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作者:徐崇温    文章来源: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进而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用这种创新的发展理论勾画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并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这对于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度过“十一五”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到2《X城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474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增长了n.19倍,居世界第6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增长56倍多,居世界第3位;国家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但在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在既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的今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又面临一系列较为复杂和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使我们遭遇资源能源方面、生态环境方面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以经济增长方式为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人,如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依靠的是投人占国内生产总值47%的资金;2《X岭年,我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4.1%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耗量,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秽物的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与日本用20亿吨自然资源创造出近5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我国用50亿吨自然资源仅创造出1.6万多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就说明我国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与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如不尽快转变,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如期实现。

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是,作为硬道理的发展,又必须是以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实质的科学的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经济建设以提高增长质量为中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经济体系和节约资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这就是说,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转变为依靠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增长;在产业结构上,要实现由过度依靠工业带动增长转变为由三大产业共同带动增长;在投人要素上,要实现由依靠投资和资源支撑增长转变为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增长;在资源的使用上,要实现由能源和自然资源的粗放使用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

早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就提出了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任务。十年来,虽然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总体上说,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有回潮的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为只有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真正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告别粗放型增长方式。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30%,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60一70%的水平,而且还低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巴西;而我国对外的技术依赖度又高于50%,远远落在美国、日本的技术对外依赖度只占5%以下的后面。所以,十一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今后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作出的根本战略部署。

为了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除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外,还要创新发展模式,使我们的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理念全部落到实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而这就涉及到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突出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的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全过程,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我国2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我们坚决地、系统地进行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分不开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确实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现在和今后,我们要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进一步发展经济,仍然要坚持和依靠改革。因为只有深化改革,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那些方面和环节,才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人活力和动力。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改革的任务又还没有完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很多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它的一个根源就在于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例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长期粗放,就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财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企业改革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利用,也在相当程度上与土地、水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明确、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直接的关系。

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首先,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机制,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也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形成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真正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数量和效益的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次,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收人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最后,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共同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靠改革来推动,而改革进人攻坚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又必然会触动各种既得利益,也会引发新的矛盾,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大胆推进,又要审慎实施,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注意把握改革的节奏和改革措施的出台时机,妥善处理改革中的矛盾,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又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稳定。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既是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机制保障的过程,又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所以,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同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事情,它们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我们要把它们统一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又使科学发展观在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2010-06-28 14:15:00 点击75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