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王伟光    文章来源:  
加强管理 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受陈奎元同志委托,我代表党组作工作报告,请讨论。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全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建设取得新成绩。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抓好理论武装工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教育引导全院同志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二是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研究中央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为党和国家决策建言献策。许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和理论宣讲工作,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服务。做好信息报送工作,被中央领导同志批阅和有关部门采纳的比例有较大提高。

  三是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学术殿堂水准明显提升。加强学部建设,顺利完成第一次学部委员增选工作,有序推进荣誉学部委员增补工作。研究制定学科体系调整与建设方案,推进学科建设。召开研究室建设工作会议,推动研究所和研究室建设。加强国情调研,提高调研质量。国史编研和地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绩。

  四是继续落实人才强院战略实施方案,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四个一批”人才实施方案。研究生培养和博士后工作得到加强。调整提拔两批所局领导干部。完善统一培训制度,强化干部培训。

  五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学术影响力有所提高。搭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学术会议平台,创办“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积极开展学术外交、外宣活动,服务国家总体对外战略。

  六是积极推进报刊出版馆网库“名优”建设,理论学术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社会科学报》越办越好。期刊学术水准普遍提高。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图书分馆和专业书库建设进展顺利。网络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社会科学网”开通上线。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七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院兴院的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得以加强。积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继续推进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聘用制改革及岗位设置管理,规范收入分配。完成出版社转企改制。建立健全图书馆三级管理体制。推进图书采购经费代理制和信息化经费使用改革。完善基建工作体系。建立预算执行和收入上解长效机制。巩固和发挥结算中心作用,成立会计事务中心,实现财务集中严格管理。加强房产有偿利用规范化管理。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注重人文公司制度建设,整合经营性资产,提高效益和服务水平。

  八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显见进步。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完善督办机制,不断提高执行力。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出国(境)和请销假管理,严格执行会议制度和职能部门指纹考勤制度。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和邮件群发系统,积极实行院务公开。新闻宣传、信访维稳、安全保卫、档案保密、对外联络、计划生育、献血扶贫、科技统计等工作也都得到加强。

  九是全力抓好后勤保障能力建设,办院条件有较大改善。良乡研究生院新校园一期建设工程全面竣工,研究生院顺利完成整体搬迁。贡院东街科研与学术交流大楼项目进入拆迁关键阶段。东坝职工宿舍征地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院部立体车库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院图书馆地下书库改造工程完工。一期单身职工宿舍落成。改善部分单位科研、办公条件。解决学部委员一级岗津补贴待遇。提高班车补贴。扩大离退休干部“长征”基金发放范围。初步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十是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党委和基层党支部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六项工作格局”,推动实施预防腐败“三大行动”。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做好老干部、统战和工青妇工作。成功举办第五届职工运动会。

  同志们!一年来我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及成绩的取得,是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的结果,是全院干部职工团结奋进、扎实工作的结果。我代表党组,向兢兢业业奋战在各个岗位上的同志们,向关心支持全院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工作的差距,主要是: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还不够有力,服务大局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布局和科研管理还不适应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还需加强;学术“走出去”尚处于初级阶段,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有能力的管理人才还不够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竞争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人员“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在改善办院条件,解决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方面,还有不少实际困难需要克服,等等。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方向和任务

  我院2011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三大强院战略,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一)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研究的能力

