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研究述评
作者:谢嘉梁 胡祖凤 唐美云    文章来源:  
  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和群众实践经验的伟大结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就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拟就理论界、学术界近年来研究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概况作一系统梳理和简评,以期把握它的研究动向和理论脉络,以资学界同仁参考,从而将研究引向深入。

  一、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和主要内容研究

  1.理论贡献

第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问题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大方面:(1)发展是硬道理,执政党和党的干部要努力学习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执政兴国的本领;(2)大力推进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又一重要内容。[1]这种观点分析较笼统、模糊,对“贡献”的讨论不够精辟和具体。

第二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贡献集中在党的建设远景规划上,主要有三个方面:(1)“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正确把握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2)“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从完成执政党历史使命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3)“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明确了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途径和措施。[2]这种观点强调了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前瞻性和对现实的巨大指导意义,立意深远,视角独特。

第三种观点从破立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邓小平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贡献主要是进行了负面的剖析,指出了党的建设的制度化方向与途径,具体表现在:(1)批判了关于政党执政的各种错误观念;(2)为了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剖析了我国原有执政体制的主要弊端;(3)科学地指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制度化改革方向———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依法执政。[3]无疑,这种观点是发人深省而富于启发意义的。

2.主要内容

第一种观点从两大方面对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认为:(1)邓小平清醒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地位、自身状况以及环境变化引发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2)邓小平执政能力思想集中体现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中。[4]这种观点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对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其分析是比较到位和精确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1)深刻论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3)全面阐述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4)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检验标准。[5]此观点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分析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包括五个主要方面:(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2)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3)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4)不断总结和完善党的执政经验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5)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6]

第四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1)全党要重视并善于重新学习,不断提高执政的意识和本领;(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大胆试验,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3)党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4)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廉洁政府,作为改进执政方式的突破口;(5)要把扩大民主参与,引导人民更多更好地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作为改进执政方式的根本取向。[7]

第五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表现为:(1)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要求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体制存在的弊端要求改善党的领导;(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3)改善党的领导和改革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环节;(4)把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落脚点,始终坚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5)从严治党,整顿党风,惩治腐败,高度重视党风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可靠保障,也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关键;(6)注意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注重从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上解决问题;(7)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干部队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础。[8]

第六种观点认为,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有:(1)把制度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线;(2)把改善党的领导和改革党的领导方式方法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环节;(3)把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落脚点;(4)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可靠保障;(5)把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干部队伍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础。[9]

第三、四、五、六这四种观点只是分析了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条件与基础等,在内容上不够全面。

第七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执政党建设理论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1)体现强烈的执政党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2)执政能力的建设思路:以改善党的领导为切入点,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根本。[10]这种观点对执政意识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学界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究的课题。

第八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蕴涵着深刻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1)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执政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2)提出执政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同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3)制定了中国经济分“三步走”的执政方略;(4)突出了从制度上建设党;(5)强调了依靠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6)阐述了执政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国防资源的观点;(7)揭示了执政党必须研究和把握执政环境。[11]此观点对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发掘,有利于构筑更加科学合理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体系。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包含或孕育着执政党要加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能力的基本思想。[12]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解读,都揭示了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蕴涵着的一种发展精神和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价值取向。

  二、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和贡献研究

  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金钊认为,邓小平这方面的主要理论观点有:(1)共产党执政应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状态;(2)“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任务;(3)“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是共产党执政的牢固基础;(4)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13]侯德邻认为,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揭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1)共产党执政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巩固执政地位;(2)共产党执政后,必须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3)共产党执政后,必须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党际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4)共产党执政后,必须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4]

丁卫华认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贡献主要有:(1)明确党的领导的实质内涵———执政的科学前提;(2)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中心工作———执政的本质追求;(3)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执政的坚实基础;(4)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执政的关键环节;(5)积极发展同外国政党的关系———执政的必然选择;(6)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执政的根本保证。[15]宋镜明、吴向伟等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对党的执政规律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大认识,主要有:(1)解放思想———执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2)发展———共产党执政的硬道理;(3)取信于民———共产党执政的坚固基础;(4)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保证;(5)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共产党执政的两个基本点。[16,17]

