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中国的全球观——和谐世界
作者:李丹    文章来源: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根本的特征,它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方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清醒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获得强大生机和活力,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和道路。然而,从1999年西雅图抗议大游行开始,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时起时伏、从未间断,令世人瞩目。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构成了21世纪世界政治的重要内容。

一、全球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背景和条件

中国在全球化中崛起,从全球化中获益,并以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向世人展示了全球化中的“成功故事”。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成功经验甚至已经被总结为“中国模式”[1]。这一模式是对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经验概括和总结。“过去20多年来,中国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模式在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里面的经验和教训的确值得总结。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条基本经验,也可以算作我们对中国发展经验的一种共识。”[2]在这些共识中,“坚持改革开放”是极为重要的一条,我们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利用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3]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走向成熟和辉煌。

首先,从空间上说,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在几十年的冷战岁月里,我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把主要的精力耗费在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的对抗和较量上,全球化扭转了我国的整体战略思路,两种制度、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哲学被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经济话语所替代,军事冷战被市场热战冲淡。全球化冲破政治制度的藩篱,把我国推向广阔的国际大舞台,为中国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落后、尚未实现工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中国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从时间上说,全球化有利于中国抓住机遇,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加速加快发展对我们很重要,目前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落后,且为数不多,这种质和量上的巨大差距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按部就班地循图缓进,那么时间越漫长、道路越曲折,它在质和量上的优势越不容易发挥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发展得快一点”、“胆子要大一些”、“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国几代领导人的话掷地有声,要求我们要有紧迫感。只有打破常规、快速发展才能迎头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科教事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4]

再次,从观念上看,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革新,为我国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身份,招致了不少无端的攻击和戒备,给我们外交上带来了不少困扰。随着全球化弊端的日益暴露,资本主义模式不断遭到攻击,消除剥削和不公,消灭各种差别,实现人人平等、自由全面发展等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也被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反资本主义全球化部分人士视为思想斗争的武器。社会主义价值重现光彩,有利于中国打破西方的傲慢与偏见,优化国际形象。中国紧跟时代步伐,自觉在全球化中接受洗礼,不断获得新的生机活力,正日益赢得世界的尊重与好感。

最后,从实践上看,全球化焕发了中国经济的勃勃生机,中国模式跃然于世。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关键的一条,就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参与了全球化进程。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25美元提升到1707美元,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消除了2亿多人口的贫困,基本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经济总量跃至全球第四,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水泥、钢铁、原煤产量居世界第一,手机使用率世界第一,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经历过如此大的变迁。不难想像,如果中国没有参与全球化、继续停留在封闭状态,现在的中国决不会是这个样子。

二、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带来启发,但中国不反对全球化

全球化在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有:贫富分化、环境恶化、民主退化、文化西化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球性的游行示威浪潮,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们聚集在反全球化的大旗下强烈抗议和反对全球化,他们打出了“建设一个更公正、更人道的世界”、“拒绝富国治理世界”、“反对新种族主义(富人优越论)”、“打倒跨国金融资本”、“关注地球”、“反对美国霸权”、“反对美国文化”、“为了另一种全球化”等标语口号,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动荡。反全球化运动深刻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为每个对社会变化感兴趣的人提出了理论和实践问题”[5]。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德伯称反全球化运动为20世纪60年代和平运动和学生运动以来当代社会运动的“第三次浪潮”[6]。回避反全球化运动所提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回避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和这一时代。

中国扬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之长,避全球化恶化生产关系之短,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道路,这一道路不同于现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甚至还是在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博弈和斗争的过程中开创出来的。我们应该记得全球化如何使泰国、墨西哥和巴西的经济毁于一旦、中国为此开展的艰难的狙击战;我们应该深思中国入世时对一些发达国家过高的要价筹码不得不作出让步;我们应该意识到国际分工、农贸协定、劳工标准给我们的工人、农民带来的威胁,我们应该体察跨国公司正在挖走我们最优秀的人才……因此当反全球化运动大胆揭露全球化弊端,怒斥发达国家的不公,争取平等权利和身份时,我们无法轻松地断言反全球化者只是一帮乌合之众,游行示威只是无理取闹。难怪一些中国学者在参加完孟买世界社会论坛后深有感触地说:“当中国人20年来一直急于追赶西方的步伐,一心信奉西方的价值理念,一心想强行挤入富国富人的行列时,听到这样一些另类的声音、另类的视角、另类的逻辑和思考,有如当头棒喝。至少,在我们追赶西方步伐的时候,我们可以抬头看看前方的路。”[7]

