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制度模式
作者:程竹汝    文章来源:  
  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什么?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进步的历史来看,这个核心机制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特别是这一转换必然包含的执政党同现代民主法治的结合,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道路”是概括复杂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需要实践进一步回答的命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经验以及为未来中国政治所展现的前景,理论上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道路”既是从复杂历史中概括出来的经验总结,也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的命题。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和使用“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概念。他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003年2月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政治发展道路,也是一条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理论上,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际上是要揭示和描述一种在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上,通过一条完全不同的政治发展路径形成的政治文明模式。与西方政治模式(多党政治、选举民主、司法独立)所获得的理论与成例支持不同,中国特色政治模式(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正处于不断完善的实践进程之中,它既需要实践的不断证明,更需要理论的恰当说明。发展是结构变迁的辩证法,也就是说初步形成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模式是客观存在的。

  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核心机制

  任何政治发展都有其实现发展的核心机制,比如美国政治发展中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机制。那么,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机制是什么?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进步的历史来看:这个核心机制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特别是这一转换必然包含的执政党同现代民主法治的结合,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所取得的进步是以这一核心机制为基础的,而且未来政治发展也取决于这一机制的充分实现。就这一核心机制的内在逻辑而言,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决定着发展的性质;依法治国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略,决定着发展的形式;而党的领导则构成了政治发展的现实保障,是影响发展最为主动和有效的力量。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在现实性上就是党权、民权、政权、法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党的领导是这一核心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展现的关键因素:党权与民权的有机统一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其取决于执政党“民主政党”的建设;党权与法权的有机统一对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决定性影响,其取决于执政党“法治政党”的建设;党权与政权的有机统一对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影响,其取决于执政党“责任政党”的建设。

  三、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制度模式

  政治制度模式表现出的特点,是政治发展最具实质的方面。如果一国的政治发展不能塑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制度,它就很难走出政治发展的独特道路。在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自主性以及制度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社会已经型塑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已经不能靠传统的比较政治理论进行解释。这些制度包括:1、区域代议与精英代议相结合的代议制度。在现实政治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日益取向宪法的定位。虽然政治协商会议不具国家机构的性质,但从政治过程的理论看,它则发挥着相当强的“代议”作用:各界别精英组成的政治协商会议对国家和区域公共事务的讨论、提案影响着现实政治的实际状态。在形式上,各国的议会制度可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而中国既非一院制,也非两院制;而是宪法一院制和政治“两院”制。2、非竞争性的合作型的政党制度。在比较政治中,传统意义上的政党制度一般有两类:独占政权的一党制度和各政党法律地位平等的竞争性多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既非独占政权的一党制,也非竞争性的多党制,而是独成一个类别的非竞争性的合作型政党制度。3、多重性的地方制度。在比较政治中,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制度包括权力流向由上而下结合紧密的单一制和权力流向由下到上结合相对松散的联邦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地方制度:典型的单一制地方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多重性的地方制度。4、首长负责制与委员会制相结合的行政制度。传统意义上的行政责任制主要包括首长负责制和委员会制。为了保证行政效率和科学决策,中国正在形成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制度。5、有限监督的独立司法制度。司法独立是崇尚分权的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而分权不是中国政治体系的特征,所以中国不存在类似西方的司法独立制度。但为了保障司法公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独立司法制度,包括法官专业化、法官独立审判、人大的有限监督等制度。

  四、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那么,这个进步及发展态势是如何发生的?政治演进的现实基础、价值目标、动力来源、途径、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就此而言,中国政治发展在历史过程中所展现的逻辑包括:1、发展基础的历史独特性:任何形态的政治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国政治传统、超大社会现实和特有的现代化境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性。不同历史起点及社会条件,将极大地影响中国政治发展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和政治体制的具体形态。2、发展目标的有机复合性:民主、法治无疑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但民主、法治的实现过程必须与中国政治承担的现实任务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保持平衡。稳定、民主、法治、公正、和谐诸目标的复合构成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一大特点。3、中心增量、边缘突破、多元建构的发展路径:中心增量指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党内民主的深化、权力监督架构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确立等;边缘突破表现为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兴起以及基层政权一系列体制创新所形成的发展态势;而多元建构则是指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宪政民主、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多种政治形式的有序发展。4、由治理方式到政治结构的渐进性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理念及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非常明显,而理念与治理方式的进步必然对政治结构形成压力和影响。由治理方式的变革到政治结构的改革方式形成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又一特点。同时这一特点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有序性、渐进性和适应性的主要表现。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科社教研部教授)
(2010-05-24 00:00:00 点击1322)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