王振民、高桂芳认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探索主要有:(1)执政党、国家和社会良性互动的规律;(2)勇于和善于改革的规律;(3)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18]张书军认为,邓小平早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党对政权的领导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2)党对政权的领导责任是指导与监督;(3)反对党政不分的“以党治国”观念。[19]张策认为,邓小平对执政规律的探索主要包括:(1)领导经济建设是执政党工作的中心任务;(2)从制度上建党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途径;(3)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执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4)积极发展多边党际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20]周勇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恢复时期,既是中共执政实践的第一步,又是探索执政规律的第一步。这一时期,邓小平主政西南,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对党的执政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1)聚精会神地加强执政主体的建设———“克服缺点,加强党的战斗力,更好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繁重任务”;(2)着力推进执政主题即经济建设———“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3)巩固和扩大执政的基础———“大量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中立一切可能中立的人,分化敌人营垒中一切可能分化的人”;(4)强化执政的两大保证———“军队要现代化”,“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21]

居继清、周青鹏认为,邓小平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思考和探索,集中体现在加强自身建设规律和实施正确领导规律两个方面。其中,关于实施正确领导规律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党如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揭示了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规律;(2)在党如何领导政府的问题上,揭示了必须实行党政分开的规律;(3)在党如何领导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揭示了必须强化党执政为民宗旨的规律。

论者还分析了邓小平思考和探索党执政规律的主要思想方法:(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注重对建党经验教训的及时总结和理论概括;(3)从三大规律体系中对执政规律进行整体把握;(4)对党建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5)以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2]张曾祥认为,邓小平对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主要表现为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处理党的领导、政权建设和党的执政理念的主张、政策和指导方针等方面:(1)抗战时期,邓小平研究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关系,提出了共产党如何领导政权的基本理念;(2)在党的八大前后,他根据党的执政经验,把群众路线上升到了党的政治哲学的高度;(3)在改革开放以后,他提出了官僚主义的“总病根”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性”的观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建设开辟了道路。[23]这是从历史分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从以上分析与梳理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和思考,始终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建根本问题展开的,同时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三大规律”的统一,是实事求是而又发人深省的。

  三、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的思考研究

  陈亚杰认为,邓小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共产党执政的原理与当代中国的执政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取得了深刻的认识:(1)绩效合法性;(2)执政目标的合法性;(3)法理合法性;(4)历史的合法性。[24]黄志高、姜庆认为,从宏观上看,邓小平关于保持和加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1)通过理论创新增强意识形态的理论说服力,以维系执政合法性;(2)通过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执政绩效,以实现执政合法性;(3)通过党风建设凸现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以加强执政合法性。邓小平加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和理论资源。[25,26]

李俊认为,邓小平同志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个执政党”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政党建设思想。(1)着重从制度上建设党,为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获取来自制度层面的合法性;(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为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获取来自现实层面的合法性;(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获取来自意识形态层面的合法性;(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获取来自执政有效性层面的合法性;(5)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获取、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法宝。[27,28]赵海立认为,总体而言,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在以下几方面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证明方式的重大转变:(1)合利益性证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合法律性证明: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人治到法治;(3)合道德性证明:党自身建设的新举措;(4)民主化的推动:从实质民主到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结合;(5)意识形态证明:确认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意义;(6)环境强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7)领袖魅力:从神圣权威走向世俗权威。[29]

理论界、学术界对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之思考的研究比较透彻和深刻。学界应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大的努力,拓宽研究视阈,挖掘更深的内蕴,取得更大的理论收获与深度进展。

