的美好事物。从这个角度讲,长宁的社区建设成就应该受到肯定、赞许和尊重。为了我们生活的时代,为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自己和人们,让我们为社区(社会)建设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吧!


(2012-07-16 10:24:00 点击92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