  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有利形势。陈奎元院长在去年北戴河会议上精辟地分析了这一局面,明确提出了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我院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局势乃至格局发生重大变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历史趋势、两大力量、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出现了新的变数,激烈社会变动给当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发展时空、新的需求动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而资本主义处于优势,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共产党执政的思潮甚嚣尘上,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西方国家到处推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短短二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运动呈低潮中起步之势。金融危机却使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困境,美国独霸势态逆转下滑,资本主义整体实力下降,出现全面衰退趋势。二三十年前是此消彼长,社会主义力量暂时下降,资本主义力量暂时上升;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又是此长彼消,社会主义力量始升,资本主义力量始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重大转折,一方面资本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新自由主义破产,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再次受到深度质疑;另一方面,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成功抵御金融风险,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举世瞩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社会主义正从低谷中走出,批评资本主义、批评新自由主义的声音不绝于耳,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方向转化,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然,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于我不利的一面,对于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极其复杂性,一定要有更深刻的认识,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从国际上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仍处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和竞争的局面。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局势的变化,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加紧运用两手策略,一方面捧杀我们,拉拢我们,在经济上利用我们;另一方面棒杀我们,在军事上包围,在政治上利用意识形态武器,加紧向我进攻。既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尽快摆脱危机,又不乐见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崛起和强大,加大对我遏制牵制、西化分化的力度,企图压我接受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总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资强我弱的态势没有改变,一场新的全方位的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非常尖锐激烈的。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进程中,我们不仅将面临紧迫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周边安全问题,也将面临严峻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说到底,面临严重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严峻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加速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愈发凸现,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不时浮出水面,二者有时又会交织在一起;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战线呈现十分活跃和复杂的状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交锋胶着。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与否的万分重要的工作,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一定要牢记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的告诫,结合我院实际,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毫无疑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以追求真理为宗旨、与自然科学一样严谨科学的学问。同时,就其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领域,又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战线。我院既是国家级的学术机构,又是党的意识形态部门。即使一些学科不具有直接的意识形态属性,也仍然存在为谁服务的问题。全院人员必须自觉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服务的政治意识,具体到每一位科研人员,无论从事何种学术研究,都有一个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感情、立场问题。更不要说,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南问题,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科学研究的问题。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绝对不会否定或削弱其科学属性和文化、学术价值。当然,也要反对把学术问题、理论问题和不同观点的讨论无限上纲,与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不加区别地混淆在一起,反对“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装袋子”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做法。在这方面,“文革”曾有过惨痛教训,我们再也不能犯那样的错误。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脱离党的政治领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正确认识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方向和繁荣发展,也关系到我院的办院方向和繁荣发展。

  从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来看,从党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来看,加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思想政治保证,是我院第一位的政治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建设,要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最根本的是抓住两条,一是坚持“老祖宗不能丢”,组织全院人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基本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研究机构建设,提高全院人员、首先是领导干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加强阵地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总之,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政治敏锐,是非分明,立场坚定,搞清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有勇气、有担当,旗帜鲜明地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说理斗争。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错误的东西不加以批驳,照例也不会自动消失。

  (二)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

  世界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舞台,社会实践突飞猛进的客观条件,历来是思想创造、理论创新、学术繁荣的机遇,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的机遇,理论大家、思想大师、学术巨匠人才辈出的机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批有作为的知识分子,面对社会急剧变革和重大现实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遂成一家之言,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兵、小说、纵横家等学派纷呈,老子、孔子、孙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流传,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活水,至今仍产生着深远的思想影响。近代中国同样经历了空前的社会变革与转型,众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寻找出路,中西文化交汇,思想学术繁荣,呈现出群星灿烂、百舸争流的局面,产生了以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和学问家,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孕育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解救中国的正确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孕育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涌现出众多人才,其中不乏一批思想家、理论家、学问家。

  从世界历史来看,西欧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阶段,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复兴,理性精神高扬,大批杰出人物横空出世,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从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思想和观念形态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起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迅速发展,两极分化、阶级对立趋势严重,经济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弊病显露,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社会主义运动此起彼伏。在这样伟大的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世纪伟人,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产生了列宁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活动家和工人阶级职业革命家,形成了列宁主义这一“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资产阶级革命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伟大的时代变革,造就出一大批大师巨匠,锻造出一大批理论思维和学术探索的精品杰作。

