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主权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刘顺吉    文章来源: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发展显著特征便是全球化进程加速,世界各国均被卷入全球化大潮中。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一成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然而,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①本文仅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及如何维护中国国家主权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理论一般概述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超过国界、地域,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从狭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推动经济全球化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尤其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技术。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显著特征:一是双重
性。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即资源、资本、信息和劳动的优化配置,推动人力、技术、资本、商品、服务、信息、贸易进行跨国界的流动,对生产力的增长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大国及其大企业,往往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不断争夺市场,在发生贸易纠纷时实行双重标准,以经济手段来干涉别国内政和侵犯其主权。二是不均衡性。各国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受不同内外因素的制约,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是不均衡的,生产要素的活动、配置、经济成果
分配均有利于少数西方大国和少数富人。三是经济政治化明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治动机有时通过经济活动表现。

少数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优势,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进而推行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甚至把西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别的国家。一些西方国家在开展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或进行援助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条件,侵犯别国主权。四是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目前世界上多数的跨国公司归少数西方大国所有。国家主权最早表述是16世纪法国思想家让·布丹。他认为国家“必须有一个拥有最高权力的合法政府,保护着家家户户及其私有财产。”②公民的天职就是个人服从君主,而主权是“对所有公民和国民行使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③这样,国王就有权制订、解释和维护法律,不受任何人类权威的限制。强调国家主权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家内部权力关系的问题。之后,荷兰法学家,胡果·格老秀斯认为主权即“权力的行使不受另外一种权力的限制。”④他认为:一国处理内部事务时不受他国控制,这就是主权的表现,是国家存在的原则。接着,欧洲三十年战争后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宣布了国家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标志着民族国家即主权国家的诞生。这样,国家主权又增加了另一层重要的含义,这层含义涉及到的是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权力关系问题。

综上所述,主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属性,是一种以国家为范围的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权力,它具有双重性,即对内主权指的是对整个民族国家范围内一切事务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排他性;对外主权则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有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处理国际事务并享有国际权利与国际义务的权利。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完全的国家主权,才能成为真正成为独立的国家。只要存在民族国家,就存在着国家主权问题。国家主权遵循着独立、平等、不可分割的原则。此时,国家主权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主权、领土主权。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君主,当时强调主权绝对性和不可分割性。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向海外扩张,尤其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处,资本帝国主义为了推行他们的殖民政策,掠夺和瓜分殖民地,便提出了主权可分割的学说,并开始鼓吹“民族主权过时”的理论。二战后,美苏争霸,分别提出“主权观念过时”论和“有限主权”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政治主权、经济主权两种斗争同时进行,国家主权内容得到丰富,争取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成为国家主权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伴随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传统国家主权理论受到严峻挑战,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国家主权发展成为涉及政治、安全、经济、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无所不包的新概念。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主权受到的挑战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也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中国家主权受到最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主权受到的挑战主要表现:

第一,国家经济主权方面。所谓经济主权就是指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及经济活动享有的永久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并能够自由行使此项主权。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主权受到的挑战集中概括一是:国家自主决策和调控经济的能力受到挑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加入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这就必然要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及其规则,如今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存在,少数发达国家控制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权,它们依然是全球经济活动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因此,中国政府在制定对内对外经济政策时至少要与国际规则接轨,有时甚至服从国际规则。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中国政府进行艰苦的努力、争取,维护国家主权,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按国际规则,在关税等领域接受西方国家提出的刻薄条件,目前中国立法机关必须加速完善有关经济贸易方面的法律规范,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和中国政府的承诺对现行法律规范进行清理。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消除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逐渐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微观干预,甚至交出部分经济管理权。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国家干预调控经济的能力受到某些限制。如我国企业自主权在不断扩大。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民族产业保护受到挑战。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说到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西方国家走在前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市场全面开放,面对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政府不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调整产业结构,而是根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调整自己。一些比较薄弱的民族产业如果不及时加强调整,其生存受到挑战,如农业、汽车工业等。

