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与对策
作者:李笃武    文章来源:  
  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了分化。而阶层结构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理世界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矛盾和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因此,在当前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持和重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凝聚力,整合并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和稳定发展,是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危机与表现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的确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已经完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由于国际上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重大的挑战,并且出现了日益淡化的趋向和认同危机。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三个方面的考验和挑战。

1.社会意识多样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多元社会意识的出现和多元文化的并存,使得各种思想流派、学术观点纷纷浮现出来,最终表现为社会转型期中的文化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文化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出现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使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削弱,从而使社会成员出现了一系列文化价值判断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巩固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并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小生产意识以及唯心主义、有神论等错误思潮展开有效的斗争,是整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党在思想理论领域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2.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和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

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兴趣和爱好更加广泛多样,广大人民群众求知、求健、求乐、求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的业余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信息来源更加多样,也更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社会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能不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不能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封建主义思想和小生产习惯的影响,能不能不断地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倾向,能不能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处境和精神需求,给群众提供精神关怀,提供群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解惑释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平衡心理,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遇到了挑战。

3.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通讯技术和话语霸权,不断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企图摧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

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工具和重要载体,其直接表现为语言文字的竞争。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导地位推动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这是一种话语的霸权、文化环境与成果的霸权。它具有客观的强制性,从而容易使人就范。在深层次上,网络正在成为展示世界主要国家和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及价值观念宣传、交流、碰撞的“主要平台”。发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的优势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文化理念,同时使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社会条件。

1.转型社会中多元文化的涌现与并存是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快速分化,出现了多样化利益关系的新格局,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深刻变化,必然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不可避免地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使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改革的深入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使得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人权等思想观念不断向我国的思想界、文化界和教育界进行渗透。在此社会环境下,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使我国的社会文化由单一转向多元的发展。

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并存冲突,使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滋长,主张私有化,取消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错误思想也在蔓延。一些人借口思想多样化而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宣传“意识形态地位等值论”,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转型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是大众文化凭借便捷多元的传媒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在时空上进行挤压的结果

大众文化的流行,滋生了消费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生活世俗化的文化特征而言,大众文化日益显示其无可比拟的强势地位和扩张势头。社会在各种文化生产的推动下日益走向以娱乐消费为主导的道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肯定人的自然欲望,肯定世俗生活的乐趣,满足于平安与舒适,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成为当今社会大众追求的重要的生活价值目标。在市场化导向下的社会生活中,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娱乐的消遣性、商品的拜物教倾向,使新的价值尺度和意义尺度未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人们很容易被现代社会自由所俘虏,滋生注重占有和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这就弱化了主流文化对社会生活和心理的价值引导作用,进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对生活的持久信念和人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媒体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网络文化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无法以直接有效的方式“灌输”给大众。传媒的便捷性、多元性、层次感、多角度等特征,大大拓展了意识形态传播的空间。而在网络的世界里,充斥着各种娱乐性、生活性、商业性的信息和广告,无时无刻不向大众展示着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游戏人生、娱乐人间。网络文化所形成的虚拟群体,以及平民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的特点,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大众文化以其强势媒体和广泛、快捷、大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中,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强制性占有,取代了主流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空间,造成对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意识形态阵地被大众文化挤占,极大地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3.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各种手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演变,以期达到淡化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目前网络的主导国家是美国,网络上运行的信息潜含的往往是美国的意识形态。网络的日益普及,使美国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有可能正在迅速有效地影响甚至同化着大众。美国作为一个成功商业社会的优势连同其作为一个发达商业社会的弊端必将通过其文化产品行销全球,其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垃圾。广大青少年一方面对经过包装美化过的、突出感性的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另一方面对注重理性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产生更加茫然的感觉,由此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看作是虚伪的说教,认为对自己的生活毫无帮助,从而对其产生蔑视和嘲弄。

4.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缺少与其他学科有效互动和相互借鉴,使其在研究和宣传上缺乏认同感和影响力

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宣传领域的指导上,偏重于在宣传上强调“主义”而在研究上强调“问题”,致使主义的宣传底气不足,而问题的研究则逐渐以借用西方的理论为时髦。这体现在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从指导思想上处于指导地位,但实际上却不能及时有效地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汲取最新营养,另一方面其他学科则从各个侧面形成了对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消。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在国内外取得了一定认同度,但没有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缺乏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对话,不能真切地解读社会大众的文化生存和生活诉求,思想和表达显得苍白无力与枯燥乏味,国际对话能力不足。

三、加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路

社会转型时期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因此要加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重新界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和功能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与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必须要适应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变化,重新界定其目标和功能。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引导功能,淡化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功能。意识形态工作要从革命战争年代和阶级斗争年代立足于教育人、改造人的功能,转向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和激励人,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价值定位,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体现人文关怀政治价值观,以引导群众树立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公民观念,使之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准备有序的政治参与、享受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为基本目标。

2.赋予主流意识形态以鲜活的时代内容,增加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在意识形态的建设上,要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和引导功能,增强其稳定性和凝聚力,增加公众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必须彻底摒弃不合乎时代要求的“左”倾观念和错误意识,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转型社会的特点,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要重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本位价值观、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追求高尚人格的价值观,属于文化的民族性范畴,它已经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应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来源。对外来文化上,要吸收世界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中被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它们对我们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自主观念、民主法制观念、人权观念、公平竞争观念等新文化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我们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3.正确处理好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主流文化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的同时,通俗的大众文化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大众文化挤占了以往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以世俗的、庸俗的甚至是某些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人们,同时大众文化以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以商业运作为手段,其逐利性特点不可避免地对人们产生消极影响。

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消费的引导,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文化消费是特殊消费,文化消费不妥,会引发理性缺失、正义淡化、人文价值失落等一系列文化矛盾。要引导文化消费向高品位、个性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要优化文化消费结构,求得高雅严肃文化消费与通俗大众文化消费、理性文化消费与感性文化消费、城市文化消费与农村文化消费相对平衡的发展;要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满足人们的需要,文化产品消费效益的好坏主要反映在社会效益上,而不能像物质消费品那样片面地追求利润。对文化消费要给予政策、舆论等多方面的引导,帮助人们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化解文化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4.加大传媒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宣传和引导,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在开放度日益扩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只能靠引导,而不能靠堵、卡、压。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引导和提升,要借助于传媒的信息传播。

党的宣传部门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下,必须善于借助新闻媒体工具,接触民众,扩大政治影响,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信息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双向的互动过程,要使客体接受媒介信息、改变态度、产生情感共鸣,或直接改变行为,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

在提高引导舆论的技术与艺术的同时,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环境加强监督,改进社会管理,实现社会舆论与政府管理及时良性互动。要调整信息筛选力度、范围和方式,正确处理正面宣传与有关社会矛盾及不同认识的信息披露的关系。对于民众普遍关心而又敏感的问题,要加强信息披露,提供对待此类问题的视角和批判的价值取向,增强意识形态宣传的感染力,以引导民众。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社会意识引导的个性化,注重对人们的感受和体验、理解和运用,通过这种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社会运行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陈祥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J].现代哲学,1997,(2).
[3]徐建军.社会转型与冲突观念的重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周正刚.文化矛盾与社会稳定[J].广东社会科学,2001,(5).
[5]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6]王晓丽.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及合法性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4,(1).
[7]夏里甫汗·阿布达里.论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及其关系[J].新疆社会科学,2004,(2).
[8]李庆霞.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J].教学与研究,2004,(6).
(2010-08-16 14:37:00 点击252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