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2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论坛”综述

作者:孔庚 时间:2022-12-0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研究中心于20221126日上午举办了“2022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论坛”,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党委书记樊建新致开幕辞,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田改伟主持会议。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社科联等单位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就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者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显著优势,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之间的本质区别,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与会专家讨论了以下问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良栋教授作了题目为“发展中国政治学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的发言。他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自身特征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特征包括: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政治学说,具有强烈的斗争性;二是始终坚持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三是始终坚持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发展完善,具有明确的创新性。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也需要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提供保证。第四,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非排斥人类文明共同成果,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辩证地汲取西方政治学的合理之处,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本土化提供养料。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鄢一龙副教授发言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来的一条现代化新路。从政治上讲这条新路具备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大一统”国家现代化的重建,中国强大的国家能力是推进现代化的基础;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政治;三是从政体上看,执政党内在于国家权力;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而不仅是选举式民主;五是目标治理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法治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部张源副教授作了题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础”的发言。她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础。这需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必须要从政治上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第二,要判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的政治形势,认清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第三,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教授作了题目为“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生逻辑看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枢纽地位”的发言。他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理解:一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军事官僚贵族的民主革命中发生的;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金融资本帝国时代的落后国家发生的;三是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金融资本帝国保持继续发展势头的世界历史时代发生的;四是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方面、诸多阶段的系统性挑战;五是党的自我革命和人民民主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相互成就,是党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基础;六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对党的领导的消磨、腐蚀、瓦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始终提防的陷阱。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作了题目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复兴”的发言。他认为,文化复兴是推进现代化的一个伴生现象,实现现代化必然会掀起文化复兴热潮。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复兴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要厘清马克思主义之“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必须在唯物史观视域中科学辨析文化复兴的基本内涵;三是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价值,必须坚持“双创”的原则,既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防范封建遗毒对马克思主义造成侵蚀。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建刚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发展目标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三是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四是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五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斌教授作了题目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发言。他指出,一方面,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评判、检验、校正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另一方面,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所根本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看到区别的同时还要探索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善于借鉴西方现代化的有益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彭才栋助理研究员作了题目为“阶级阶层变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言。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阶级阶层变化,这种变化给党的自我革命带来新的挑战。同时,新征程上随时可能发生的来自外部的打压和遏制,也使党的自我革命更具紧迫性。因此,必须正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深刻变化,用高质量的自我革命把党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主任赵英臣作了题目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和实践逻辑,也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是中国形成了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为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的良性循环。二是既要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理解中国人民对政党制度的选择,也要从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框架解读中国的政党政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个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政治架构发挥了有效的社会整合作用。三是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是要在根本上塑造执政党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性良性关系和有序格局的建构。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亭友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的发言。他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根本制度,比如将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把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上升为国家根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他在发言中还深入阐释了人民性与阶级性的辩证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室主任田改伟作会议总结。他认为,这次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的研讨有四大特征:一是大家都认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二是都主张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避免堕入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陷阱;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参照系是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要善于学习并全面超越;四是中国共产党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力量。与会学者从宏大的学术视野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怀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充分探讨,分享了最新研究动态,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本次论坛达成的思想共识、理论共识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凝聚着与会专家多年的学术积累,将为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走深走实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孔庚,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