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论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作者:孙韶林 杨青    文章来源:  
  邓小平指出,我们以往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而在这方面重大失误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1](P116)也就是说,以往我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要害在于没有搞清楚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关系问题,而是片面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仅仅锁定在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我们拨乱返正的理论精髓。但对这一英明论断,有人作了片面的理解,认为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甚至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固然,不发展生产力是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但这不等于说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之中和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明显不同的两种认识。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要充分认识把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的依据

  1.最终决定社会性质的因素是生产力,因为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 

 社会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因为生产关系决定了一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从而决定了社会的根本制度。但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又由生产力的性质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3](P80)以后,他们都始终明确强调: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4](P532)恩格斯说:“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5](P238)

  由此可见,生产力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所以,我们在探讨一种社会的本质属性时,决不可忽略生产力性质的因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样也必须包涵生产力这一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

  2.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脱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科学依据,并不取决于人们对无剥削无压迫的美好社会的憧憬,而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持续不断地发展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生产社会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日益专业化,分散的个体生产日益转变为由社会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分散的各部门的生产必须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并纳入整个社会的监控之下。这就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占有、生产活动的管理和产品的分配的社会化。而个体生产和小集团生产的自私性、随意性便日益与生产的社会化相抵触、相冲突,这一冲突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生产社会化战胜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生产社会化的生命力是寓于生产力发展的生命力之中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持续发展、不可遏制的。总之,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遏制性决定了生产社会化的不可遏制性,决定了生产社会化必将最终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必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的目的和价值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根本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并不是为建立公有制而建立公有制,而首先是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否则就无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有共劳共享的原始社会被野蛮的奴隶社会所取代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的论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P63)

  4.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判断社会是否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而生产关系、所有制的进步性则必须取决于对生产力的适应性。

  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是一种本源性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这种本源性物质力量的派生物。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一文中,就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7](P209)1921年,列宁又进一步强调:“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8](P72)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判断社会进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有机的标准体系,但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因为发展生产力是强国富民的根本途径。如果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而把实行某种生产关系或某种所有制视为社会进步的标准,那就势必会造成理论上的空想性和实践中的荒谬性。

  5.要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要最终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并不是仅靠短时期的社会主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便可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因为要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就是在生产的社会化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私有制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因素。也就是说要彻底消灭私有制,使私有制的消灭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那就必须促进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最终彻底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

  恩格斯指出,私有制的产生、存在和消失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都是以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为依据的。私有制产生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具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尽管它带来了剥削和压迫。

“对于工场手工业和大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来说,除了私有制,不可能有其他任何所有制形式,除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其他任何社会制度。只要生产的规模还没有达到不仅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产品去增加社会资本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总会有支配社会生产力的统治阶级和贫穷的被压迫阶级。”只有“这种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私有制和资产者远远不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荡”,“这时废除私有制才不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9](P238)1875年,他又指出:“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10](P273)

  6.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从生产力的发展中引伸出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空想,就是因为它仅仅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来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他们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引伸出社会主义,而是撇开了生产力状况去空谈社会主义,从而未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他们所憧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是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是非科学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恩是从体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引伸出社会主义,而不是仅仅从对理想生产关系的主观愿望和道义判断来设想社会主义的。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1](P32-33)马克思这一理论指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理由———剩余价值论及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因而,社会主义便由空想转为科学。

  7.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脱离生产力状况,片面地推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方面的改革,势必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重大挫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来,近一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脱离本国的生产力状况,片面推进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势必使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挫折。斯大林是搬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情况所作的“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设想来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进程,来确保苏联社会的性质,而忽视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尽管在一定的时期内,苏联的重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首先是对农民剥夺过重,造成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其次是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市场供应长期紧张,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中国在1958年实行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就是典型的脱离生产力发展状况,片面推进生产关系变革的事例,其结果是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破坏。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12](P237)

  二、发展生产力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把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之中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之中和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本质是两种有明显区别的认识。前者有充分的依据,后者则难以自圆其说。后一种认识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社会的性质是由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即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因而发展生产力不能作为社会的本质属性。

