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断想
作者:肖巍    文章来源:  
近年来,人们检讨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因就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解,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照本宜科致使教条主义盛行,甚至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以往苏联版本及其影响下的教科书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列为三个组成部分,我国长期沿用了苏联理论体系。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并进行了有限的探索。但是,一些试图有所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之类教科书并不被看好,因为它没有坚实的理论研究支撑,体系结构大同小异,基本上还是三个部分的“合成”。随着国外研究资料的大量引介和理论界的思想进一步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正面评价和建设性意见越来越多,如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或核心)问题的讨论,实质上这也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根据具体的政治实践和变化着的历史条件对理论所产生的意义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从而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检验一切价值和效用的永恒真理,或者视为某种“现代”或“后现代”思潮。

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已全面启动。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其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构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较大幅度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必须强烈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具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一致性。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他们的工作及其研究成果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并没有进行分门别类的学科化,但肖说/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后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解读过程中却形成了被分割成几个板块加以灌输的模式。如果说,这在以往还产生过某些正面作用的话,那么今天还停留在那样的认识水平上就很成问题了。无数事例表明,分门别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也不能真实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包括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何以经久不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应该承认,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现在仍显得比较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基本上还沿袭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理念与研究思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扩展延伸,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一个整体,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统一起来。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作深入透彻的研究,并通过适当途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有效传播,才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水平,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的被动局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还有助于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书斋学问,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领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艰苦卓绝的理论建树,他们的人格力量、精神境界与道德感召力,以及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探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正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个典范。正是因为有无数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不倦的工作,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拥有举世公认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大致可以包括发展史、方法论、文献学、传播学、本土化和时代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有二级学科的内容)。通过这些研究,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发展线索与当代意义,比较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的整体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发展史研究(整体性研究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展现为各具时代和地域特点的主题变迁,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曾长期被理解为革命理论,后来又被图解为这样那样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造成了思想混乱。几经曲折,披沙沥金,现在人们更愿意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即“人的解放”(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贯彻始终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轴心。

人的解放与人类社会进步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但在不同历史和地域条件下,人们争取和实现解放的理论诉求有所不同。围绕着“人的解放”这个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主题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包括早期无产阶级革命的阶级斗争主题.与第二国际分道扬镰后,东方国家革命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改革开放、谋求新的发展的主题,而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弊端、反对劳动和人的异化、推进劳工运动和社会改良运动等主题。

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当然离不开经典作家、共产党领袖的杰出贡献,但还不能仅仅限于他们的著述言论。许多来自不同国度、不同研究领域,基于不同政治立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提出了真知灼见,甚至批评者也起着某种特殊的激励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就是在不同思潮的激荡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方法论研究(整体性研究的“范式”转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统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涉及许多学科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就失去了依托。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性研究转向整体性研究,必须有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转变。

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各自有一套研究方法,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不是这些方法的简单“叠加”与“拼装”。研究方法事关抵达研究目标的路径,这种整体性研究方法就要求超越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创新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创新。

时至今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应该遵循怎样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甚至还没有比较深人的探讨。事实上,研究“范式”也就是要解决视角、框架、途径和叙述等一系列方法论问题。如何使以往各自为政的分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融会贯通,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就必须加强整体性研究的“范式”转型研究。

方法论问题,既有各学科研究都涉及的共性问题,也有不同学科的个性问题。有个性,就有比较.有共性,就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也有一个在以往学科研究基础上进行比较借鉴的问题。通过比较借鉴,充分吸收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功能,博采众长、举一反

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创新。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文献学研究(整体性研究的文本与解读)。我们一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与本土实践、时代发展相结合,但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一知半解,对一些重要概念、论断的意义和适用条件语焉不详,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这种结合。不肯认真钻研的浮躁学风还会导致实用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因此把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研究就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也不应限于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述,还应该包括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重要著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献学研究,首先应评述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献(包括新近不断推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编纂背景与考订特点.恰当评论第二国际重要人物、苏俄时代革命家与理论家的理论贡献,澄清一些重要概念、论断的本义,准确理解有关内容。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领袖著作、重要文献、专题论集的研究更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

