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四个维度

作者:程馨莹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0日 时间:2018-07-26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或直接或间接地怀疑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价值革命性和政治先进性,它所鼓吹的“历史知识”,它所拥护的价值取向,在本质上与历史事实、历史真理是不相符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相径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尤其值得我们警惕。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加强唯物史观教育,肃清历史虚无主义赖以存在的土壤。 

  增加高校历史观教育 

  战略的厚度 

  唯物史观教育是我国各类大学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应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历史观教育这项重要工作,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笃信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合理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将唯物史观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立教之本。为使唯物史观的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并给大学生提供鉴别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的思想武器,历史观的教育应当站在教育政策学的高度,积极引进和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和理念,制定国家中长期历史观教育规划,考虑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制定并实施历史观教育计划,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局面。 

  第二,不断深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历史观教育的新规律,不断创新改进历史观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形式。现代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在大学历史观教育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模式、途径和方法。 

  第三,培养、鼓励和扶植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的优秀学者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他们的主体性凝结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之中。 

  下大力气培养、鼓励和扶持具有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责任感的从事精神生产的劳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基本任务之一。 

  提升大学生历史唯物主义 

  思维的深度 

  客观正确的唯物史观的历史思维或历史辩证法,是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学理错误和消极影响的主体性前提和条件。因此,历史观教育应当把重心放在对学生的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教育上。 

  第一,用历史唯物论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本体论。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唯心主义历史本体论作为最基本的历史哲学前提的,在本质上,它与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根本对立的。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唯物史观的历史本体论教育,培养大学生辩证地思考和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素养,塑造大学生鉴别历史真理的科学标准,使他们树立坚决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意识,以彻底肃清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第二,用唯物辩证的历史主义拒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非历史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往往离开客观历史条件抽象地评价历史对象,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荒谬地评价历史人物,打着还原历史真相、追求历史真理的幌子,企图贬低甚至抹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我们应当从根本上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现实正义性,并用唯物辩证的历史主义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从客观依据上改写、瓦解或者摧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 

  第三,用历史辩证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历史虚无主义经常在历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沿着“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的形而上学路径前行,反对历史辩证法关于历史是一种客观发展过程的科学论断,彻底撇开客观的历史情境,异想天开地假设历史进程并蛊惑人们随意解释历史。因而,我们要用历史辩证法极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宣扬的历史阴谋论、历史不可知论等错误论调。 

  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 

  自觉性的强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主义,它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的精神源泉、思想动力和科学依据。 

  第一,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当以优秀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伟大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坚决反对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面向大学生开展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强化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可以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积极作用。 

  第二,强化大学生的大国历史责任意识。我们应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开展关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教育,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责任意识,并反对在中国历史客观性问题和中国革命史普遍意义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时,我们应注重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大国责任感,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价值,并使他们真正以一种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历史责任感面对世界和未来。 

  第三,开拓大学生文化国际视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具有科学的理性精神,它要求用辩证否定观评价不同的历史文化类型。因此,大学生既应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应大胆吸收包括其他优秀文化在内的所有文明成果。只有在文化的国际视野内,大学生的文化爱国主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升华。 

  加大“纲要课”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实效性的力度 

  历史观教育不仅需要注重形式,更需要重视效果。课程实效性的提高既要注重发挥教师、教法、教材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外在作用,也要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观性、积极性、能动性等因素的内在作用。当前,历史观的课堂教学,亟须进一步提高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的实效性。 

  第一,强化历史知识向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的内化环节。在现代教育心理学看来,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情感和意志,那么它也不会转化为行为,更不能实现知行合一,这也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育哲学的意义。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虽是教学要求之必然,但要使其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觉行为,则需要使他们加强对历史知识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增强他们的历史情感,并将其内化为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第二,坚持历史事实和历史价值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教师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认真把握课程兼具历史和逻辑的两种内涵,即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注重从理论层面探讨历史事实和规律,也需要从实践层面加深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以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第三,高度重视信息反馈和评价体系建设。正确的历史观念是在不断的评价和反馈过程中趋于完善的,为此,教师应当树立教学控制论的理念。专业课教师需要针对学生课上课下的疑问、讨论以及教学研究中的重点、难点作出及时适当的反馈和评价,以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作者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