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的误区
作者:傅晓华    文章来源: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很多学者和决策者都进行了潜心的研究,从社会、经济、生态、资源、技术等纵向研究的角度得到丰富和深化。但是,我们的研究也存在严重误区,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缺少全面综合的横向研究。

一、走出纯粹纵向研究的误区,加强横向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主体,涉及到经济、生态、信息、科技、教育、管理、法律、文化等方面。要全面合理地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必须综合各因子的发展关系,从宏观角度以“横切面”的方法,分成不同的实践层面加以研究。

1.横向研究是社会各界接受“和谐”理念的基础

现代社会“发展至上”理念如日中天,人们认为生存是底线,发展是强大途径,而和谐是发展之后的公平与协调。事实上,和谐能够对发展起完善和促进作用,是发展的基础,并非要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和谐,才能提出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一种“公平生存”本能,是发展中的和谐。但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理论、操作方法和实现策略时,社会各界,甚至各行各业都各有主张。政治家、法律思想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等都力图在自己的领域,从“纵坐标”的方向找出令人信服和全社会可以接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但这些结果都没有得出全面的结论。

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成系统层面,找出有代表性的“横切面”,以此为基础寻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那么,无论是理论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是实践层的公众,机制决策层的政府,都能从不同的发展面,表现出一种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都可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如果避开横向研究,以传统经济、政治、自然和社会等和谐社会的结果来寻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那么很可能生态学家的和谐观点经济学家难以接受,经济学家的和谐理论得不到社会学家赞同,科学家和谐成果在法学家眼中是不成立的。

2.横向研究是“合理定位”和谐社会的需要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代表性的概述有几十种,这些概括对我们认识和谐社会有深刻的启发,但缺少一种横向的比较和统一,得出的结论是片面的。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哪个方面的和谐,也不是各个方面和谐的总和。相反,很可能某个方面和谐往往导致另一个方面的不和谐,按照系统学的观点,和谐是一种“熵流”过程,很可能A的和谐是建立在B的不和谐之上的。

如理论层从理论方法和指导思想方面加以研究,既让公众理解和接受,又使政府便于引导和操作。政府则把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引导公众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已任,这是系统层面的“熵流”过程,但如果离开横向层面的研究,仅仅从某个方面的研究来总结界定和谐社会,很可能出现研究经济和谐的因素恰恰是对政治不和谐因子等“不和谐”的研究。所以,我们要准确“定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脱离横向层面的研究,即横向比较研究。

3.横向研究是构建科学和谐机制的关键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在矛盾的运动中才能前进。那么社会的发展也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状态而言的,即我国现代化起飞的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在我国社会转型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从政治、经济、自然、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纵向研究,并从这些方面来设计和推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操作系统。有其合理性,但难免有不足,因为政治、经济、人际和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其本身就是个正确的结果,从正确的结果来推断操作过程,在逻辑上和科学上是无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我们应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操作过程和层面结构的内在逻辑来设计,这样才是合科学合逻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机制系统,从而得出正确的发展思路和结果。

二、走出纯粹对政府决策的研究,加强公众的研究

按内在机制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单是政府层面的决策,而是包括理论层、机制层与实践层,但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层次间还存在着交叉地带,如实践层的公众就包括理论层和机制层的主体。这些层面要素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对和谐社会系统功能有整体的影响。

1.重视理论层面的研究

理论层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包括党政部门的理论机构。我国对和谐发展研究也出现了许多阶段性的思想,如从毛泽东的“三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引入、推广和发展均源于理论层。加强理论层的研究,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现在对理论层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是建立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由于科学整体研究水平低,特别是人文科学比较落后,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是很大的障碍。而且人文科学的落后是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其发展缺乏全局性的战略布局规划。

我国国力不强,国家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调。其次,理论层的外部影响不够。学术界面向公共实践提出和谐社会理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向公众说明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理论;二是有关具体问题解决办法的理论。它们分别影响着公众行为价值取向和公众具体行为模式。

2.提升机制层面的研究

机制层也叫平衡层,主体是政府和市场。机制层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各个层面平衡发展。机制层介于理论层与实践层之间,是联结理论层与实践层的中介层,主要以政府机构的组织形式存在。其包括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非市场机制又以政府机制为主。我国市场机制主体是政府,中国自古以来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政府引导甚至包办的发展道路。我国传统的发展观之所以出现“不和谐”,在深层理念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机制层的“政绩化”,忽视了发展的正确引导和控制,所以我们应该提升对机制层面的研究。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是行政级别产生的差距,由于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科研力量分布上的地区差别与城乡差别。二是机制层难以接受甚至理解理论层提供的理论思维,也就是理论层的理论水平离政府制定可执行性政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对于目前政府在和谐社会操作中决策的难点如何计算行政成本、绿色GDP和人文环境损失等问题,理论层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指导。