  如今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变动之中,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这一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素材。火热的实践,有着大量的案例可供研究,大量的现象有待解读,大量的问题需要回答,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学术发展的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条件。第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设立“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并提议设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和研究所。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重要论断,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他的关怀下,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江泽民同志亲自视察我院,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一定要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党的十七大作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实施,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思想创造和理论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今天,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畅所欲言,各展其长,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虽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尚不富足,但可以衣食无忧。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各方面待遇都在逐渐改善,大家可以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研究事业中去。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抓住时代际遇,更加自觉地把科研工作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滚滚洪流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融入到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进程中,生产出有益于实践需求的理论学术成果,推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理论学术大师和骨干人才,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全院同志要不辱使命,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之路。

  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我院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全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在2008年改革工作座谈会上,陈奎元同志指出我院的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方面的改革创新,一是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两项改革任务,相辅相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是手段,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是目的。陈奎元同志还指出,在具体改革进度上,要统筹规划,掌握轻重缓急,按部就班,分步实施,可以先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党组提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半的时间,率先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提供有利于强院兴院的管理、秩序和服务。第一步迈出去、站稳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改革再紧随其后展开。基本完成2008年既定的改革任务之后,在总结改革经验、查找差距的基础上,党组于2010年又提出,再用一年半时间,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充分准备。至今两年多来,我们紧紧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这个总任务,集中精力在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管理体制机制领域先行改革,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正在逐步形成有活力、有效率、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坚持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改革协调推进,从来没有放弃创新体系方面的改革。到今年下半年,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可以大体告一段落,现在第二方面的改革已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今年,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固化为规章制度,转变为常规性工作和长效机制,还要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补强薄弱环节。同时要做好两个方面改革的过渡衔接工作,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依托,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就是展开第二方面改革的具体战略举措,也是我院发展的一件大事,必将从总体上提升我院的研究水平,使我院获得一次大发展。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和实际工作。李长春同志在我院《关于贯彻落实中央“5?19”会议精神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汇报》上作了重要批示:“政治局常委会讨论确定的要求和各项工作,是对社科院最重要的指导原则,要全力组织落实好”。刘云山同志批示:“社科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示精神,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中央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突出贡献。对‘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实施创新工程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支持。”刘延东同志也作了批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已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了抓好创新工程,陈奎元同志多次强调,要集中全院智慧,认真研究,多方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稳妥加以推进。创新工程的实施思路和今年的启动意见已发给大家,请认真讨论,提出建议。今年的主要工作是选好试点单位或项目,找准突破口,不贪多求全,量力而行,先行试点,重点突破,积极稳妥,积累经验,讲究实效,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思路、新体制、新举措、新办法,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三)深入实施三大强院战略,全面打造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库

  科研强院、人才强院、管理强院战略,是党组和陈奎元同志在认真总结办院经验,深刻认识办院规律,积极探索办院思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院兴院的重大举措。从2008年8月至今,我院围绕三大战略的实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了许多发展难题,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践证明,三大强院战略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法宝,必须长期坚持抓下去。

  实施三大强院战略的目的就是保证实现中央对我院的“三个定位”要求。“三个定位”的目标要求,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把我院建设成为强大的思想库。思想库即智库,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各主要国家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推动智库发展,使其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院应当顺势而上,不负重托,真正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库。办成强大的思想库,才能真正成为党和国家的智囊团。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既要出理论学术成果,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成果;也要出应用对策成果,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研究重点,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加强思想库建设,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研究,这是思想库建设的根本保证,没有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思想库就会偏离方向,走入歧途;学术殿堂建设则是思想库建设的基础条件,没有一流的科研人才,没有优秀的学术成果,思想库就会成为空库、死库和无用之库。我们要一手抓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阵地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殿堂的基础;一手抓应用学科和应用研究建设,加强重大问题和应用对策研究。这两方面的任务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需要,紧紧把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脉搏,紧紧抓住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十二五”时期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彻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是当前我院发挥思想库作用的主要任务。

