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
作者:吴家庆 闵素芬    文章来源: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发展伟业、克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大优势。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统一战线工作,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统一思想,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石。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和支柱,统一战线是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和润滑剂。如何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性课题。

  一、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各种挑战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它体现为中华民族整体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大一统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把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共同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影响下,在共同的命运和利益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谋求民族复兴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迫切愿望。中华民族凝聚力来自民族发展的实践,同时又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
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大举入侵,使中华各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尽管有人把近代中国看作“一盘散沙”,但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中华民族各种分散的甚至对立的力量又迅速聚拢起来,各民族明确意识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其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利益联系,长期孕育在中华民族机体内的民族凝聚力,在民族危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骤然爆发,并在各民族联合捍卫共同利益的长期艰苦斗争中急剧增强、巩固。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中华各民族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八年抗战后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的:“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1](P266)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巨大能动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虽然有“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那样的“天灾人祸”和“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内伤”,但在痛定思痛之后能得以纠正,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新的形势下得到新的汇聚。事实证明,只有把中华民族成员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促进和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说过:“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总之,民族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中国历史的前进、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民族凝聚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民族凝聚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也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动力。

在当今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世界不安定因素的复杂环境中,中华民族所以能够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并专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靠的正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凝聚力。当前,民族凝聚力作为“软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面临新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随着传统因素的衰落和现代因素的不断成长,随着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面临严峻的挑战。

(1)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面临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挑战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成为新世纪的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全球化在带给全世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民族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全球化对民族凝聚力的挑战实质就是对民族聚合元素的一种瓦解和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中国加入WTO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以国际资本流动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为支柱的经济,国际市场的逻辑是将经济活动推向便于获得高额利润的地方,因而,它具有极强的地域扩张倾向,往往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概念。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推进,全球化在政治上的推进,有可能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和政治稳定。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继续深化,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破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干扰了我国的政局稳定。今后,宗教和民族方面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可能比20世纪更加激烈,更加复杂。

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传播的网络化,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化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强势文化,甚至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溶化、淡化、腐化和丑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构成很大威胁。同时,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企业的无疆界经营,又很容易诱发文化理念上的“全球主义”,从而导致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淡漠。中华民族自成体系的文化格局已被打破,民族凝聚力正遭遇削弱。

(2)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面临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挑战中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的阶段,加速转型的实质是要摆脱不发达状态,以逐步实现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分化引起社会矛盾的增多,导致国内稳定形势的严峻,使社会和民族离散力增大,凝聚力的提升受到威胁。

第一,社会结构的分化。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工人、农民、干部为主体的三大身份阶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出现了农民身份的工人和工人身份的农民以及占有一定生产资料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知识分子下海、行政人员分流、三资企业进入、海外华人及留学人员的回归,又形成了一种与国际资本相联系的职业阶层。这些建立在不同利益基础之上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同时,社会组织结构也由一元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大量新型的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其结构模式多样化,异质性十分明显,引起了社会不稳定性的扩大。

第二,利益格局的变化。随着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不同单位、行业、城乡、地区、部门之间的劳动收入和劳动所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平衡,收入差距和利益差别越来越大,一部分人的个人财富超乎寻常的提升,一部分人的经济地位却明显下降。利益分化实际上也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这必然会在不同利益主体间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引起不同利益群体的离散,有可能导致民族凝聚力下降。

第三,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人的价值观念变得多样化,尤其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大量涌现,各种观念在新旧、中外文化相互碰撞冲突中出现复杂化。观念、思想、价值上的变化和冲突,如果引导不当,就成为社会行为越轨和违法乱纪的思想基础。

  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战线大有可为

  如何保持并进一步提高民族凝聚力,既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又是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全球化和纷繁复杂的国内矛盾的必然战略,就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在这场民族凝聚力离与合的斗争中,统一战线可以联合最广泛的爱国主义阵线,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将全体社会成员凝聚到建设现代化中国、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上来,从而增强向心力,消除离心力,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以说,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战线大有可为。

1.统一战线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选择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统一战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统一战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历史经验表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选择。

1923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这样一种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方式,使中国共产党在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断壮大和发展,从而开创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新局面。这种国共联合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利益,团结一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选择;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中华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尊严,团结一切力量反对异族侵略,抗日救亡的历史选择;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维护国家独立与民主的历史选择。

当然,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没有及时建立统一战线,我党也有过深刻的教训。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不甘心作亡国奴的中国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出现了大革命失败以来未曾有过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大好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我党应该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高举民族旗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不提抗日的民族任务,却荒唐地提出了“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这种荒谬的主张,严重脱离实际,背离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结果造成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使得中华民族到了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候。而当中国共产党自己纠正了错误,作出了组织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选择时,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等在内的统一战线便构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巨浪,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统一战线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世纪之交的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对统战作用进行了新概括,他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提出了“统一战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一战线是我党增强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选择,只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优势,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统一战线具有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

民族凝聚力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和支柱,关系着统一战线存在的意义和发展方向。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能够通过自身的功能优势,积极地把各民族成员凝聚在党的周围,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在提升民族凝聚力方面仍具有重要功能:

