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论科学评价斯大林的功过和历史地位的三个基本点
作者:刘书林    文章来源:  
斯大林担任苏共总书记长达30年,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对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功过的评价,成为后人长期争议的课题。长时期以来,斯大林不但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更遭到了党内赫鲁晓夫之类人物的丑化和玷污,对于这些,现在需要正本清源。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惧国际压力,对斯大林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评价。1963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起草答复苏联共产党中央公开信的过程中,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而精辟的论断,这些论断至今仍然是指导我们科学评价斯大林的总纲。毛泽东同志指出:“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但是,在国际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范围之内,多数人的意见其实是相同的,他们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而且越来越怀念斯大林。就是在苏联也是如此。”“对于斯大林的只占第二位的一些错误方面,应当作为历史教训,使苏联共产党人和各国共产党人引以为戒,不再重犯,或者少犯一些,这也是有益的。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是总结得正确,合乎历史实际,而不加以任何歪曲,对于一切共产党人,都是有益的。”“倍倍尔、卢森堡等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远不能同斯大林相比。斯大林是一个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的领导人,对他的评价,应当更加慎重些。”对于苏联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谩骂和否定,毛泽东同志指出:“绝大多数苏联人,不赞成这样谩骂斯大林。他们越来越怀念斯大林。苏共领导人严重地脱离了群众。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斯大林的阴魂不散,在威胁着他们,其实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全盘否定斯大林表示非常不满意。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至今不敢拿出来同苏联人民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见面,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报告是一个见不得人的报告,是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报告。”①

科学评价斯大林,必须抓住斯大林一生最基本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只要抓住这些基本问题,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就能够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一、列宁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和造诣之深,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和发展,都是他的几个继任者望尘莫及的。斯大
林在世时,从来没有允许称自己的理论是什么“斯大林主
义”。所谓“斯大林主义”,这个词最初是斯大林的敌人强加给他的。他一生都坚持客观地看待自己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关系,始终做列宁主义的学生和继承者。

斯大林在中学生时期就领导了学生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并在工人中讲授社会主义理论。他参加革命实践,批判“经济派”的机会主义的著作,与列宁的主张一致,并得到列宁的赞扬。②自从1903年与列宁联系并于1905年与列宁会见,斯大林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列宁亲密而忠诚的战友。事实向世人宣示,斯大林整个革命的历程同时也是进行理论工作和理论创造的过程。列宁高度赞扬斯大林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认为斯大林是“神奇的格鲁吉亚人”,这部著作奠定了布尔什维克的民族纲领的理论基础。1917年10月,在讨论发动武装起义的中央全会上,斯大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作为列宁的得力助手,参与了十月革命的领导,并当选为负责民族事务的人民委员和负责工农检察院的人民委员。在列宁的建议和提名下,斯大林于1922年当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斯大林和列宁一起成为新型国家的缔造者。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重任在肩,在十分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继续推进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经过长期努力,终于成功地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结合到苏联现实,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924年4月初,他发表了《论列宁主义基础》的系列演讲,后在《真理报》发表,全面阐释列宁主义,进一步巩固了列宁主义在全党和全国的指导地位。在当时存在着两种对列宁主义的阐释:托洛茨基的阐释和斯大林的阐释,显然全党接受了斯大林的阐释,托洛茨基的阐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斯大林这样做是捍卫列宁主义。现今中国有的研究者说:斯大林与其他领导人相比,“文化与理论修养上都显得不足”,“斯大林算不上党内的理论家”,“斯大林在抢夺‘谁是列宁学说的真正继承人’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③这样的说法显然是违背事实的偏见。

斯大林作为苏联的领导者,一贯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研究工作。根据斯大林的意见,1924年苏联成立了列宁研究院,1931年成立了由中央部门直接领导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负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
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再版多次。1938年斯大林主持编写和出版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成为全世界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常识的基本读物。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过去,俄罗斯有的学者指责“斯大林主义是对列宁主义的粗暴歪曲和篡改”。现在,这种看法显然被大多数俄罗斯人抛弃。曾经激烈反对过斯大林的学者亚·季诺维耶夫在他的著作《世纪的名字》中指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在列宁去世后,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斯大林没有歪曲和篡改列宁主义,而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创造。是在马克思和列宁没有制定过任何方案的情况下,建立起新型的由全国千百万人民大众参与的社会组织。”④季诺维耶夫的这一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斯大林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斯大林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斯大林针对当时党内托洛茨基和季诺维耶夫否认苏联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主张,批评了他们所谓的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是“假说”的判断,为
苏联继续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
理论基础。1924年底,斯大林发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清楚地阐明了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含义,国内外的条件和苏联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问题。虽然苏联在经历了70多年后毁坏在自己的不肖子孙手里,但苏联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和世界地位,足以证明列宁和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