  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水平和性质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和性能及劳动对象的合理和充分利用的程度。生产力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能力。它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而人类社会的性质是直接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关系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和感情等方面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社会。古典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13](P345)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同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源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14](P693)由此可见,社会的性质是直接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即由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的性质所决定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未必高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事实也说明了社会的性质并不直接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现象,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特征。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现象,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各种社会形态的质的更替都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对生产力的一次重大解放和促进。在奴隶社会,部落战争的俘虏不再像原始社会那样被杀害,而是被作为奴隶,用于生产之中。尽管这些战俘沦为奴隶后,没有人身自由和生命的保障,但毕竟是被作为征服自然的力量而保存下来,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劳动者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变为有了一定行动自由和生命保障的农奴或农民,这无疑也是对生产力的一次质的解放。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劳动者由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农民变为有选择职业自由和享有一定政治权利的自由雇佣者。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由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不能真正享有平等权的自由雇佣者变为享有真正平等权的社会主人,从而更充分地焕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各种社会形态中的量的改良和部分质的变革也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如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的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扩大劳动者福利和促进生产社会化的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重大改革,都使生产力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解放,并使生产力获得卓有成效的发展。由此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非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当然,社会主义对生产力的解放更为彻底一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价值是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生产力只是为实现该目标奠定物质基础,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种手段,因而不宜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5](P243)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P29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作为价值增值的狂热的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6](P23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内容是:消灭阶级差别和人对人的统治,实现人的真正平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概括而言,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的平等而完美的生活。尽管发展生产力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生产不加节制的发展已经造成了地球环境的全面恶化,已经开始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危机推上了历史日程。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但同时他也指出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P63)

  4.以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为标准,难以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

  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的落后的农业国家里,而这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就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来看,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不足和思想指导的失误曾导致生产力长期发展缓慢。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仍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因此,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便难以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

  三、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辩证关系

  发展生产力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离不开发展生产力。二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理解。

  1.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体现在能更快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发展生产力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各种社会形态之中。在各种社会形态中,生产力的发展都有量的渐进和质的飞跃的共有的现象,所以,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的共有的现象,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所以,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体现在能比资本主义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人的真正平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而能更充分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某种经济政治体制的实践结果未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是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就不能说这种经济政治体制真正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

  2.必须从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机结合中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者的状况和性质一脉相承,紧密联系。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以及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均有巨大的反作用。脱离对生产力的适应状况而片面地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只能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同样,脱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孤立强调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势必模糊了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生产的高度社会化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又必然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上层建筑的民主化。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生产高度社会化所导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社会全体成员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诸方面享有自主权和平等权,并获得全面的发展。

  3.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开始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应将生产关系保持在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适宜的状态中。

  生产社会化未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落后国家的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选择的社会主义,可称之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一个开始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渐进的、复杂的,并不是仅仅快速推进生产资料公有制便可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必须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是结合这种发展的过程和方向来实现的。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7](P676)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并不能在短时期内改变生产力的性质和现状。社会制度的变革只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但并不能使社会生产力像社会制度一样在瞬间来一个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将生产关系保持在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适宜的状态中。

  4.必须把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的归结到满足人民的需要和促进全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上。

  只有把发展生产力的终极目的归结到满足人民的需要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也在发展生产力,但其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为少数资产阶级谋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上。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工人阶级只是资产阶级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而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8](P130)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19](P218)邓小平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他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20](P167)所以,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体现在比以往的社会形态能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另一方面是只有把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归结到满足人民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上,才能体现发展生产力的性质是属于社会主义的。

  5.要处理好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尽管发展生产力是变革生产关系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但如果一味地发展生产力而不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话,那么最终要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人类生存危机,从而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是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水分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21](P383-384)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年12月28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7]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A].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8]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的总结发言[A].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86.
  [9]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0]恩格斯.流亡者文献[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2]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A].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3]马克思.雇佣与资本[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4]恩格斯.恩格斯致奥·伯尼克[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6]马克思.资本论[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7]恩格斯.恩格斯致爱·皮斯[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8]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19]列宁.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的文献[A].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20]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A].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2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010-06-25 14:33:00 点击271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