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高翔: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作者:高翔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1日 第 06 版) 时间:2024-06-0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第二个结合”的伟大意义,为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打开创新空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第二个结合”标志着全党全社会新的文化觉醒 

“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标志性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关系,把我们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以思想文化上新的觉醒来看待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创造的文明,实现了文化上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信自强的转变。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打破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西方中心主义的盲目迷信,着力筑牢“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第二个结合”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深刻阐释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坚持“第二个结合”,我们就有了传承文化的信心,就既不会盲从各种教条,也不会照搬外国理论,而是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由此,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体现在打破对传统文化不加鉴别全盘继承的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带来的严重束缚,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就必须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此,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二、“第二个结合”厚植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文化基础 

我们党的理论要有生命力、感召力,就必须既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有机贯通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增进了全党全社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文化认同。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是“第二个结合”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和又一次思想统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从“第二个结合”出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以强大的理论勇气和文化自信不断开辟新的道路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决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作斗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通过改革开放“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大法宝。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只有坚持“第二个结合”,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要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党的文化领导权,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发展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真正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05月31日第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