  加强思想库建设,必须以科研为中心。科研是我院发展的命脉,任何时候都要围绕科研来谋划、来布局、来开展工作。以科研为中心,早已形成共识,大家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如何实现以科研为中心,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对于研究人员个体来讲,以科研为中心,就要静下心来,一心扑在科研上,拿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潜心学问,努力多出精品成果。站在全院的角度,从领导的视角看问题,就要从我院的性质、定位、任务、作用等方面出发,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入手,从学风、作风和党的建设抓起,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谋划好、组织好科研工作。领导干部抓科研这项中心工作,不仅是要求领导干部个人去搞项目、做课题、参加学术会议、发表文章,当然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应当做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体科研工作上谋篇布局,在提高领导水平、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在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在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上下功夫。如果领导干部只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人搞科研做项目,开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上,而没有在提高整体科研水平方面开展工作,恰恰是偏离了科研工作大局,即使个人课题做得再好,也不能说真正做到以科研为中心了。以科研为中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最根本的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环境、条件和体制机制。这就需要狠抓管理,狠抓体制机制创新。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保证,必须以管理促进科研和人才工作,把管理贯穿到全院各项工作中去。

  人才是科研的关键。要继续实施人才强院方案,努力做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使用人才的工作。一要标准严,二要眼界宽,三要目光远,四要机制活。要在人才工作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完善质量效益优先的评价机制和绩效分配机制,逐步实行以岗位绩效和成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创新人才人事管理体制机制。

  管理说到底是一个领导问题。“三个定位”要求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在于领导,在于领导的责任心,在于各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是否敢抓、敢管,善抓、善管,能否带好队伍。《论语?颜渊篇》记载,弟子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回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告诉子张在自己的职位上不要有丝毫懈怠,要忠实地执行政令。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仍然不失诫告意义。主要负责同志有责任心,这个单位就会有发展;主要负责同志没有责任心或责任心不强,放手不管,只管自己的事情,或者只管自己小圈子的事情,这个单位就发展不好。如果领导干部责任心强了、能力提高了,敢管、会管,带好一个所,带好一个局,带好一支队伍,工作就会上一个大台阶。领导干部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好领导职责,以管理促科研、促人才工作,向管理要精品,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业绩,向管理要发展。

  (四)夯实基础,努力推进研究室建设

  研究室是我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线,是我院组织和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活动的基层单位,是我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我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所在。加强研究室建设,是一项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工作。强院兴所,必须抓好研究室建设。党组高度重视研究室建设工作。在去年工作会议上,做出加强研究室建设的战略部署。会后,在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研究室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去年暑期召开的所局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就加强研究室建设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去年12月,全院召开了加强研究室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研究室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四个配套办法,从机构、领导、学科、人才、党建、经费等方面部署加强研究室建设工作。明确要求各单位制定出加强研究室建设的实施方案。今年上半年,党组成员还要到各研究所调研,全面了解研究室建设的情况,大力推进研究室建设。

  加强研究室建设是我院的一项长期任务。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研究室建设的意义。我们党有一个光荣的工作传统,就是高度重视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基层组织抓起,从人民群众抓起。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与在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抓好基层、夯实基础、依靠群众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同志曾总结过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失败的一个致命弱点,“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从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来看,一定要做好基础和基层工作,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抓好基础工作,抓好基层工作,抓好群众工作是党的重要战略任务,一刻不能放松。我院要发展壮大,要繁荣发展,推动科研,培养人才,就一定要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科研人员抓起。而这三个层面的工作又都集中在研究室这个平台上,抓好研究室,就把住了科研发展之脉,就会夯实我院的基础。对此,书记、所长及全院同志要形成共识。

