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从美国学者谈中国民主说起
作者:    文章来源:  
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关于中国民主,不时有来自西方的批评。有的表露了用其政治模式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普世价值和绝对标准,来对中国照搬照套、削足适履的政治天真;有的则包藏着企图将“颜色革命”从苏东推到中亚、从中亚席卷非洲,再从非洲蔓延到中国,搞乱中国、颠覆中国的政治祸心。

但也不乏有识之士的客观分析。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其《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提出,美国实行的西方式民主制度是一种“横向民主”。而中国则与其文化传统和国情相适应,实行一种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政治模式,与西方“横向民主”不同的“纵向民主”。西方人心目中的自由、民主社会,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人”“平等地”选举出自己的领导。而“纵向民主的主要优点在于,使政治家们从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奈斯比特认为,这一模式显然是中国30年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如果中国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之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容易导致混乱,是珍视和谐与秩序的中国人不愿看到的。因此,中国没有以民主改革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分裂局面,而是在一党执政体制内进行了调整,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领导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国家走出贫穷、实现现代化了。”

奈斯比特正确地看到了中国国情对于政治体制选择的基础性作用,看到了“纵向民主”的特点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与人民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但他未能进一步剖析,如何实现这种有效结合并确保其民主性质,如何做到不断地“通过倾听自下而上的声音并且保持高层的决策权”,使“纵向”也能“民主”,也是“民主”?


其奥秘,就在于中国大力推行的“协商民主”。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人民当家做主;它与选举民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双重民主架构;它在国家公共权力与公民社会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促进了平等、合作、和谐、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中国的民主建设,要问人何议,更在己何为。以“协商民主”论,实施的关键,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各级党委都要“增强开展政治协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施的前提,在于参与方平等相待,协商环境友好、氛围融洽,主持公正公道、善于整合,主导让人说话、导出真知;实施的保障,在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使协商制度科学化、公开化、具体化,使协商过程可规范、可操作、可监督。

当前,确保社会正常运转、应对社会矛盾凸显期挑战、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需要更加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能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并且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协商民主”大有可为。

(特约评论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 叶小文)

(2011-03-04 00:00:00 点击1409)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