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从中国政党制度特点看增强党的基层执政能力
作者:齐卫平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2010年06月19日
  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这个论断点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长期执政的制度预设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搞好自身建设,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幻莫测警示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建构社会的政党权威为己任。党的基层组织担当着执政使命的具体任务,增强基层执政能力不可一日懈怠。

  基层执政能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有着特殊的意义。从世界范围看,独特的政党制度突出了中国共产党角色的双重性,即它不仅是执政党,而且是领导党。政治学视阈里,“执政党”是与不掌握权力的政党相对应的概念,反映政党与政党关系,并不涉及政党与社会的关系。西方国家有执政党但没有领导党的概念。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过程中,领导党的概念使用在执政党的概念之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文献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首先是从领导核心地位进行角色定位的,明确提出执政党的概念是在1956年中共八大。认识这个事实很重要,它表明,在领导角色基础上确立执政角色,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形成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不仅相对其他政党而言居于执政的地位,而且相对社会而言居于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角色的双重性决定其政党运作方式。从政党、国家、社会三个维度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呈利益高度吻合的同构性构造。在这样一种构造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意义不仅表现为执掌政权,而且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这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下的政党执政有很大不同。在西方一些国家,执掌政权的执政党并非在基层社会占据执政地位,竞选制度下的地方权力有时为非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和地方政权中执政的政党不统一。有些国家在野党或者反对党在地方上掌握权力的比重甚至超过执政党。就这样的区别而论,执掌政权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所在,从整体上影响社会才是执政的意义所在,执政党的权威需要从上到下得到体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统一意味着执政能力的整体性,意味着执政党社会角色的完整性,基层执政能力的弱化必然影响执政党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由上可见,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决定的。基层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关系党双重角色的实现。

基层执政能力的构成和体现

  从执政能力的构成来看,以下三个方面是主要的。首先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政治领导的责任,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因此,保证路线方针政策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在党的执政能力构成中占有决定性地位。其次是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能力。中国是个特大型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地区发展和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如何加强国家管理难度很高。中国与世界融合日益紧密,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难以预防和不可预测的风险不断增加,如何保持社会稳定任务艰巨。因此,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成为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再者是管党治党的能力。党中央领导反复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作为拥有7500多万党员规模的大党,作为建党近90年、执政60余年的老党,政党治理困难很多,情况也十分复杂。社会多元发展的格局和各种利益诱惑又带来权力腐败现象滋长的危险。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样对党的执政能力形成严峻的挑战。

  执政能力在不同形势下具有不同的内容。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党的执政能力概括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具体地提出两方面的本领,即“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和做好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具体地提出增强两种能力,即“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可见,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是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不断丰富充实的。

  党的执政能力需要有效的载体来实现,基层党组织就是这样的载体,而且是很重要的载体。讲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讲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基层组织是党的细胞,胡锦涛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江泽民指出:办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不仅取决于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基层执政能力的高低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弱的显示。

基层执政能力显示党的战斗力

  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在改革开放整个实践过程中,这个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党中央从各个领域的实际出发,先后制定了关于国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农村、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条例,促进了党的建设健康发展。

  现实表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发展不平衡,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党中央认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作出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其中大多数问题与基层党组织建设软弱乏力有关。如有的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有的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增强基层执政能力,必须找到有效的路径。

  第一,按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使按照规律办事成为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准则,使科学的精神贯穿于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活动的始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基础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基层党组织处于党执政的第一线,社会的矛盾大多聚焦在基层,人民的诉求大量集中在基层,发展的问题主要暴露在基层。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增强基层执政能力的保障。

  第二,以加强制度执行力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突出制度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亮点。然而,在开展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制度执行力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制度的有效性是以执行力来体现的。实践中,“制度虚设”、“制度空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插边球”等等现象经常可见,制度成形式,刚性变软性,规定是一回事,运作是另一回事,这样的结果必然损害党的基层执政能力。

  第三,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另一个是学习型党组织,前者是从政党的组织整体而说的,后者是从单位的组织层级而说的。从组织层级说,学习型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基层党组织,重点是基层党组织。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在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形势下,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懈怠学习,满足于既有的经验,靠吃传统的老本,必然不能适应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助于克服“本领恐慌”和“知识饥荒”,保证党的基层执政能力提升。
(2010-06-19 00:00:00 点击126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