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读文章
统一战线与多样化的社会整合和协调
作者:沈关宝、王慧博    文章来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关系开始发生重大的调整,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在不断分化和重组。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复杂化和经济利益矛盾显性化的发展态势,社会逐渐进入到复杂艰巨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根本特征就是由同质型社会向分化型社会的快速转变。

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对统一战线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既改变了原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刚性工作模式,也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随之而来的社会整合的需要又为统一战线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促使统一战线肩负起多样化社会整合与协调的重要功能[1]。如何做好转型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构筑和谐社会之基,正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统一战线的范围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和社会领域。我国原有的社会体系是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社会的各个领域均以政治领域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社会问题也都成了政治问题。统一战线工作当然也局限于政治领域,而且通过政治方式解决的不仅仅是政治领域的矛盾,也解决了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矛盾,可以说是一抓就灵。进入转型期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分离,统一战线开始了一个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过程,经济特别是文化领域也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舞台,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特点;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文化领域从政治领域的分离,政治领域所控制和拥有的社会资源急剧地减少,不仅原有政治领域的统一战线无法解决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矛盾,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政治领域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力。所以,伴随着统一战线领域的扩大,加强对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统一战线工作的整合和贯通,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转型期作用的重要条件[2]。

2.统一战线工作的组织基础逐步削弱。社会转型前,社会组织高度单位化、一元化是我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单位不仅是生产组织,而且是政治、生活、福利机构,具有严密的控制性,单位体系成为执政党和国家控制社会成员的间接工具,也是统战部门开展统战工作的组织基础。改革开放后,大量社会成员摆脱了对单位和其他劳动组织的人身依附关系,国家通过组织结构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力度大大降低,组织的社会动员力量明显下降。这就极大地削弱了统一战线工作原来赖以开展的组织基础,尤以基层统战工作为甚,从而使转型期统一战线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3.统一战线的社会功能从控制为主向整合为主转变。社会转型前以政治领域为基础的社会整合是一种基于纵向权力关系的等级控制。这种社会整合,把社会经济关系转化为行政关系,以维持上层对下层、中心对边缘的有效控制来保证社会行动的统一和有序。统一战线也承担着社会控制的职能,把各种可能的异质性因素强制纳入既定制度的框架内,以达到社会的一元化状态。在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成为社会整合的基础,社会整合转而依靠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各个社会领域的功能互补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统一战线的社会职能,就是通过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群体之间、社会领域之间以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增进多元社会主体和各种异质性因素之间的联系,克服中国社会原有的离散性,增加社会整合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现代社会的有机整合。由控制为主向整合为主的转变,是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功能的新要求。当前统一战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延续着控制这一习惯性思维,难以适应转型期社会整合的需要。社会转型期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分化引起的。而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又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随之而来的社会整合的需要也为统一战线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促使统一战线肩负起对多样化社会整合与协调的重要功能。

二、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为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1.领域、组织、观念分化。在加速转型期,经济和文化领域逐步从政治领域中分化出来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此同时,政治领域本身也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职责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这样,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由“大一统”向各自独立承担的功能分化,并为整个社会的分化打下了基础。同时,社会组织结构也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并出现了大量新型的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其结构模式多样化、异质性特征十分明显,尤其是原来由中央控制社会的权力逐步向地方和部门组织转移后,新的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社会分化必然会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上反映出来,加上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人们的价值观念将会不断趋于多样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悖的价值观念会日益涌现出来,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与冲突将不可避免。

2.阶层分化。阶层分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原有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了新的分化和重组。农业劳动者不断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步缩小;商业服务业员工的数量则有所上升;产业工人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也有明显上升,同时亦有部分工人进入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逐渐浮出水面;社会中间阶层扩张迅速;掌握和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也正在兴起和壮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中间阶层是分化速度最快,也是最活跃的阶层。其中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等都是新兴的、而且发展势头良好的阶层[3]。我国正处于一个阶层不断分化、新阶层大量涌现时期,而分化最快的阶层也是整合最快的阶层,阶层分化最快的时期也是阶层整合最快的时期,新阶层在不断分化的同时不断整合,形成利益集团,在经济和政治上谋求共同利益。做好他们的团结、凝聚工作不仅仅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要求。

3.利益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触动并改变了原有的利益系统,社会不同的利益主体随之出现,多元利益格局逐步形成。在此过程中,利益的分化必然带来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的树立最终必然导致相应的法理和政治诉求,对利益的追求已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强大动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利益分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反映出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一定程度存在着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贫富差距过大背后显示出的是社会公正受损。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开始凸显,农村贫困人口的一度反弹伴随着城镇下岗、失业人口的递增,构成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直接威胁。

4.矛盾分化。首先,党内矛盾分化。现在,我们党已经发展成为执政50多年、拥有6800多万党员的大党;从党员队伍构成上看,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的人士包括一些以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人士也开始加入党组织。党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党员之间在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重大利益调整必然涉及到众多的党员。社会矛盾必然反映到党内。其次,党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分化。一方面,利益多元化的趋势渐渐形成;另一方面,在人民群众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加大,利益冲突加剧。共产党既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协调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是一次新的考验。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的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方面源之于民,另一方面,它的行使又会导致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行使公共权力就成为协调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共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4]。当前,由于缺乏整体的制度性的监督和约束,使公共权力的滥用成为可能,腐败现象因而大量滋生。这无疑加剧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总之,社会转型期以领域、组织、观念、阶层、利益和矛盾等分化为基础,社会结构中的异质性因素迅速增加,呈现出多层次的多元社会结构。这种状况的出现对统一战线有深刻的影响。毋庸置疑,统一战线是以异质性因素的存在为前提的,其在本质上就是求同存异的矛盾统一体,具有追求社会和谐的品质。所以,转型期社会异质性因素的增加、多样性的发展为统一战线奠定了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进入转型期后,随着分化型社会的出现,统一战线将在新的基础上获得重大发展。