但不能由此推断中国支持反全球化运动或者与反全球化运动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不反对全球化。这是由我国自身处境和利益决定的,我们已经具备从全球化中获利的条件。我们有资金,中国的储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有人才,中国人聪明肯干,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达数百万人;我们有市场,中国的13亿人口已经是全球的五分之一。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倡导自由贸易的全球化对我们有利。在利益和机遇摆在门口的大好形势下,反对全球化是站不住脚的,与国家政策和民众心理都有一定距离。有些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提出口号“全球化停下来,我要下车”,一些没有来得及参与全球化的落后国家则是提出“全球化慢下来,我要上车”,我国已经融入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全球化走好,我们一起掌舵”。从另一角度看,中国还尚未充分全球化,我们在很多方面还要加紧“补课”,目前还谈不上对全球化的“罢课”问题。有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说,“反全球化损失的是缺乏资本的穷国就业机会,放慢的是全球工资均等化的过程,伤害的往往是穷国的剩余劳动力。中国农村还有上亿剩余劳动力,中国工资还没有涨到失去对国内外资本的吸引力之前,咱们的打工仔打工妹,可没闲心陪西方反全球化者玩反全球运动这套奢侈游戏。”[8]“中国只有前现代问题,没有后现代境遇。我们的主要威胁不是全球化。”[9]

反全球化者揭露的全球化的弊端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一些口号也是合理的,如果能以此扭转全球化的偏斜轨道,使之能造福于世界上更多的人民,那么这与我们的长远目标也是不矛盾的,然而目前还看不出有这样的迹象。如果这一运动无法克服自身的不足———混乱、暴力、无纲领、少建树,那么它就有可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喧嚣后归于沉寂。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反全球化运动批评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甚至有时也反对霸权主义而对这个运动寄予不切实际的希望。”[10]光靠反对干不成任何事情,现在更重要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要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实现民主和法制,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的种种问题只有在全球化中才能得到解决,“发展才是硬道理”,脚踏实地地走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才是我们始终不变的选择,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

三、和谐世界———中国独特的全球治理思路

近30年来,中国稳步上升、和平崛起,从中折射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方面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治理思路,深刻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全球化观,中国模式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11]中国对全球化的利弊得失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双刃剑”理论成为广泛共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市场更为开放,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动更加广泛和迅速,这一切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南北差距拉大,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跨国犯罪严重,这一切又增加了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紧迫性。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求同存异、扩大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方向演进。”[12]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不反对全球化,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全球化的简单追随者或被动参与者。中国主张对全球化要加强引导和管理,消除其负面效应,倡导“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13]。江泽民同志比较全面地阐述过中国的全球化观[14]:第一,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第二,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之上;第三,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第四,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这些主张充分反映了世界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和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只有造福于全人类的全球化而不是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全球化才是全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希望所在。

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论进一步为理想的全球化勾勒了清晰的轮廓。在政治层面,和谐世界的首要标准是平等民主。《墨子·经上》云:“平,同高也。”平等是指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有权自主决定本国事务、平等参与决定国际事务。这是保证全球化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全球化中一些大国不顾其他国家的具体国情,强行推销某种特定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引发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倒退、金融危机、社会冲突甚至政治动荡,在全球范围内触发了抵制新自由主义的巨大声浪。平等才有民主,民主才会和谐,否则全球化的“民主赤字”将越来越大,人类最终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我们已经看到,某些企图把全球的权利集于一身的大国也正在把人们对全球化的不满和仇恨集于一身。

在经济层面,和谐世界大力倡导互利共赢。目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最大痼疾,也是反全球化运动声讨全球化的第一大罪状。建立一个公平的分配机制,改变“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分配现状,已经成为扭转全球化航向的第一大要事。中国倡导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呼吁联合国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15];敦促发达国家更多地援助发展中国家。“富国帮助穷国,是世界大家庭的道义准则,也是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16];倡导“要加强南北对话,着眼于逐步建立长期、全面的新型南北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利互惠、取长补短中实现共赢”[17]。在南南合作方面,中国更是身体力行。中国的倡导和行动为真正解决全球问题找到了一条根本之道。一个不解决穷人问题的社会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秩序,一个不关心穷国的世界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世界。