  第二,要全面地抓好研究室建设。一要以科研带动研究室建设。研究室是科研的最基本单位,是研究人员最基础的活动平台,研究室建设一定要从科研入手抓起。二要以学科为依托,推进研究室的学科建设。研究室或者依托一个学科,或者是若干学科交汇点,或者是新学科增长点,每个研究室都是学科建设的战斗堡垒,抓学科建设就要从研究室抓起。三要以课题为抓手,通过课题把研究室的科研人员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尽可能地让所有科研人员都参与课题活动。四要以学术活动为载体,抓好研究室一级的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五要以人才建设为关键,抓好研究室的人才引进、选拔、培养和使用。六要以党支部建设为基础,配好支部书记,抓好研究室的党支部活动。

  第三,领导重视,精心策划,扎实推进研究室建设。一要做出总体部署和长远规划。比如,如何贯彻落实研究室建设的若干文件;如何使用管理研究室建设经费和党支部建设经费;如何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调整巩固研究室,等等,各单位要形成可行性方案并加以落实。二要选配好研究室主任,研究室主任比较弱的、缺位的,要配好配齐。举办研究室主任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三要加强研究室的党支部建设,配好支部书记,用好党支部建设经费。直属机关党委负责党支部建设经费使用的检查管理。四要有领导专门负责研究室建设的经费管理,要用好这笔钱、管好这笔钱,使这笔费用发挥作用,真正用于研究室建设。科研局负责研究室建设经费使用的检查管理。五要加强领导。党委书记和所长要分工合作,配合好,一起抓好研究室建设。

  (五)加强报刊出版馆网库工作,抢占理论学术制高点

  报纸、期刊、出版社、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是我院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是党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高地,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工具。一定要高度重视报刊出版馆网库建设,树立阵地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报刊出版馆网库建设抓实、抓好,把报刊出版馆网库办活、办大、办强。

  加强报刊出版馆网库建设,占领学术制高点,既是我院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学界对我院的期望。我院的地位,使院属的报刊出版馆网库天然处在“国家队”的地位,这是先天优势。但能否名符其实,真正具有国家级的水平,则不是自封的,关键要看质量,看影响力。我院所属的报刊出版馆网库,有的已经位于学术制高点,有的还处在向学术制高点攀登的过程中,有的差距比较大,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已经处在学术制高点的,要继续保持、巩固领先地位;还没有达到学术制高点的,要找出差距所在,研究采取措施,努力缩小差距,最终占领学术制高点,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从一定意义上说,守成比创业难,巩固比占领难。占领是一时的,巩固发展则是长久的。当前,在报刊出版馆网库领域,面临着剧烈的竞争,前人创下的品牌,要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而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要把创建名报、名刊、名社、名馆、名网、名库作为奋斗目标,以一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等期刊群)、一社(社科出版集团)、一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一馆(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图书馆)、一库(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为重点,推进我院报刊出版馆网库整体建设,使之真正具有国家级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名”,就是要有竞争力、影响力、穿透力。靠什么成为名优的品牌?主要是靠质量,以质量取胜,树立形象,扩大影响。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管理。一要管好方向。这是报刊出版馆网库建设的第一位任务,也是保证质量的第一项要求。要把政治性寓于学术性之中,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二要管好文章。要多刊登高质量的学术文章,突出学术性,不登有硬伤的文章,不登有政治问题的文章。三要管好队伍。要抓好作者、编辑、管理和技术这四支队伍,其中核心和关键是编辑队伍,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编辑队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编辑好本学科、本专业的学术文章。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改进编辑人员待遇问题,关心编辑的职称评定和发展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留住人才。四要管住钱物。总的原则,是既要搞活,又要守规矩,靠严格的制度和程序进行财务管理。各单位领导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报刊出版馆网库建设工作上,加强管理,靠思想,靠骨干,靠制度,靠程序,靠苦干,真正把报刊出版馆网库建设好。