第二,国家政治主权方面。所谓政治主权就是传统国家主权理论中的政治独立权,也就是说一个主权国家有权选择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建立什么社会制度。苏东剧变以后,中国成为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大国,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西方国家希望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他们利用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利用中国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时机,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以各种手段,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影响政府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政治问题,使国家政治主权受到挑战。如美国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连续十一年就人权问题提出反华议案,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尽管屡屡失败,仍不死心。

第三,国家文化主权方面。所谓文化主权就是指现代民族国家将本民族文化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上升为国家意志,对本民族文化所拥有的最高和独立的权利和权威。它是指与政治权利和权威相联系的那一部分价值和信仰观念,文化主权的认同的文化观念来自于本民族的传统,它并不排斥外来文明,而是对外来文化观念的吸收要基于本民族国家的诠释并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一直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著称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西方文化渗透使中国文化再度面临西方文化霸权与文化殖民主义的挑战。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卫星、现代计算机合成、网络等科技优势,如美国之音、亚洲自由广播电台,不失时机地向中国渗透“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严重损害中国文化主权。对此,美国政治家布热津斯基认为:“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对全球文化具有特别的决定意义,它使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和及时满足道德上不受抑制的个人欲望,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⑤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维护中国国家主权所采取的对策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必然。那么,中国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辨证思维认识国家主权理论。一是:国家主权原则性质变中有不变。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确给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挑战,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中国应远离全球化或彻底放弃国家主权。我们必须看到国家主权性质在今天的国际社会里变中有不变。如中国用15年时间努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义务对中国经济主权构成一定的挑战,甚至让渡部分国家经济主权,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政府签订的入世条约都是经过斗争、争取,在自愿基础上签订的,从这一方面讲,国家经济主权不是削弱,而是被强化,主权原则中质的规定性仍然不变。二是:主权原则体现的是国家最高利益原则。主权是国家利益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在一定条件下也不是最高利益,当主权原则与国家最高利益相抵触时,需要权衡利弊,不排除在国家主权的具体问题上作出暂时的让步,服从于国家最高利益。但是这种让步的主动权还是在主权国家手中,如果让步损及自己的根本利益,损及主权的完整,这个国家就不得不犹疑,直至拒绝。如中国海南的洋浦、上海的浦东租让一部分国家领土供外国资本使用,进行成片开发,表面上看是将我国的一部分土地转让给了外方,实质上反映了主权原则与国家最高利益的协调。它并没有冲破国家主权不能转让的观念,因为我国对租让地拥有主权,完全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的经济合作。同时,我国对租让地享有刑事管辖权。

第二,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就物质文明来说,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只有在经济上自立于强国之林,才能实现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才能保障自己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二是利用国家经济主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弱势民族产业,扶持民族工业的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基础上,通过吸收、引进、借鉴,建立起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与市场运行相适应的市场规则和法律体系,使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健全而科学的法制基础。就政治文明来说,一是,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当今世界说到底仍是强权政治,这是现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维护国家主权平等,尤其是政治主权平等的最大障碍。中国只有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团结一致,加强合作,重视国家主权平等性、独立性和不可转让性,才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二是,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我国政治制度,让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真正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政府在实行国家主权时,必须把原来拥有的许多权利包括部分国家主权尤其经济主权让渡给企业和其他非政府主体。如给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以更多的经济自主权和必要的扶植、支持。就精神文明来说,一是,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误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维护我们的文化主权。

二是,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国文化质量,反映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进而坚持中国文化独立。三是,须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在实行文化对外开放过程中,也要防止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乘机而入,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吴易风:《全球化二重性》.[J]国际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1.(3).9.
[2][3]乔治.H.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第三版修订本第402页、第405页(纽约:霍尔特.莱因哈特和温斯顿出版社,1916年).
[4] [美]威廉.奥尔森.戴维.麦克莱伦,弗雷德.桑德曼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010-08-10 16:09:00 点击188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