第二,斯大林创造性地提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斯大林关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思想,详细论证了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高速发展工业的紧迫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靠社会主义积累以求得发展的道路,同时提
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不能通过削弱农业和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实现。斯大林关于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思想,系统论证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强调了农业集体化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农业集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劳动组合。斯大林关于进行文化革命的思想,确定了扫除文盲和愚昧现象,发展教育,培养专家,普及群众性文化事业,同时重点提出“向科学大进军”、“攻克科学堡垒”的战略方针,并以“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造就了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第三,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社会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富有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方面,斯大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适时地提出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消灭,同时承认剥削阶级的残余依然存
在,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获得全新的意义,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差别处在缩小和消失的过程中。在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理论方面,斯大林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说,坚持和改善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在发展中正确地确定国家的职能范畴。在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方面,斯大林严格划清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确立了社会主义选举的普遍性、平等性、真实性,重点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在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和经济规律的理论方面,斯大林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同时又精辟地指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承认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集体农庄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并且用法律巩固和保护公有制不受侵犯。

第四,斯大林晚年的许多理论探索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1952年,斯大林出版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
书,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至今仍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他提出的关于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这些理论成果,直到今天对我们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以往由于受“非斯大林化”的影响,社会上一度占优势的时尚观点是认为斯大林对马列主义理论发展起了负面作用。现在,在事实面前,情况就大不相同了。2001年,俄罗斯《对话》杂志发表了莫斯科大学历史学副博士瓦·萨哈罗夫的文章《论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贡献》,驳斥了这种观点,肯定了斯大林不仅在民族问题、工业化问题、集体化问题、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而且从
整体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⑤2003年3月5日,《俄罗斯杂志》刊登的《斯大林的生与
死》一文,阐述了在“世界革命”和建立国家形式问题上斯大林对马列主义的发展。文章写道,斯大林从1898年入党后,除到国外参加党代表会议外,一直在国内工作。他在1912年即是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政治局成员。1917年2月领导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1917年夏天,列宁转入地下活动后斯大林成为党的实际上的领导者,十月革命前夕领导党的武装起义中心———彼得堡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他是十月革命具体操作的领导者。因此他对俄罗斯人民十分了解,较之其他领导人,更能从俄国实际情况出发而不以教条式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⑥在斯大林与列宁的关系上,1998年1月,哲学博士理·科索拉波夫的评论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他说:“斯大林给后来的苏联领导人上了直观的道德教育课……他是‘第一把手’中唯一的一个没有贬低前任而抬高自己威信的人。也许有人反对这种看法,会说,那是因为列宁。可是像戈尔巴乔夫和亚·雅科夫列夫,沃尔科诺夫和拉特舍夫这样的‘民主派’,他们的言行却充分地证明,他们为了几个美圆,连基督也敢侮辱。斯大林一直缅怀列宁,尽管在列宁晚年他与列宁的关系很复杂,但他没有背叛自己在领袖墓前发出的誓言。”⑦

当然,斯大林在理论探讨和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失误。但是,一个共产党人能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这么多的贡献,已经足够伟大的了。一个取得了这样多的理论成果的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生和继承者了。

二、苏联3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

俄罗斯学者尤·伊久莫夫主编的《案卷:历史与现实》出
版了专刊《伟大而神秘的斯大林》,其中对斯大林做了这样的评价:斯大林已经成为20世纪象征性的人物之一,他无可争议地是苏联伟大的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在已逝去的100年中,还没有人曾经领导过像苏联这样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30多年,并使之经受了所有的考验,击败了它的一切敌人。由列宁创建的共产党,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巨大的活力和潜力,并为人类开创了通向未来的道路。共产党结束了资本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及与此相伴的贫困和失业。苏联在完成了文化革命后,其劳动人民在教育和知识水平方面被提升到了世界第一位。在战前用13年完成的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的工业从一个落后国家上升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农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联的各族人民友好和睦地生活。⑦这段文字,可以看作今日俄罗斯对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斯大林时代的经济发展方面,现在的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20世纪的祖国史》写道:“30年代末期,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年均工业增长速度为11%,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四个能制造当时所有工业品的国家。”该书还反驳了指责斯大林时代“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的论调。该书认为:“30年代国家面临新的战争威胁。这个威胁不但来自西方———德国法西斯,也来自东方———日本法西斯。未来战争的特点是机械化战争,是飞机、坦克、战车的较量。要取得战争胜利必须有强大的工业,这对国家是生与死的问题。”⑨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苏联为什么不能走传统的从轻工业缓慢自然地过渡到重工业的道路。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副院长阿列克谢耶夫院士总结说:“斯大林明白如何将俄罗斯推向现代化和完成现代化,他提出了这个任务,也找到了这条道路。”⑩

