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历史创举 光辉实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工作60年巡礼
作者:魏武    文章来源:  
历史创举 光辉实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工作60年巡礼

□ 魏 武

2009年09月29日15:29 来源:《党建》


  62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占中国面积过半的广袤土地上,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实践和不懈的探索。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发展给予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60年历程深刻提示,没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创举,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团结与进步、繁荣与发展;没有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多彩,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历史和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民族解决人类民族问题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贡献

  1947年5月1日,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祖国北疆宣告诞生,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到世界和平和国家稳定的世界性问题。这是中央四代领导人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希望与重托:

  毛泽东:“蒙汉各民族要亲密团结,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

  邓小平:“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

  江泽民:“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胡锦涛:“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二千三百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他要求内蒙古“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切与期望,雨露般洒向广西、西藏、新疆、宁夏,洒向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173个民族乡,洒遍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辽阔国土。

  能否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在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事关国家和社会稳定,事关执政党执政效果。在世界各国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模式”的优势引人注目。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证民族自治地区人民当家做主、依法行使自治权。

  ——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56个民族互相尊重学习,互相合作帮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行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是中国实现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认定“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实现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民族问题专家毛公宁指出,作为保证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

  实践证明,“中国模式”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符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获得空前动力

  在苍莽的大兴安岭中段、广袤的科尔沁草原腹地,有一座雄奇的“红色的城市”,这就是乌兰浩特。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成立,开辟了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道路。

  这是60年“中国模式”实践的伟大结晶和集中体现——

  内蒙古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47年成立时的5.3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761.8亿元,经济发展增速7年位居全国第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由1958年成立时的3.29亿元增至2008年的1070亿元;

  西藏自治区由1965年成立时的3.27亿元增至2008年的395.91亿元,连续8年保持12%以上的速度增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1955年成立时的12亿元增至2008年的4203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则由1958年成立时的146亿元增至2008年的7171.58亿元。

  其他民族自治地方也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央对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给西藏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西藏人民从此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受到了平等的权利。”回首雪域高原近一个世纪的沧桑,经历过旧西藏上层社会政治倾轧、曾任1959年武装叛乱叛军总司令,后来当选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的拉鲁·次旺多吉感触颇深。

  “有一次我的妻子在服侍主人时不慎摔坏了一个杯子,被管家用皮鞭狠狠抽脸,十几天后才消肿。”今年75岁的米玛顿珠50年前是西藏帕拉庄园里一无所有的“朗生”。如今,米玛顿珠家是当地有名的养牛专业户,一家7口住着二层小楼,年收入近10万元。

  “我爸爸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我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本科生。”新疆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艾热提·夏吾冬说,没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己绝对不会有学习和工作的机会。

  据统计,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人数由1950年的3000人增长到目前的近36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6%,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62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

  在当地人心目中,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是一个承载着光荣历史的地方。193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建立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1999年,国家专门拨款150万元对它进行了修缮改造,现在,到了节日,同心寺里和外面的广场上参加礼拜的达6万多人。目前,宁夏全区218万多回族人口中,平均每500多人就拥有一座清真寺。

  我国在少数民族和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特殊“优生优育”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素质的增长与提高。在占全区总人口88%的藏族农牧民中,西藏自治区政府进行广泛深入的优生优育宣传。据统计,从西藏和平解放到2008年,不到60年的时间里,当地的藏族人口从100万左右增长到270万人。有关统计机构对西藏1%常住人口的抽查结果显示,近10年西藏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权得到了发展和保障。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回族女童入学率仅为20%,1991年这一数字为63%,目前,回族女童入学率已达98.8%。

  在西藏,“三包”政策(包学费、伙食费和住宿费)极大地推动了农牧区义务教育。2008年,西藏73个县(市、区)已全部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其中70个县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文盲率下降到2.4%。其中,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初中入学率达到92.2%,高中入学率达到51.2%。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让少数民族群众‘吃饱穿暖’,如今则更加关注医疗健康的改善。”西藏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祁维国说,目前,西藏人均预期寿命达到67岁,比和平解放前提高了31.5岁。