  (六)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努力造就优良学风和扎实作风

  今年我院党建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优良学风和扎实作风建设、基层党支部和党委领导班子建设两项工作上。学风、作风关系我院的形象,关系我院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是我院思想政治工作和基础性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学风,大力提倡联系群众、真抓实干的作风,形成凝聚人心、繁荣发展我院的强大思想道德力量。

  从最根本意义上讲,学风问题就是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实事求是具体体现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就是求真务实、科学严谨这两条原则。求真务实,就是科学研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追求真理。求真,是指理论探索和创新要以真实情况为依据,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揭示事物的深刻本质,求事实之实,求理论之真;务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学术研究要与现实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科学严谨,就是要求我们从事科学研究,要在掌握分析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的结论,做学问、写文章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不证不信,有扎实的调查研究,有缜密的推理论证,有可靠的依据,有清晰的逻辑,不抄袭剽窃,不哗众取宠,不见风使舵,不迷信教条。想党和国家之所想,想人民群众之所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宗旨。了解国情、熟悉国情、结合国情,了解群众、熟悉群众、结合群众,是保持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训练。要抓好国情调研工作,创新国情调研管理体制机制,务求调研实效。

  有什么样的学风,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风。目前,学界有种不好的倾向,好像文章写得越生涩难懂就越有水平,能看懂的人越少,自己的学问就越大;越盲目崇拜外国的东西、满篇“洋腔调”、“洋条条”,就越有深度,学术性就越强。这不是做学问的正确取向,也不是写文章应有的态度。科学的研究成果一要言之有物,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看懂。“言文行远,国家赖之”。反之,“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只有为现实所需要、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研究成果才最有生命力,才能传播深远,影响后世。我们的文章要体现朴实风格,具有中国话语特征和民族特色。

  作风是与学风紧密相连的另一个问题,是学风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这里强调的作风,就我院来说,主要是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具体要求是:

  第一,要真抓实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把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贯彻到我院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狠抓敢管、开拓创新。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要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杜绝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事务主义等不良作风。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要经常地系统地深入基层特别是问题较多、困难较大的单位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和基层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把提升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作为办文办会办事的基本要求。

  第二,要树立全局意识,提高执行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我院各级干部和职能部门、职能处室,不能只满足于做好眼前工作和具体事务,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共同做好强院兴院这篇大文章。要把本单位工作放在全院工作乃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每个单位都承担着某一方面的重要职责,都是全院整体工作中的一部分,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作决策、办事情要着眼于我院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服从全院整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要逐步形成既有全院统一意志、政策、原则和部署,又赋予各研究所更大的自主权和工作空间,充分发挥各单位积极性、主动性的良好局面。要增强落实意识,提高执行力。如果每个单位、每位同志都做好了自身的工作,全院工作就会有大的提升。不能搞被动执行、虚假执行、机械执行和选择执行,而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保障执行力、提高执行力,以工作任务的完成率和落实率来检验执行力。

  第三,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科研人员工作。领导干部、职能部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我院知识分子多、专家学者多,在我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大胆依靠科研人员,密切联系科研人员,做好科研人员工作,把为科研服务、为科研人员服务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研人员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学养深厚,思维活跃,思想开明,是懂事理、讲道理的明白人。领导干部要学会与科研人员交朋友,多从精神上交流,多从思想上沟通,多从观点上求同。落实各项任务或推行改革措施,要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科研人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引导、价值取向和社会舆情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又具有中国知识分子“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国忧民,关注现实,关心民众,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要鼓励科研人员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引导和支持他们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学术自觉,解决好科研人员“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要关爱科研人员,关心他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努力解决科研人员关心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地帮助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合理的生活待遇问题,努力改善科研和生活条件。实践证明,只要依靠科研人员、联系科研人员、服务科研人员,想科研人员之所想,急科研人员之所急,谋科研人员之所需,就一定能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这里所讲的密切联系科研人员,做好科研人员工作,不是不重视我院其他人员,而是根据我院作为科研机构的特点和要求,强调必须把科研人员放在主要依靠、服务对象的地位上。我院各级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同样要为全体人员服务,切实做好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工作。