一是团结功能。团结功能是统一战线最主要的、本质的功能。我国有56个民族,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存在不同的政治力量。它们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各种差异。统一战线的功能就是在共同的基础和目标下,求爱国之大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小异,把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凝聚人心,统一力量,消除离散力。

二是沟通功能。在统一战线内部,不同阶级、阶层、党派、集团、群体、民族、宗教等等,他们的利益和要求有所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甚至语言文字也有差异性。统一战线的沟通功能就是通过相互了解,沟通思想,实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从而取得共识,实现行动上的一致或基本一致。沟通的目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是协调功能。统一战线能够将各种同质的、异质的政治资源、利益和要求联系起来,吸收并同化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中,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包容、协调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各行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调整关系,让大家各得其所,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

四是引导功能。统一战线的引导功能就是通过自我教育和对同盟者的引导,取得各方面的共识,或培养统一战线各成员与现代文明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及民族共同感和政治认同感,使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的团结更具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3.统一战线具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广泛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和润滑剂,首先是由于统一战线具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广泛基础。

第一,具有连绵不息的情感基础。我国56个民族,由于几千年长期共同生活,彼此不断交往融合,血缘、地缘以及从血缘地缘派生出来的亲缘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这些亲情俗语充分反映了我国民族成员对民族大家庭的情结与感情。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具有这种从古至今的连绵不断的情感基础,统战工作才有了作为的土壤和舞台,运用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有了可能。事实上,正是民族间的交融、联合、团结,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古代的生成就与当时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相连。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各氏族部落兼并、扩张、联合、联盟、融合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形成了原始的民族认同心理和民族归属感。在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面前,各民族同命运共患难,对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有了共同的认识,结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加强了全国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力量的凝聚,加强了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起来,有力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二,具有求同存异的利益基础。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有同无异,没有必要建立统一战线,有异无同,也不可能建立统一战线。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就是民族利益同与异的统一。利益一致,整个民族就凝聚,国家就统一;利益冲突,整个民族就涣散,国家就分裂。“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2](P287)统一战线就是寻求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缔结最广泛的同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包括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国统一战线的众多同盟者之间共同的政治基础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华各民族虽然存在具体的利益差异,但在长期的交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根本利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利益基础,统一战线正是在此基础上,求大同存大异,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第三,具有协调利益的制度基础。确立和实行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体现了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宗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可靠保证。在中国政治架构中,统一战线,不仅是政党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扩大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政治参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基本点和履行民主监督的总原则,成为表达和协调政治利益的重要机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广泛的政治动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正确的途径与保障。

第四,具有现代转型的社会基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统一战线也正在逐步实现现代转型.所谓统一战线的现代转型,是指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变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与统一战线行为模式的现代变革趋势。统一战线的现代转型,其本质是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而不断整合统一战线,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党制定的总目标和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封闭的地域性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中不复存在。我国也主动打破原来的自我封闭,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使统战工作的现代转型有了更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民主的政治和法制体系,建立民主法治社会,为统一战线的现代转型创设不可缺少的政治条件。与改革开放相伴而来的是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找到了切入点,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

  三、以创新精神开展统战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以创新精神开展统战工作,就是统战工作要有新定位、新拓展,就是要通过统一战线的现代转型,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它体现在空间维度上,是从横向上拓展统一战线团结人民群众的广度,从纵向上挖掘统一战线沟通广大成员的深度;体现在功能角度上,是要加大统一战线的整合力度。

1.拓展统一战线团结的广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的张力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越是分化,社会各种力量越是活跃,党的领导与执政越是需要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在横向广度上联合、团结的范围的拓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的张力的重要保证。

一是扩展统一战线的包容性。统一战线组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几乎可以将所有阶层、群体的代表人物吸引进来,并在爱国主义基础上求同存异。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大团结、大联合”的方针下,尽最大可能地把一切可以团结、联合的代表人物吸收进来,并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求同存异”。党派团体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基础,代表和联系着我国社会相当一部分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群体的重组,将会有更多不同群体的代表人物加入到各民主党派中去,各党派团体、工商联、宗教界代表人士等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在人民政协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统一战线能够将各种同质的、异质的政治资源、利益和要求联系起来,吸收并同化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中,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包容并协调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各行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是强化统战组织的团结职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类社团组织将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各类社团组织代表自己的利益,反映成员的要求,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各级统战部门应加强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联系和指导,积极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化的工作方法,从而更广泛地将统一战线各方面的成员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同时,各民主党派适当地发展一部分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加
入,一方面拓宽了这一批人的政治参与渠道,把他们的政治诉求纳入到现行的政治框架和体制中来,为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反映社情民意提供场所,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人的团结和联合,从而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形式。

三是开拓统一战线的新领域。我国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和重组,必然使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和内部关系日趋复杂,新的统战工作对象及其代表人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统一战线将出现一些新的工作领域,统战工作的任务将不断拓宽。统战工作必须突破传统的工作对象,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等纳入统一战线的范围,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新基础,引导他们与整个社会政治格局良性整合,将是统战工作一个崭新的领域。同时,随着内地与香港经济的深层次合作,在内地与香港之间建立一些有效的协商机制和协商渠道,也成为统战工作的一个新领域。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开拓海外统战新领域愈显重要。开拓海外统一战线,首先要立足于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增长,要使两岸四地经济发展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才会增强。