在斯大林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阿·涅克列萨于2003年评价说,斯大林在1946年2月提出了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任务,这是建立在原子——宇航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纲领,为此建立了强大的科学院和遍及各地的分院。这个计划取得了有效的结果:苏联造出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上天,成为宇航大国,使苏联跻身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后工业社会。俄罗斯今天由于拥有热核武器还是世界强国,其基础完全是在斯大林时期奠定的。事实证明这个纲领是非常适宜的。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虽然在集体农庄运动中有过急或违反自愿原则的现象,但说斯大林用暴力匆忙建立集体农庄是不符合事实的。斯大林领导的党中央在1930年1月就发表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的决议,指出在四种不同情况下速度不能一样,要把期限放宽到一至
四年。只有那些违反了中央决议的地方,才出现了集体化中的混乱现象。大部分地区集体农庄的效果是好的。由于反动势力的破坏,1933年出现饥荒。但是由于实现了集体农庄制,这个饥荒在第二年即1934年就解决了。1934年11月中央就取消了粮食的凭卡供应制。季诺维耶夫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鲜明。他认为,在历史已经铸就的情况下,要存活下来,除集体化外,别无选择。在当时的条件下,没农庄,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而没有工业化,苏联早在30年代就被击垮了。

集体农庄使人民的生活有了新变化,“青年人有了成为拖拉机手、机械师、统计员的机会。与集体农庄相伴随的新的生活方式,如会议、谈话、宣传报告等现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比以往更有趣味。”"#!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苏联的出现,无疑是苏联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被帝国主义掠夺一空的贫穷国家,严峻的国际形势要求建立强大的工业以保证国防生产能力。在当时的苏联,只能依靠农民建设工厂,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实行集体化。同时,大规模地开展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运动。所以,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达到了人人识字的状况,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的。国际金融资本看到由于斯大林的活动,苏联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榜样,他们正日益丧失对世界的支配,于是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斯大林依靠正确的民族政策,团结各族人民,战胜了法西斯。战后同样是在十分艰巨的条件下,在国际金融资本威胁、恐吓下,短期内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还是一个各民族团结的整体。这是与斯大林执行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分不开的。这个政策体系的要点是:其一,坚决与民族分裂主义做斗争。斯大林和那些打着“民族独立发展、保持民族传统”幌子的政治企图进行了无情的斗争。1926年4月,斯大林曾坚决反对“乌克兰化”的企图。他写信给乌克兰政治局,反对当地政府迫使居住在乌克兰区域的俄罗斯工人群众放弃俄语而被迫接受乌克兰语。这封信对抑制民族分裂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勒担等共和国的民族分裂主义者也遭到解职或镇压。其二,主张民族平等。在处理犹太人问题上,斯大林一方面反对歧视犹太人,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情绪。其三,以俄罗斯民族为支柱。斯大林坚决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同时他也有勇气公开反对“仇俄、憎俄”思想。斯大林一方面主张民族平等,另一方面认为俄罗斯民族是国家的基础和国家的领导力量。斯大林成功的民族政策使他获得“各民族父亲”的荣誉称号。在俄国历史上除斯大林外,只有1721年彼得大帝在北方战争胜利后获得过同样的称号。

著名的美国女记者斯特朗对斯大林时代的评价无疑是客观公正的。她从1921年起住在苏联,从事新闻工作。1949年,她遭遇冤案,被捕入狱,之后又被驱逐出境。斯大林时代在她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在她1956年写的《斯大林时代》一书序言中,她是这样评价的:“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生气勃勃的伟大时代,也许是最伟大的时代。它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斯大林时代不仅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足以制止希特勒的力量,它还建设了今天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基地;创造了富余的力量,让亚、非前殖民地人民能有自由在公开市场上选择发展道路。这一时代发生的一些坏事有许多原因———由于俄国过去的习惯,由于敌人包围的压力,由于希特勒的第五纵队,以及部分地由于那个领导人的性格。”斯大林领导了3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苏联开始迈入强国的行列。