  四、邓小平的执政观和执政理念研究

  1.执政观

张志光认为,邓小平执政观的主要内容有:(1)警钟长鸣,树立执政意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2)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是解决执政能力难题的根本;(3)发展是解决执政能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4)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最终要体现到党的执政能力上;(5)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障;(6)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有最终的评价权。[30]杨恩芳认为,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执政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执政观。毛泽东执政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经济上重“民利”,政治上重“民主”,文化上重“民情”。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执政观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在“民利”上重整体水平,讲分步致富;在“民主”上重法制建设,削弱行政权力;在文化上重借鉴吸收,讲多层次需要。[31]张维克认为,邓小平的执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有:(1)执政纲领:党的基本路线;(2)执政主体:关键是我们内部要搞好;(3)执政效果: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32]康纪田认为,邓小平依法执政思想主要包括:(1)执政合法性是依法执政的理性基础;(2)党政分开是依法执政的模式选择;(3)法制完备是依法执政的外在条件;(4)法治理念是依法执政的认识前提。[33]

2.执政理念

侯西安认为,从体系结构上看,邓小平的执政理念包含三个层面:(1)最深层的就是执政哲学原则,它是邓小平对执政实践经验、对19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他亲历的十年“文革”之惨痛教训的深刻分析和高度概括,在这个层面上,邓小平执政理念的一条总纲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在第二个层面上,邓小平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思路,用最高的执政原则和执政理念指导具体的执政目标的确立,并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形式把具体的执政目标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认同的意志和目标,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由于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邓小平在第三个层面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采取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党的领导和政治体制改革。[34]戴广田认为,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形成了他的民主法治的执政新理念:(1)民主法治必须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2)民主和法治能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3)民主法治思想要求正确处理党、人民和法制的关系;(4)民主法治要从党的活动制度化做起。[35]邓淑霞认为,邓小平的执政理念主要有:(1)追求执政的有效性,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物质基础;(2)重塑党的意识形态,巩固执政合法性的理念基础;(3)建立宪政制度,巩固执政合法性的法理基础。[36]

邓小平的执政观和执政理念对于我党在新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观和执政理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尚有较大的学术空间,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并给出更有力的学术回应和价值导向支持。

  五、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其他方面的研究

  1.关于执政风险的研究

陈小林认为,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关注党的执政命运和执政前途,形成了系统而又完整的关于防范执政风险的思想。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处地位、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所带来的执政风险,科学地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建设为主线的防范执政风险的基本对策。[37]

2.关于执政意识的研究

刘国华、吉龙华认为,邓小平关于执政党的执政意识思想包括:政权意识、公仆意识、发展意识、自律意识和角色意识。[38,39]

3.关于执政方式的研究

邵金远认为,邓小平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观主要包括:执政方式应因时因势进行改革的改革观;党与政府、群众团体等各司其职的分权观;依法治党和依法执政的民主政治观;以群众利益为依归的价值观。[40]王进指出,党的八大前后,邓小平对党群关系、党内关系和党政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体现为:在党群关系上,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在党内关系上,坚持集体领导,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在党政关系上,主张理顺党政关系,反对党组织包办一切。[41]

4.关于执政为民思想的研究

夏东民认为,邓小平执政为民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人民创造历史;(2)人民智慧无穷;(3)人民当家作主;(4)人民共同富裕;(5)人民利益至上;(6)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保障人民安居乐业。[42]

5·关于执政环境的研究

张萍认为,邓小平高度重视党的执政环境建设,就优化党的执政环境作了大量深刻论述,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优化执政环境思想:(1)邓小平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提出要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党的执政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2)邓小平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提出要努力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为党的执政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3)邓小平深刻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一基本问题,提出要努力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党的执政创造良好的党内环境。[43]

6·关于执政思维的研究

程单剑、顾永俊、夏唯畏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邓小平关于党如何执政的科学思维方法;为民执政是邓小平执政思维的原点和起点;立足国情是邓小平执政思维的外在因素。[44]

检视理论界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发现,这些方面都是学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些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作进一步的阐发。