2.挖掘统一战线的沟通深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的合力

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多重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
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统战工作在寻求共同的理想信念方面,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全中国人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成为统一战线实现现代转换的最深层次的任务。

一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民族的聚合主要靠共同体中人们思想、心理上的认同。也就是说,靠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的,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心理,对民族的凝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民族凝聚力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力。综观当今世界民族之林,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纯血统民族为之罕见,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特别是传统的优秀文化才是维系、推进民族心理认同之根。它渗入到民族的观念之中,成为民族凝聚的心理动力,使民族成员自觉认识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关注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以及在维护民族整体利益上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港澳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湾团结的凝聚剂。我们在建构民族文化新体系时,应该以中华文化为基点,理性地审视古今中外的文化,特别要保留和继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张扬其凝聚力基因。同时,剔除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离散因素和其他糟粕。我们要在正确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时,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心理认同,实现文化上的成功整合,从而提高各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二是增强同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共认一个共同的祖先。夏、商、周三代族别不同,发源地不同,但都尊奉黄帝为共同祖先。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建立政权,许多民族还尊奉黄帝炎帝为祖先。炎帝、黄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盘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汇合成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和责任感。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炎黄观念,成为一种反映共同民族感情的联系纽带,体现和包融了华夏多民族形成一个统一体的自我意识。数千年来,这种炎黄观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荣和进步而奋斗,激发着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随着利益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炎黄观念有淡化的趋势。我国必须在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政治民主的同时,加强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加强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以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是增强海外华夏儿女的归属感。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有着良好的生息繁衍条件。华夏民族首先在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中原腹地生息发展,并向外扩散,逐步形成了民族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的民族归属感愈来愈强。他们处在西方文化包围圈中却一直保留着中国风俗,认同着中华文化,时刻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注。据初步统计我国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有近3500万人,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具有强烈的热爱祖国的传统和报效祖国的愿望。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激发他们作为华夏儿女的归属感,调动他们以不同方式回报祖国,是新世纪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

四是增强全中国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增强全中国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能使人们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以振兴民族、报效祖国为己任,从而自觉维护祖国利益,服从祖国需要,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提供动力支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作为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础,是民族传统之魂,它可以容纳不同民族、不同阶级阶层和不同年龄、经历、思想的人,使之奋起,为振兴祖国而团结奋斗。正是基于振兴中华的共同目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民群众团结奋斗,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3.加大统一战线整合的力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的动力

统一战线的整合,是针对转型期社会分化产生的异质性超越了原有的规范而提出来的,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纠葛,将新的社会要素、新的社会关系及其功能调整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它一方面是指利用统一战线对抗外来的变化和压力,维持社会体系的现状;另一方面是指化解社会矛盾,均衡社会关系,避免社会解体。能否规范、协调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化解和控制各民族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民族凝聚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战线的整合任务就是协调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化解各民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只有加大统一战线整合的力度,才能增强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凝聚基点上的凝聚动力。

一是协调政治诉求。社会结构的分化,直接滋生不同的利益需求。各个阶层和组织在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必定将自己的要求上升为政治诉求。在我国现阶段,政治诉求不仅仅表现在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上,更主要地表现在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理念的提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适应现代化的趋势,既能顺应利益结构的分化,又能保持政治格局的合理,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就是全面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从民主制度上吸取了最广泛的政治参与,为新社会阶层人员的政治表达提供了制度化的政治输入渠道,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统一战线在协调新生阶层的政治利益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社会阶层的分化,一方面使社会参与空前活跃起来,一方面又使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空前加
剧。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新的社会阶层之间及它们与社会的各类矛盾,保持民族凝聚力将是十分困难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很可能会使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利益失衡就易产生社会行为的失控,削弱民族的整合力和凝聚力,甚至危及社会稳定。统一战线及其组织在联系各类社会代表,协调相关矛盾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组织汇聚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中的领袖人物、精英,做好了统一战线成员的工作,使他们对社会共同利益达成共识,无疑会去影响他们所在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使整个阶层或群体都达成共识,利益矛盾就容易化解。

三是协调利益关系。协调利益关系,就是对社会集团和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消除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其协调和均衡,形成和谐统一的社会利益整体。发挥统一战线整合不同群体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功能,形成稳定的政治经济保障机制,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社会阶层及其群体之间之所以产生矛盾或不协调,就在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获益差异以及相互关系的不确定和不合理。如果构筑合理的利益格局,既承认各阶层及其群体之间的差异,激发他们在获取各自利益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他们在这个利益格局中互相制约和互动,减少因利益变迁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的利益格局的确立,不仅要求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求执政党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功能。

总之,民族凝聚力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和支柱,统一战线是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和润滑剂。发挥统一战线的倍增器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高度重视并不断研究解决这一挑战性课题,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执政过程中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点,中国人民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坚定地团结起来,继续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
出版社,1972.
(2010-08-11 10:12:00 点击119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