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通过纪念活动遏制历史虚无主义

作者:陈金龙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0日 时间:2018-07-26

  纪念活动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象征,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传播的新特点,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来强化集体记忆、养成敬畏历史的态度、确立科学的历史观、彰显历史的当代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首先,强化集体记忆以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歪曲历史事实、背离历史真相为表征,甚至伪造历史、制造历史假象,以颠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形象。我们通过纪念活动来强化集体记忆、铭记历史事实,将会促使历史虚无主义失去传播空间。比如,近期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出版的书籍、发表的文章、制作的电视节目和新媒体作品,呈现了马克思的生平事业,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马克思。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三个方面,浓缩了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展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强化了对马克思生平事业的集体记忆。理论的生命力、影响力与理论创立者的人格魅力密切相关,强化对马克思生平事业的集体记忆,有利于生成对马克思的敬仰,消解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次,养成敬畏历史的态度以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为赢得掌声与笑声,往往采取调侃历史、戏说历史、娱乐历史的方式,视历史为玩物,随心所欲解读历史、针砭历史。我们周期性地举行纪念活动,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表明我们没有忘却历史。同时,置身纪念活动的现场,或观看纪念活动的场景,类似这些仪式的庄重性能使民众深受感染和熏陶,自然生发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比如,通过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抗日战争胜利逢十周年纪念大会,特别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震撼力。另外,在举行纪念活动时,我们能直接表达尊重和敬畏历史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尊重和敬畏历史的态度,能够提升民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自觉远离历史虚无主义,并使历史虚无主义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 

  再次,确立科学的历史观以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首先是由于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出现偏差,但与错误的历史观密切相关。例如,选择历史的细节大肆渲染,以点带面,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抓住历史的现象大做文章,未能深入透视历史的本质;对历史的分析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缺乏辩证精神。我们借助纪念活动,对历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又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他说,“不能否认,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他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这种冷静客观的分析,不为尊者讳,有利于科学历史观的养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该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指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他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就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方法指引,对于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彰显当代价值以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的目的在于否定现实,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虚无,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纪念活动对历史的纪念旨在服务现实,以史鉴今。一般来说,对历史人物的纪念,要揭示历史人物精神品格的当代价值;对历史事件的纪念,要挖掘历史事件的当代启迪。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热爱人民、勤政为民”“自我革命、永远奋斗”“勇于担当、鞠躬尽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精神品格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这些精神品格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四个方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并对学习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他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诠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对于针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无声的批判。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既要讲究策略,又要讲究战略。我们通过文本纪念、行为纪念、艺术纪念、符号纪念等方式,周期性地举行纪念活动,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战略之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中国重大社会思潮新态势研究”(2015MZD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