三、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

斯大林是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领导者,这场胜利的反法西斯战争永远是伟大斯大林的见证。正当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以190个师团的兵力对苏联发动了闪电式的侵略战争,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并向苏联纵深快速推进。苏军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在德军突然袭击的第一天,苏军在西部部署的1540架飞机就损失了1200架;苏军在西部部署的170个师在三周内就被德军击溃28个师;当年11月德军深入苏联腹地850-1200公里,占领苏联战前人口的40%的地区;12月初,苏联损失士兵700万、飞机1.6万架、坦克24万辆。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统帅下,成立了最高统帅部,立即开始了卫国战争。在1941年9月开始的延续了7个月的莫斯科会战中,苏军以少胜多,击溃了希特勒的“闪电战”计划。在1942年7月开始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全歼德军主力,大获全胜,从根本上扭转了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在斯大林的统帅下,苏军发起总反攻,对德军进行了10次打击,收复了全部领土,转入敌方领土作战。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成为反击法西斯战争的强大力量。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生产飞机13.7万架,坦克10万余辆,大炮49万门,冲锋枪和步枪2000万支。在战争结束前,曾经在军事力量上显然是劣势的苏联,飞机和坦克均超过德国1倍,火炮超过3倍。苏联依仗自己发展的实力,迅速集中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力量。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努力,苏联与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
斯统一战线。在斯大林的外交工作下,号称一贯反共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表示:“我们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军事援助和开辟第二战场的声明上签字,汇成了反法西斯的强大的统一战线。丘吉尔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宴会上说:“我早晨起来就祷告,祝斯大林健在无恙。只有斯大林才能拯救世界!”1959年12月21日,丘吉尔在英国下院为斯大林80寿辰发表演说:“在最严酷的考验的年代,由天才和不屈不挠的统帅斯大林来领导俄国,这是俄国莫大的幸福。在他所生活的多变而严酷的年代里,他是一位受到敬仰的最杰出的人物。”"#!丘吉尔的言论证实了斯大林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世界英雄地位,同时也证明了斯大林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英明正确。在全世界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挡住法西斯军事力量的进攻时,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成为战胜法西斯的主力,并攻克柏林,把法西斯彻底消灭。斯大林的名字永远与人民战胜法西斯的胜利联在一起。

对于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作用,现今的俄罗斯人做出了最新的说明。2002年,两个亲身经历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出版了回忆录著作《斯大林统帅》。俄罗斯著名学者、科学院院士、原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主任库库什金为之作序说:“以往关于卫国战争的大量著作较少涉及苏联最高军事指挥部的活动,这样关于战争的总体情况就是不完整的。更为遗憾的是还出现大批歪曲历史真相、特别是歪曲最高统帅部活动的反科学的所谓学术著作,集中对苏联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斯大林进行残酷无情的攻击。如他们提出战争的胜利并不是遵循斯大林的领导,恰恰是违背他的领导取得的。这两个老战士写的书,以雄辩事实证明了斯大林作为统帅在俄罗斯特殊历史条件下带领苏联人民取得战争胜利的伟大功绩。”出版社在介绍这本书时写道:“该书以详尽的档案文件和史实描写斯大林作为战争统帅的活动,斯大林的活动与苏联人民和苏联军队是不可分割的。该书还尖锐批评了那些试图贬低苏军最高统帅部的作用和苏联军事艺术的作用的论调,这还是第一次出版这样的研究著作。”该书认为斯大林作为伟大统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战争的全部过程中善于选择主要打击方向;建立并善于利用战略预备队;发动战役的突然性、适宜性和坚定性;能巧妙地集中、调动部队。

否定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作用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代价论”,认为战争付出了“过大代价”,甚至有人断言苏军与德军死亡人数之比为10:1。该书引用大量文献加以驳斥。指出,第一,战争中斯大林曾多次发出命令要尽量减少牺牲;第二,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颁布了著名的227号文件,即“一步也不准后退”命令。由于文件规定对擅自撤退、擅离职守等临阵脱逃行为采取极其严厉的措施,对前线部队实行火力督战,被认为是过分残酷。该书指出,在当时德军已经深入苏联领土、苏军战斗处于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严厉的措施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在发布这个命令后,当年年底苏军就逐步扭转战场形势,德军疯狂进攻被遏制住了;第三,按照苏军总参谋部的统计,苏军与德军死亡之比是1.3比1。苏军比德军多损失些人是因为战争初期德军的突然袭击,以及战斗中苏军对德军的人道主义。

对于战胜法西斯恶魔的一场伟大的战争,任何进步人士都不会有指责之辞。对于领导这场伟大的战争得胜的主要统帅人物,任何有大众良心的人也不应该不感激。斯大林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统帅,将永远作为胜利的统帅载入史
册。
(2010-06-01 15:47:00 点击222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