  多管齐下,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我国的民族问题从根本上讲仍然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依靠发展。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财政投入到金融支持,从生态建设到资源开发补偿……回首6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下,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绘就出一组壮美画卷——

  1999年,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2000年开始,中央财政投入巨额补助资金,在107个边境民族自治县(旗)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全面提速。

  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定,在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领域实施11项重点工程,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993.09亿元,为长期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76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亿多元。数字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首次实现GDP年增量突破1000亿元用了45年,突破2000亿元用了10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两年,突破4000亿元只用了一年。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少地方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是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索吉亥村藏族牧民索南家的宅院——一辆自买的面包车,一栋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的二层藏式小楼。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曾以放牧为生、如今则在青海湖从事旅游服务的索南如数家珍:“去年通了沼气,既干净卫生,又不费钱。水泥路、自来水、电、电话、电视通到了家。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少则一辆、多则两三辆,有的家庭甚至有了小轿车和大货车。”

  西藏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西藏农牧民中98.7%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户均住宅面积172.6平方米,平均每人拥有住宅面积30.7平方米。西藏自治区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分别是1984年和1978年的7.1倍和18.1倍。

  中央财政安排的转移支付,为长期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财政部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民族地区转移支付993.09亿元。其中,西藏财政支出的94%来自中央转移支付,这意味着西藏每花10元钱,9元多来自转移支付。

  多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草原边疆到壮乡瑶寨,一个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勾勒出恢弘的发展图景,使整个民族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1990年开工、1997年开通运营的南昆铁路沿线多是贫困的民族地区,是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被誉为“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

  1996年启动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扶贫项目和国内最大的以扶贫为宗旨的移民项目,安置移民40万人,使当地贫困人口20万人脱贫。

  2005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建设在新疆实施,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项目随后启动,这座总投资达272亿元的“巨型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2006年,绵延1956公里的“天路”青藏铁路通车。据统计,青藏铁路运营3年来,共运送旅客830多万人、货物6221万吨。西藏的矿泉水、青稞啤酒、牦牛奶等特色优势产品通过铁路源源不断进入内地市场。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为西部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推动和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数字显示,近10年来,国家仅对新疆的公路投资就达700亿元。目前,新疆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万公里。2000年到2002年,广西集中力量开展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实施了包括卫生院、文化站、中小学在内的17900多个项目,其中重点修建的725公里沿边三级公路,将边境村村寨寨联成一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朵朵民族文化艺术之花在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在神州大地上编织出百花齐放的春天。

  叮咚的节拍、翻飞的手鼓、悦耳的都塔尔……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故乡新疆莎车县,维吾尔族群众在文化公园里载歌载舞。这一新中国成立前濒于灭绝的维吾尔族“音乐之母”,如今已在新疆全区民间广泛传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擅长演奏“十二木卡姆”的民间艺人若扎姆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国家拿出专门经费对民间艺人进行补贴,这样的荣誉和幸福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民间建筑雕刻艺术大师、73岁的阿布力孜,15年前把漂亮的装饰图案刻在了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如今,验收徒弟们装修的维吾尔族传统民居是这位雕花手艺第四代传人工作的主要内容。“现在有市场、有需求,人们有能力把自己的房子装扮得更漂亮。”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被称为“藏族画家之乡”,这里几乎人人会作画,家家有画室。吾屯上寺僧人更登达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代表传承人,他的父亲夏吾才郎是第一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藏族艺人。

  与父辈仅为寺院服务、收入仅能维持生计不同,这位当年跟随著名画家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画师亲睹了热贡艺术发展的历程:“我从艺40年,现在真是好时候。我有20多个徒弟,每天不停地画,很多订单还是无法完成。”

  ……

  抚今追昔,我们意气风发。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华大地上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世界民族史上留下了闪亮的足迹。

  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与共和国一起,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迈进。
(2009-09-29 00:00:00 点击137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