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刘 杰:上海调研随笔
作者:刘杰    文章来源:  

  杰:上海调研随笔


201252962我有幸参加了政治学所组织的赴上海调研。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观察上海作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程度最高水平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哪些变化,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供借鉴。这次调研对我个人而言,收获很大,感悟颇多,只能择其要者而记之。


一是自豪。这种自豪感是在参观完了宝钢以后从心底油然而生。我记忆中的钢厂,没有亮色。灰蒙蒙的天空下矗立着几个大烟囱,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味道,连树都是无精打采的。而宝钢却是一座花园般的工厂,树木错落有致,嫩绿鹅黄,繁花似锦,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走进他们的热轧车间,滚烫火红的钢水几分钟后就变成了一卷板材,自动化程度之高超过我的想象。我还悄悄地用手擦了擦了栏杆,纤尘不染。从细节中就可以看出宝钢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我在为宝钢取得的成就而自豪的同时,也想起了前一段时间,人们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争论。我国有一批以宝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骨干型企业,其比重在基础性行业和支柱产业中上升到了50.6%,而在军工、电信、民航、石油及天然气开采和电力供应领域,国有经济占到了90%以上。对于这些企业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在中国存在着不同的认知。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的问题在公有制框架内完全能够解决,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能够相辅相成;另一观点则认为,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不能在现有的公有制框架内解决不公平竞争问题,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民主法制体系,国有企业由于拥有政府特权支撑而占据过多资源,必须对国企进行私有化改革。这两种观点各有其支持者,这里我无意对此进行评价,但我的问题是:如果进行私有化改革,谁有实力来买?宝钢的市值能体现这个企业的真正价值吗?国企私有化后的中国会好吗?


二是感动。这次去上海,有几个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他们分别是宝钢的女导游,微创企业的女副总,上海轻纺城的女副总以及长江证劵研究所的所长。他们所在单位的所有制不同,有的是国企,有的是民营,从事的职业也不一样,有的是工人,有的是白领,还有的是私人企业主。但他们都有共同特点: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尽管有压力但不抱怨。从她们的言行中,我们就会感受到企业是否成功。感悟到上海为什么会发展的这么好、这么快,因为有一大批向她们那样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她们是中国的脊梁。目前,中国正处在矛盾的多发期,改革的成果没有公平地惠及各阶级、阶层,社会中难免会积聚一些怨气和不满。但是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还是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讲理想、讲奉献,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是如何做好学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做好学问的基础,两者不可偏废,对我们政治学者尤其如此。当今时代,科学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尊敬。科学是什么?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观点就是应当以某种方式从观察所得的事实中推导出来。如果要保证结论的科学性,那就必须要求构成归纳基础的观察数量很大,而且观察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这些都要求我们深入社会、实践。但是如何选择要观察的命题,如何解读观察到的事实,又取决于观察者的文化教养、知识和期望,这又需要我们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次调研之前,去过几次上海。在我的心里,上海无非是一个亦正亦邪、层次丰富、活色生香、物欲横流的地方。之所以对上海有这样的印象,一是过客心态,导致对事情的了解只能是浮光掠影、略知皮毛。二是身在书斋,片面接受信息所致。通过这次调研,对上海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清楚地认识,观察到以前没有注意的东西,比如上海内在的精神、文化等。所以对我们而言,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学者,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中国国情是必修课。只有这样,我们提出的建议、对策才能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我们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党和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任务,用“学问”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012-07-16 10:21:00 点击86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