三、统一战线在新形势下肩负起了对多元社会整合和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

1.转型期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和分化的趋势对社会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社会整合,从理论上讲,是针对社会分化产生的异质性超越原有的规范而提出来的,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整个社会一体化程度的过程[2]。转型期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推进,瓦解了原有一元的、刚性的社会的整合基础,引起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使不同社会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整合的难度,另一方面使原有社会整合体系的功能迅速弱化,社会的整合度急剧地降低,社会的离散化趋势增强,在很多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序现象。在社会结构分化背景下,建立新的社会整合形态是我国现阶段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新的社会整合形态与原有的社会整合形态有很大的不同,在整合方式上表现为从等级控制到相互依赖的转变。以相互依赖为特征的新的社会整合方式是以多元社会主体和异质性因素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整合并不抑制多元状态,而是增进多元主体和各种异质性因素的交往、联系。

2.统一战线创造新的社会整合形态,能够承担对多元化社会的整合和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能。求同存异是统一战线的工作原则。因为这种原则与相互依赖的整合方式内在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转型期的统一战线在社会整合过程中具有化解矛盾,协调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独特优势[5](P329)。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统一战线包容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是不同阶层、政党、群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政治联盟。因而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社会功能,它能够广开言路,广结民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其次,统一战线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它使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够积极参与,都能够有自己的代表者,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能够为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以及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广泛共识创造条件,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广泛而坚实的政治基础。再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政党制度基础。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深刻变化的国内环境下,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使统一战线的发展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四、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有效实践形式——社区统战工作

和谐的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统战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区建设和管理、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2002年8月,中央统战部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统一战线工作研讨会”,要求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统一战线工作,并于2003年10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意见(试行)》。这些举措大大推动了社区统战工作的进展[6]。

1.转变理念,提高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认识。一是工作理念的转变。要增强社区统战工作的渗透性和融入性,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社区统战工作融入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要进一步扩大社区统战工作的社会性和群众性,整合统战资源与社区其他资源,形成合力。二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一方面要针对统战成员的特殊性,设计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形式和载体,引导统战团体和统战成员为社区服务[6]。三是管理理念的转变。要改变对社区统战团体的管理方式,重点是配备好各类统战团体的领导班子,具体事务和活动应由统战团体自己组织开展,使社区统战团体逐步成为“四自”组织,成为党联系统战成员的纽带和桥梁。

2.完善机制,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统战代表人士具有知识层次高、社会联系广、参政议政意识强等特点,可以而且应该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社区应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的独特资源,使统战成员成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社区各级民主议事机构应吸收统战成员参加;可参照人大在社区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的模式,在社区建立政协委员定期联系制度,倾听和反映社情民意;组织统战成员对本地区情况进行调研,建言献策。

3.搭建平台,使社区成为发现培养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渠道。选拔和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是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让大量游离在现有工作机制外的统战成员,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入我们的视野。要注意选择吸收一些生活或工作在社区、政治素质较高、关心社区建设、热心公益事业、在社区有一定影响、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体制外的党外人士进入社区各级民主议事机构,使社区各级民主议事机构成为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我们发现、选拔、培养、考察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渠道。

4.加强联手,积极探索做好离退休民主党派成员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社区要加强与民主党派市委、区(县)委联系,组织好离退休民主党派成员的学习,邀请他们参加社区活动,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本党派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离退休的民主党派成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对外来人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应邀请他们参加社区民主党派的活动。逐步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加工、青、妇、行业协会等群众团体和各类统战团体,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由“体制外”转入“体制内”。社区统战部门应加强与这些团
体的联系[6]。

5.增强服务,突出社区统战工作的特色。应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统战工作。例如,根据驻社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统战工作资源丰富、企业统战成员集中的特点,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开展结合企业中心工作的社区统战工作;依据社区处于商业中心,商贸活动频繁的优势,发挥经济领域统战成员的作用;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和统战成员知识层次高的优势,抓好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的活动结合点;在民族宗教群众聚集型的社区主要抓住民族和睦、社会稳定的工作,开展民族团结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利用社区中“三胞”眷属在港澳台和海外的关系,积极开展牵线搭桥,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对社区中没有经济来源、低收入、外来流动人员中生活困难的居民,要做好生活保障服务,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7]。总之,要通过我们的统战工作,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并不断为社区统战工作增添新力量。

6.建立和完善社区统战工作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网络。市、区两级统战部门应加强对社区统战工作的指导,尤其要加强分类指导。建立市“社区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分析情况、研究对策,形成合力。区、县统战部应明确职能科室和分管领导,邀请社区党工委分管领导参加联席会议。各街道乡镇,特别是中心城区的街道应设立专门的统战机构,配备专职统战干部。要根据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街(镇)、居(村)委会、住宅小区(楼组)的工作网络;与社区所在单位党组织建立联系,整合和完善社区统战成员的组织网络。

7.加强对统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利用社会主义学院的资源,加强对基层社区统战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统战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市、区两级社会主义学院应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三支队伍进行教育培训。社区统战干部的培训内容除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还应包括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方法。社区还应充分利用社区市民学校的资源,加强对社区统战成员的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陈喜庆.关于加强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思考[J].中国统一战线, 2003, (10).
[2]童启富.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 (12).
[3]张宏莲,肖存良.浅论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与统一战线性质的表述[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 (1).
[4]胡帆.发展统一战线构筑和谐社会之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6).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联合课题组.当前上海社区统战工作的现状和工作建议[ 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3).
[7]徐小明.试论社团发展与统一战线工作[J].社会主义研究, 2005, (2).
(2006-02-11 00:00:00 点击1108)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