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新政治文化与治理变迁
作者:舒绍福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2009年07月20日16:10
新政治文化与治理变迁

舒绍福
2009年07月20日16:10 来源:《学习时报》


  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是“新政治文化”理论的鼻祖,他在1983年率先提出了“新政治文化”一词,并于1998年与马丁诺一起编写出版了《新政治文化》一书,由此标志着新政治文化学派的兴起。克拉克等人认为, 新政治文化之“新”,体现在为基本政治提供了新的游戏规则,是一种问题导向的政治,是传统的阶级政治和附庸主义的对立面。尤为重要的是,新政治文化强化市民地位,提升媒体力量,拷问福利国家,由此导致在政策选择上,中央政府更加关注公民、非政府组织和地方政府的权利,促使了政府管理理念的变革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在《新政治文化》一书中,克拉克指出,新政治文化主要反映的是工业化世界的偏好,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乃至现在的奥巴马等国际政治中的风云人物都是新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

  新政治文化的主要特色。

  1.弱化派别界限。在阶级政治中,政党、候选人和选举人都有明确的阶级归属,他们通常围绕着左右翼的政治维度进行派别画线,而新政治文化反对任何的等级架构和阶级政治。在新政治文化的语境下,人们虽然继续使用左翼右翼等字眼,但其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传统的左翼通常关注阶级政治,主张工业国有化和福利国家,但现在“左”越来越明确地指社会问题,政治左派同样支持减少国家干预和实行私有化。换言之,左翼和右翼有时有着同样的政策选择和意识形态偏好。

  2.突显社会问题。新政治文化有着浓厚的问题意识,而其所指的问题显然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财经问题。如果说以前财经问题具有压倒性的优先性,那么现在新政治文化则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即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公民权利、少数民族权利、妇女权利,以及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生活舒适问题。

  3.强调个人主义。新政治文化所强调的个人主义并不是传统个人主义的回归,而是倡导市场个人主义和社会个人主义。这两种主义既反对秉持国家主义的欧洲右翼,也质疑主张工业国有化和福利国家的传统左翼。它们将市场自由主义、社会进步、财政平民主义等政策偏好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个人主义。

  4.拷问福利国家。新政治文化的支持者认为,没有理由相信中央政府就是最好、最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相反,他们怀疑庞大的中央官僚体制,宣称“小的就是好的”,倡导缩小政府的规模,以便政府能够更有效、更快捷地回应公民的需求;他们愿意实施非集权化管理,只要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能够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政府都可以与其签订合约,实行服务外包。

  5.变革价值排序。新政治文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排序从优先考虑物质主义转向了优先选择后物质主义,即从优先选择物质需求和基本安全转向了选择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

  6.鼓励公民参与。新政治文化与参与性民主运动直接结合起来,它积极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公共决策。年轻、高学历和富裕的个人和社会阶层更容易支持新政治文化,他们也更有能力和兴趣参与政治事务。新政治文化使得政党和政治人的力量不断式微,而公民的合法权力则不断增强。

  新政治文化向传统的阶级政治发起了有力的挑战,直接带来了一系列的治理变革。

  1.从一元趋向多元。新政治文化主张公共服务提供的多元化,治理主体也由此趋向多元化。除了中央政府之外,地方政府、私营公司、非政府组织等都可以成为治理主体,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形成了竞争合作的关系。

  2.从集权到分权。新政治文化拷问福利国家,质疑庞大的中央政府,更求实现行政管理的非集中化,治理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更多的服务和权力已经交由下级政府或私营公司来完成。新政治文化所倡导的治理是合同式的管理,也是市场式的管理。这就意味着中央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部门。

  3.从关注黄油、面包问题转向关注生态文明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政治文化实现了治理内容的重大改革,从以往优先考虑财经问题转向优先考虑社会问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公正、妇女地位、少数族群的权益等社会问题成为治理的首要内容。

  4.建构了公民社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治理必须基于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新政治文化反对等级政治,其最明显的趋势是实现了治理重心的下移,从精英政治走向了平民政治,以争取大多数人的认同。新政治文化按照新的游戏规则办事,领导层的构成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在具体问题中,市民和媒体的权力和权利都在迅猛上升,他们在具体事务上更有话语权。领导者为了积累社会资本,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公民团体,积极鼓励公民参与决策。
(2009-07-20 00:00:00 点击155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