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
作者:王习明、张现洪、郭琼琼    文章来源:  
  中国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在成都召开。大会由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等单位协办。200多名与会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系统总结新中国60年来政治发展的经验,全面展望中国政治未来的走向,是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成就是巨大的,虽在探索中出现过重大挫折与失误,但适应中国国情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道路已经基本明确。有专家将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六个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坚持开拓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与政体的统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与政策的灵活性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坚持为了人民、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统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加强党的执政水平的统一。也有专家将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渐进发展道路,即在科学定位中国政治发展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既注重国体民主的体现,又重视政体民主的发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既保证质的同向,又注重量的适度;政治参与既关注公民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又注重参与技能的提升和制度化的渠道建设;政治文明发展既关注本国文明的传承,又注重整个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中国未来政治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次大会讨论的重要专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后进入稳步前进时期。有专家认为,新中国成立直到1989年,民主发展都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民主运动的持续,都是动员式民主,其目标是改变既有的政治秩序,其方式是群众运动,其手段是赋予群众以主人地位;1989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社会渐具雏形,中国政治生活才逐渐呈现“日常政治”及“民主行动”,即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逐步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有专家指出,运动民主与行动民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中国未来民主的发展,重在发展有序的参与型民主。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就此,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会代表认为,60年来新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政治上也取得了相对平稳的发展,其奥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这种非对称性的政党制度在维护执政党的稳定统治的同时也保证了其他政党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多党合作制度创造了政党活动的新型制度空间、创建了全新的政党间关系。可以借鉴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对该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有的专家认为,协商民主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民主对话的性质能使决策更具合法性、更值得信任。与会代表认为,协商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民主合法性和价值偏好的实现,有助于政治承认的获得和社会冲突的消弭,有助于厘清责任边界和约束行政权的膨胀。有专家提出,在界定协商民主的概念时,应分析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的政治协商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协商民主的程序性和有效性。

  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民主制度和形式。与会专家从社会动员、自主参与与政治整合的角度总结了新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1978年后,基层民主得到很大发展,制度化基础日益巩固,空间日益扩大。这种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参与式民主,促进了国家治理的转变,并达致有效的政治整合。有专家从公共政策、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三者的互动的角度分析了新中国农村基层民主60年演变的逻辑,认为前30年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后30年体现了以农民利益为本的原则。也有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实质上是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国家与农民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力量,难以成为博弈的双方。有专家以现代化与现代性为视野分析了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机制,认为农民现代性的高涨和农村落后的现代化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农村政治发展的动力。有专家运用统计数据对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与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近20年来,农村民主选举对村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村民在选举中的主动性仍然不够、对当选后的村干部评价不高、对村级民主决策和管理的参与及满意程度仍较低。因此,完善农村民主管理要重视制度建设,更要激发农民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方式,也是这次大会研讨的重要专题。与会专家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推进政治发展,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环节是统筹政治关系,形成政治发展的共识与合力。关于新中国政府发展的历程与走向,有专家提出,新中国60年经过了统治型、规制型、共治型三种政府形态,未来政府发展的走向是服务型政府形态。关于新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路径,有专家认为变革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的角色形态、基本功能、行为模式和价值导向等方面。这种改革容易导致改革的动力不足与地方政府的寻租。也有专家认为,政府的举动总是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不存在所谓的政府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关于县政改革,与会专家认为,省直管县、复合行政和县政自治,是当前有关县政改革的三种不同的方案,从治理理论的视角观察,三者之间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县域治理的制度要件。

  执政党建设研究也是本次大会的重要专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绝非偶然,它是中国近代以来政党发展的产物,是新中国60年来历史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只有加强自身建设,及时解决党权制约、防腐倡廉等问题,才能确保其执政地位不动摇。有专家指出,中国共产党要确保执政地位,还必须提高党内监督的成效,满足中等收入阶层的参政需求。就如何加强党内监督、如何消除腐败,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研讨。
(2009-11-11 00:00:00 点击94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