  党的建设是我院一切工作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是学风、作风建设的基础。我院党的建设要抓住两头,一头抓党委班子建设,一头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所党委是党的建设的重点,研究室党支部是党的建设的基础。这两头是加强我院党的建设的关键,抓好了,党委班子坚强有力,党支部坚强有力,党员队伍坚强有力,就会大大推进我院工作。

  三、2011年主要工作

  各单位要按照党组统一部署,强化管理,锐意创新,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真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央重要文件文献。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全院同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举办所局主要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央重要文献读书班。认真完成我院承担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项任务,扎实落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2011年实施方案》。深入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等重大课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努力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室、编辑室。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阵地建设,使我院报纸、期刊、出版社、图书馆、网络、数据库成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

  (二)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中央决策服务。加强国情调研工作,提高国情调研水平。组织精干力量,深入研究李长春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住房制度等四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围绕中央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及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收集、编选和报送对中央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准确信息。

  (三)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殿堂,大力加强学部建设、学科建设、研究室建设和基础理论建设。完成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增选工作,加大学部建设力度,调整优化学部布局,充分发挥学部的学术引领作用。落实学科调整与建设方案,大力加强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价值的基础性学科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学科,对已不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需要的某些学科予以合并或淘汰,根据发展需要新建一些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濒危学科和“绝学”,逐步形成具有我院特点、设置合理、优势突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体系。加强“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建设,推进深度信息化进程,打造“数字化社科院”,全面提高科研手段和科研方法现代化水平。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研究室建设的意见》及四个配套文件,努力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室。召开研究室建设经验交流会。力争涌现出一批一流的研究室,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研究室主任,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形成加强研究室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国际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主题,组织开展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做好当代中国研究所和地方志办公室工作。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为我院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证。制定并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启动实施“六项人才计划”: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骨干人才造就计划;实施学术大家推展计划;实施高端人才延揽计划;实施领军人才扶持计划;实施青年英才提升计划;实施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把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和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加强所局领导班子建设,建立研究所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试行公开招聘研究所所长。加大处以上干部交流力度。加强研究室机构和岗位设置管理,做好研究室主任配备工作,强化研究室主任工作实绩综合考评。改进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完善统一培训制度,重点办好研究室建设研讨班。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研究生院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建设。制定《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聘用制人员管理办法》。制定符合我院特点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研究制定以著名学者冠名的学术专项奖管理办法,形成以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为主体、学术专项奖为补充的学术奖励体系。

  (五)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我院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重大国际问题,推出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实施国际热点焦点问题应急调研项目资助计划,及时组织研究团队和选派专家学者,进行应急调研和专题考察,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和应对方案。实施国际合作研究资助计划,与国外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增强国际话语权。重视外文出版物和外文学术期刊在中国学术“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外文学术出版物和外文学术期刊资助计划,支持翻译出版有关当代中国发展的优秀研究成果以及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精品和典籍,逐步形成精品外文学术期刊群。实施中长期研究出访项目资助计划,派出专家学者到国外重点学术机构、著名智库和国际组织进行中长期调研,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国际型人才。支持我院学者在重要国际组织任职,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经济政治规则的制定。实施海外高端学者来访项目资助计划,邀请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声誉的海外高端学者来院举办学术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参与院所重大课题研究,在我院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精心谋划,认真筹备,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为平台,举办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高层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六)加强学术传播平台建设,努力占领理论学术高地。办好《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改双月刊为月刊。抓好“名刊”工程,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网,建设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建设数据库和实验室集群,构建经济社会调查网络。注意研究和把握电子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提前占领电子期刊的制高点。巩固出版社体制改革成果,推进出版集团组建工作。设立出版基金,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加强“皮书系列”等学术出版品牌建设。制定院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颁布实施院图书馆管理章程,组建国际研究分馆、研究生院分馆,推进图书馆资源共享。制定《名馆评估标准》,启动“名馆工程”品牌建设项目。加大图书馆馆藏结构调整力度,增加电子资源比重。调整藏书布局,完成地下书库回迁。召开报刊出版馆网库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推进工作。