3.加强实践层面的研究

实践层也叫操作层,其主体是社会公众,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企业、非政府性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及不属于以上任何组织的公众。实践层依据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来限制、规范和调整行为,决定着和谐战略在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及其它各个生活方面的实施效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公众性行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机制层能否控制实践层主体,统一思想和行动,强化共生意识是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现在政府与实践层的不平衡,一是实践层的主体意识不强,和谐社会在中国缺乏广泛而深刻的群众基础。二是政府缺乏有效的指导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层主要从经济利益来考虑。但“和谐”必然导致企业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成本,先行开拓市场的风险不能没有政府的指导。现在政府政策支持远落后于现实需要,除极少数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维持原有不和谐的发展战略。

三、走出纯粹要素研究的误区,加强功能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其系统层面功能的优化,是要通过其构成层面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和谐的目的。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合理的系统结构,其不仅可以使各个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发挥出比单个元素简单相加更大的正向作用,而且可以抵消各个元素作用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1.明晰和谐社会系统功能的分析思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在不同的时空特性、不同的运作逻辑和利益关联中,常导致不同或相反的结果,有时可能会导致和谐“马太效应”。因此,即使在某一特定时空内存在和谐性发展,如果这种和谐依赖于强力行政条件的“和谐社会”,那和谐也必将会成为一种逻辑虚设。因此,社会系统实现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社会内部的改革,在于系统的内部要素的协调和功能优化。特别要指出,机制层与理论层要加强对公众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其主动投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从系统结构与系统功能的关系出发。做到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独立性与联系性并重,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结合。把经济与自然、权利与义务、主权与责任联系起来,使“和谐”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单独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地域的和谐。

2.加强机制层功能建设的研究

首先,机制层的功能要把目标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现在,机制层功能建设偏向于怎样提高“人文关怀”,并在经济上实现“公平”,以公平化解矛盾,实现和谐,但这实际上依然处于一种浅层次。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的是社会关系的协调,改变的应该是人类自身关系即社会关系改变。其次,加强政府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是优化政府功能的关键。加强对公务员相关知识的教育和相关素质的培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的考核体系。人文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源环境基础。再次,政府机构建设的完善是优化机制层功能的基础。各级政府应配备相应的和谐社会监管机构,保证关键部门领导落实到位。加强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邀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智囊团,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强化实践层的功能建设

实践层的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首先,机制层和理论层要加强公众的引导和监督,在机制层面上应当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单位、个人的网络管理体系。对于理论层应该以现有的各级大、中、小学教育机构为依托,帮助整个社会提高认识水平、培养主体意识。其次,要通过经济组织来影响整个社会,在人们头脑中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企业应抓住产业结构升级这一契机,在制度变迁中努力转向和谐生产和营销的模式,以和谐经济观念为基础,在实践层建立一种和谐生活和绿色消费风气。再次,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级社会组织,利用舆论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来培养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民众主体性的健全以及政府主体与民众主体间制衡,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

4.重视理论层的功能建设

完善理论层的功能,必须从理论层的体制改革开始。只有大力改革现有应试教育为基础的高校培养制度,建立和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教制度才能保证向科研机构和机制层、实践层输送合格的人才。科研机构的改革要更多地面向市场机制,通过与政府共同努力建立科技人才流动网络,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市场和人才市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强企业与社会团体组织、事业单位中的科技人才力量,通过市场和政府调剂一部分科研人员直接与实践层结合。针对人文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技术研究落后的现象,注重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并都要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理论层要深入我国最需要的地方,如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理论层主要加强对实践层与机制层的影响力,通过加快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为社会所用,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不断向实践层与机制层渗透,并按照企业提供的课题、资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提供技术力量的方式,为企业度身定制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在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可能性》中国新闻周刊,2005(1):30—31.
[2]朱力《什么是“和谐社会”》金陵望.2004-11-26.
[3]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人民日报.2005-12-01.
[4]高尚全《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改革论坛,2005(3):12.
[5]傅晓华《从系统观的角度透析创新教育》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2):91.
(2010-08-12 15:32:00 点击775)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