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性
作者:周钰    文章来源: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一个转型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是既充满黄金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的时期。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统一性?

一、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所谓发展观,是指什么是发展,怎样能有效地实现发展的看法和观点。发展观既包括对发展本身及其衡量标准的认识,也包括对发展道路及实现效果的看法,因而它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发展观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人类对其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首先是“经济增长发展观”,即认为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有增长无发展”。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既要重视代内公平发展,又要重视代际公平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循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世界各国和中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意义,即“为了什么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发展、人性自我得到实现的过程,从实践上看,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最终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全面,即兼顾和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协调,即能实现和谐、相互衔接、双向驱动和良性循环的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即从纵向考虑“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需要能力的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个新的命题,而且因为目前我们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都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解决。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按照中国文化的解释,“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和谐的本质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协和一体,即“和而不同”,主张多样和平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即“和为贵”;并提出了和谐的逻辑层次———人和、家和、国和以及天地人和的最高和谐状态。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级社会,古人也承认即使再精美的蓝图也难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和谐社会理想变成了现实,他们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型的现代和谐社会。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为我们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这是针对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发展作为一个众多要素相互影响、联系互动的系统过程,它要求人们必须把握联系、探求规律、整合力量、科学推进。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发展的这种特征的准确把握。但是,把握发展的规律,目的还是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科学发展观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防止片面性。而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这也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要扭住不放。他在这里强调的也主要是经济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很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有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所以,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始终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牢牢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并不是为了经济本身,而是为了人,为了切切实实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围绕的中心也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外,注重以人为本,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原则和内在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满足人的需要和权益为归宿,我们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我们才有可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中,社会主义社会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机遇,使他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要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切实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使人民当家有权,做主有位,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三)“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简言之,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2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巩固,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才能实现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和谐兴国的伟大使命。
(2010-08-12 09:46:00 点击145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