在安全层面,和谐世界强调以合作求安全。国际社会动荡不安,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宁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原因造成的,战争、冲突、内乱、外来干涉、恐怖活动频仍,使它们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反全球化运动的一个突出方面是反战,“NO WAR”的标语口号成为游行示威中的独特景观。“中国主张树立新型安全观,以互信求安全,以对话促合作。军事手段可以赢得一时的胜利,但不会带来持久的安全。”[18]和谐世界主张的新型安全是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全面安全和长效安全,强调对话是实现安全的根本手段,合作是维护安全的内在保障。

这种新的安全理念将有助于改变以往用武力和强权实现安全的历史(美国与恐怖主义之间的较量已打破了武力缔造和平、强权确保安全这一神话),从而有效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朝着平安、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在文化层面,和谐世界倡导文明多样性。目前妨碍国际社会和平、和睦、和谐的思想文化根源是缺乏包容精神,某些国家把自己的文化奉为全球楷模和准绳,并以此作为衡量他国文明高低优劣的尺度,由此引起各种形式的文化排斥、思想敌视和文明冲突。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是维护文明多样性。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和谐世界的发展动力。和谐世界之所以和谐就在于它的多样性,单一的事物谈不上和谐。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中把世界和多样性分别比作“旋律”与“音符”、“画卷”与“色彩”的关系,“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19]中国主张“应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20]。这是全球和谐、世界繁荣的思想基础。鼓吹“文明冲突论”、推崇“西方中心主义”、标榜“文化美国化”只会给极端民族主义提供借口。

四、结语:构建和谐世界是解决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矛盾的出路

中国的和谐世界倡议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而且反映了中国和平发展对国际环境的客观要求,这一要求同时也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要求。和谐世界“实际上从‘全球治理’的角度指出了如何面对全球化挑战、管理全球化的思路”[21]。因此不妨说和谐世界是全球治理的中国式解决方案,它为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和谐世界代表的方向,是全球化趋于完善的方向,也是反全球化更富有建设性的方向。如果说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一对矛盾终将走向统一,那么中国大力倡导和践行的和谐世界将为它们提供一个有机统一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乔舒亚·库珀·拉莫(Joshua Cooper Ramo):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N].金融时报(伦敦).2004-5-7.作者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道路,他把这一道路称为“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实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另一说法。
[2]刘好光.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谈:“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与中国现代化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9-28.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9.
[4]江泽民.共同开创中拉友好合作的新世纪[N].人民日报,2001-4-7.
[5]Streicher,Anita Nicole,Resisting globalization at the 2002 G8 summit:An exploration of the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http://wwwlib.umi.com/dissertations/preview/MQ79559
[6][美]查尔斯·德伯.人高于利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46.
[7]世界社会论坛报告,http://www.gvbchina.org.cn/GRASS/View.
Asp?NewsID=262
[8]问题突出的反全球化群体运动,http://www.happycampus.com.cn/request/request_view.hcam?st_id=energy99&rq_id=9334
[9]郝建.有中国特色的反全球化.http://www.be-word-art.com.cn/no8/document3.htm
[10]沈骥如.如何看待反全球化浪潮[J].前线,2001(10).
[11]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在2004年11月南京第三届
“中俄社会经济比较论坛———政治改革与社会稳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http://www.cctb.net/wjxw/200502210286.htm
[12]胡锦涛.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6-2.
[13]江泽民.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1-16.
[14]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发言[N].人民日报,2000-9-8.
[15]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6.
[16]温家宝.为减少全球贫困而携手行动———在世界银行全球扶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5-27.
[17]胡锦涛.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0-16.
[18]胡锦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开创上海合作组织事业新局面———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5-30.
[19]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4-23.
[20]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6.
[21]庞中英.和谐世界: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N].国际先驱导报,2005-12-29.
(2010-08-19 16:16:00 点击103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