  六、展开后续研究的建议

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国内理论界、学术界对其研究的范围也十分广泛。这些研究从总体上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立体化。同时,此方面研究仍然存在着重复现象较多、理论深度不够、创新观点缺乏、研究流于零散和空泛等问题。为推进此一研究,笔者建言如下:(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学界应拓宽研究视域,加强纵向考察和比较研究,以深化理性认识,把握理论脉络;(2)加强对邓小平关于执政资源、执政环境、执政体制、执政安全、执政风险、执政资格、执政方式、执政成本、执政理念思想的研究,对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以期把握其理论的实践品格,推动理论研究向纵深拓展,更好地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服务。另外,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有分量的、能够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发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学术著作,这也是学界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相信: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对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研究必将更深入、更细致、更理性,并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获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赵东亮.简论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问题的理论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03,(5):12—14.
[2] 赵子平.邓小平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贡献[J].党建,2004,(8):8—10.
[3] 于伟峰.试论邓小平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贡献[J].社会主义研究,2005,(2):30—32.
[4] 张萍.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2—45.
[5] 张永明.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探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6):70—73.
[6] 张永明.邓小平对提高党执政能力的探索[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5):14—15.
[7] 尹书博.邓小平与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3):47—48.
[8] 张帆.论邓小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5,(3):4—6.
[9] 刘晓钟.论邓小平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2):4—10.
[10]甄欣.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探析[J].探
求,2004,(5):14—16.
[11]赵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J].中
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4,(3):6—8.
[12]刘振清.略论邓小平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J].前沿,2005,(10):5—8·
[13]金钊.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J].毛泽东思
想研究,2004,(1):4—7.
[14]侯德邻.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揭示[J].中共四
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2):10—14.
[15]丁卫华.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贡
献[J].兵团党校学报,2003,(5):5—8.
[16]宋镜明,吴向伟.邓小平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念
[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9.
[17]王清荣.试论邓小平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J].中共
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3):10—13.
[18]王振民,高桂芳.邓小平对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贡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0—
33.
[19]张书军.邓小平早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J].毛
泽东思想研究,2004,(5):48—50.
[20]张策.浅谈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1):4—6.
[21]周勇.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的初步探索[J].党的文献,2004,(6):59—64.
[22]居继清,周青鹏.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思考与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5):4—8.
[23]张曾祥.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J].中共山
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6):8—10.
[24]陈亚杰.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中共执政合法性基
础的认识[J].理论月刊,2004,(2):8—10.
[25]黄志高,姜庆.浅析邓小平加强执政合法性的思想[J].兰州学刊,2004,(4):1—4.
[26]黄志高.论邓小平加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5—79.
[27]李俊.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
性的维护[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20—23.
[28]李俊.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
的维护[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13—16.
[29]赵海立.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证明方式的
重大转变[J].东南学术,2004,(4):4—12.
[30]张志光.略论邓小平的执政观[J].党政干部学刊,2004,(10):26—28.
[31]杨恩芳.论邓小平的执政观[J].探索,1994,(1):13—
14.
[32]张维克.学习邓小平执政思想[J].理论学习与探索,
1995,(4):29—30.
[33]康纪田.论邓小平的依法执政思想[J].中国西部科技,2004,(9):85—90.
[34]侯西安.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J].南
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6):
17—18.
[35]戴广田.邓小平民主法治的执政新理念[J].领导之友,2004,(5):12—13.
[36]邓淑霞.邓小平的执政理念[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2):9—12·
[37]陈小林.邓小平防范执政风险思想研究[J].求实,2005,(1):4—7.
[38]刘国华.试论邓小平关于执政党的执政意识思想[J].
长白学刊,1994,(3):12—14.
[39]吉龙华.邓小平执政思想初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学报,2004,(6):26—27·
[40]邵金远.试析邓小平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观[J].新乡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51—54.
[41]王进.八大前后邓小平对党的执政方式的探索[J].理论月刊,2005,(9):19—21·
[42]夏东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论邓小平的执政为民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9):51—54·
[43]张萍.邓小平执政环境思想研究[J].党史文苑(学术
版),2005,(9):47—49·
[44]程单剑,顾永俊,夏唯畏.试论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思
维[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3):4—5·
(2010-06-28 09:08:00 点击213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