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理论家的著述汗牛充栋,但他们的研究大体还是可以概括为若干命题:现代与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等。分层次、多维度解读这些命题无疑有助于更加深刻地领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件及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不同理解的第二国际以来社会党运动文件也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文献。另外,还要注意吸收国外研究机构、基金会、网站及档案馆发布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出版信息。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传播学研究(整体性研究的宜传与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不能止步于研究者的工作,还必须以精神的力t吸引最广大的“受众”群体,这就需要运用先进的传播理念和有效的传播手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愿意接受、真诚信服的主流思想。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宜传与教育水平的效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直面生活世界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社会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信息来源多样化及网络交往日益活跃的情况,传统的媒介和宜讲方式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就应该实现从官方立场到社会立场、从居高临下到参与对话的转变,使人们心悦诚服地领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并将这些内容融入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的各个层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当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这种意识形态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论证基础上,既作为“批判的武器”,本身又体现了“武器的批判”,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的说教,更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教条。传播学方法的引进,可以通过题材选择、符号表征、信息传递、知识/权力关系、诊释体系、交往行为、社会心理、组织管理和绩效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从而展现先进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的传播图景。同样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更不能固步自封,如何与时俱进,调动各方积极性,改比较被动的“灌输”模式为更加积极的“参与”模式就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第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本土化研究(整体性研究的本土实践)。本土化问题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整体性蕴涵,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要求社会实践运动的印证。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进程并不是划一的,也不是照本宜科可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与本土条件相结合,并提出具有本土特点、切实可行的目标模式与行动路线,这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执政时期都没有例外。

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今天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笨路蓝缕,充满了曲折、艰辛与勇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实践的光辉典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最近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都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这些基本经验,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国本土的、中国特色的,她不但属于中国,也具有世界意义。当今世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恢复元气中的各国共产党,还有各种左派政党组织及各种左翼思潮和运动都在进行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实践尝试。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曾经遭到片面的教条主义的解读,导致了一系列横加干涉、伤害各国人民感情的事件,教训非常深刻。我们今天也讲国际主义,但强调的是基于不同国情条件,尊重不同文明发展,鼓励多样化、参与性和包容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主义。

第六,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时代性研究(整体性研究的全球化视野)。作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标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表现在本土化的努力,还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大势所趋,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舞台。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一“出场”就揭示了资本全球性扩张的特征,提出历史正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大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打破狭隘地域性特点,以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人类交往普遍加深为前提的未来社会图景。马克思主义因此被认为是率先预言全球化、洞悉“世界历史”发展前途的理论,这也正是马克思至今仍然为各方人士所敬重,马克思主义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全球化在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弊端放大了。资本扩张的冲击力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地图,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更大的联动效应,也引起了强劲的反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和反全球化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和理论创新。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化进程并不意味着各民族特色的丧失,而是渗透了世界性的民族性、充满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就在于多样性的共存。“和而不同”,才有和谐,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明确提出和谐地区、和谐世界的主张,在全球化条件下为实践马克思“人与人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的伟大理想不懈努力。
量;
—改进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应遵循“研究的方法”与“叙述的
方法”有分有合、从分到合的思维路线,借鉴社
会科学带有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创新我们自己的
方法论.
—拓展研究视野,整体性研究除了要更深人细致地解读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的著述文献之
外,还要密切关注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研究
者(包括曾经不被“看好”的人士)甚至批评者
的理论贡献.
—丰富研究内容,整体性研究不能仅限于整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线索,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扩展延伸,包括本土化研究、全球化研究、新自由主义批判、后现代主义研究等。

具体而言,髻如如何着眼于整体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与研究主题,如何提出我们自己的整体性研究方法,如何概括反映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命题,如何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如何总结各种形式的本土化尝试及其经验教训,如何在对全球化及全球性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如果说,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更多地来自书本,那么现实生活,无论是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世界格局与国际政治的变化都在印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促使我们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解释和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加真切地领会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I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强调的正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未必就一定要构建什么“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果说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过程的话,那么,所谓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就不是一个可能在某一时刻解决了的问题,它同科学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过程。”

应该承认,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各自为政的情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许多研究成果还很难反映到理论宜传和教育中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块结构对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已很微弱,自上而下都对这种状况很不满意,迫切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刷新研究理念,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统一,整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贯彻始终的思想,还表现为贴近生活的实践意义和道德力量;

—改进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应遵循“研究的方法”与“叙述的方法”有分有合、从分到合的思维路线,借鉴社会科学带有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创新我们自己的方法论.

—拓展研究视野,整体性研究除了要更深人细致地解读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的著述文献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研究者(包括曾经不被“看好”的人士)甚至批评者的理论贡献.

—丰富研究内容,整体性研究不能仅限于整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线索,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扩展延伸,包括本土化研究、全球化研究、新自由主义批判、后现代主义研究等。

具体而言,髻如如何着眼于整体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与研究主题,如何提出我们自己的整体性研究方法,如何概括反映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命题,如何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如何总结各种形式的本土化尝试及其经验教训,如何在对全球化及全球性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2010-06-01 15:46:00 点击153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