  (七)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我院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坚持普遍督促检查与重点督办相结合,建立现场督办、单位督办员制度和督办事项完成率考核指标体系。以学科形成与退出机制为重点,推动学科创新体系长效机制建设。改革重大课题立项机制,设立“特别交办重大项目”;编制年度重大课题指南,完善重大课题管理;完善重大问题综合研究中心工作机制。推进科研经费结构改革,完善科研经费预决算机制,提高科研经费的执行力和使用效益。完善基础研究学者资助制度和青年学者发展资助制度,促进形成基础研究保障机制。强化学术社团和非实体研究中心管理,建立不合格社团和非实体中心退出淘汰机制。全面推行五、六级管理岗位竞聘上岗制度及试用期制度;实行高职称低聘与低职称高聘,真正形成“退出”机制;完善质量效益优先的评价机制和绩效分配机制,推动资源向能力强、绩效好、贡献大的科研机构和个人倾斜;完善奖励制度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考勤制度。抓好研究室建设经费的监督管理,建立研究室建设经费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完善名刊建设工程体制机制,加强名刊建设经费管理。健全国际合作经费严格预算执行机制。深化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图书馆三级保障模式。制定网络运行维护社会化改革总体方案。建立日常财务审计制度,保持结算中心工作的平稳运行,扩大会计委派和会计代理试点范围。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图书及信息化等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制度。推进国情调研和重大课题数据信息规范化,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建立规范的会议运行机制,推广应用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会议时效。充分发挥“邮件群发系统”的信息发布功能,完善重要工作信息上传下达机制,落实院务公开制度。编辑出版院重要制度汇编。完善《要报》等内部信息资料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院属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强人文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继续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成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完成财计局和后勤服务中心的内设机构和职能调整。

  (八)加强后勤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全院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全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贡院东街科研与学术交流大楼项目拆迁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做好东坝职工宿舍项目征地和建设工作;推进研究生院新校园二期规划和建设工作,单身宿舍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国家方志馆建设后期装修改造和西安研究室文物标本楼翻扩建工程并交付使用;落实院档案楼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国际片文物保护性修缮工作;做好考古文物储存库房项目选址及立项工作;实施院本部庭院、道路和图书馆大厅改造工程。积极争取经费,力争形成新的上解收入增长点,提高预算执行力度,最大限度地为我院科研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继续开展规范津补贴检查工作,规范提高退休人员津补贴。积极争取各类房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解决职工住房和人才周转用房问题。改善单身宿舍条件,逐步形成单身公寓、廉租房、限价房、人才周转用房、经济适应房及商品房的职工用房供应体系。加强固定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管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抓好院部车辆有序管理。建立解决我院职工子女上学问题长效机制。

  (九)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学风作风建设,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以健全研究所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为重点,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所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办好“所局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所局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报告会”、“机关干部理论学习报告会”、“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讲座”等系列报告会。贯彻落实《研究所党委工作条例》和《研究所所长工作条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决策机制。加强以研究室党支部为主体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建工作考核督办机制,研究制定《党委书记岗位职责目标考核办法》和《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适时召开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一批优秀党员、党支部书记和先进党支部。进一步抓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及统战和工青妇工作。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继续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严格执行宣传出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以优良学风建设行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示范行动、管理决策规范行动为主要内容的预防腐败三大行动。以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和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为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完善机关作风建设评价机制。开展反腐倡廉理论与对策研究。

  同志们!哲学社会科学应大有作为,我院必须谋求更大发展。全院同志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上下一心,埋头苦干,以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作者:王伟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4-11 10:42:00 点击178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