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联系

作者:杨金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0日 时间:2018-07-26

  作为对现代性的反叛,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对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解构事物同一性,追求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波及历史研究领域,形成后现代主义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强调历史现象的多样性、零乱性和差异性,对抗和否认历史的确定性和客观性,主张“打破客观性”,推崇“主观史学”,提倡不稳定性和非连续性。这些特征对历史文化领域虚无主义思潮的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逻辑联系,梳理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史学观念,以便从学理上更好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追求不确定性: 

  历史客观性的迷失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历史已经是遥远的过去,人们无法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由于历史及其时间流动不居,一切联系和相似点都是暂时性和偶然性的。历史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运动中,一切均无终极意义,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也是相对的,因而历史学家也就没有必要寻找历史规律与历史的确定性。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是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从历史局部把握历史整体。但面对历史的不可逆性和历史意义的未来给定性,后现代主义从理论深处彻底否认历史的确定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摒弃历史分析的理性精神,打破历史连续性,强调历史进程的无序、断裂和突变。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追求历史客观性只不过是对恒定、单一、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和真理系统的偏好,实际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或说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应该予以废弃。 

  后现代主义认为,既然过去的事情难以考证,那么历史叙述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意识和虚构成分,因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不同选择和解释,会形成不一样的历史意义,产生相差甚远的历史效应。后现代主义片面强调历史认知和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要素,完全否定历史客观性,进而强调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依据零星琐碎的历史资料,通过想象和虚构,随意解释历史或者赋予历史新的意义。在这种强调主观性和多元性历史认知的观念下,历史的客观性遭到了彻底冲击,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借助于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观念,肆意歪曲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宣称自己是在以新的历史观丰富和拓展历史认知。而社会上哗众取宠、寻求刺激、追新逐异的文化心理和情绪氛围,对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扭曲历史的行为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人为了获得大众关注,一味推崇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多元化、主观性,不惜颠倒黑白、散布谣言、伪造历史。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人人皆为历史学家”的观念甚嚣尘上,这显然影响人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科学性、严谨性的尊重,也造成一些重新评价历史、追求历史新解释的现象不断涌现。 

  反中心主义立场: 

  历史整体的碎片化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中心”的存在就意味着有“非中心”,于是产生一系列二元对立问题,如本质决定现象、主要决定次要、中心决定非中心等,而所有对于历史整体的勾勒、历史秩序的把握和历史现象的概括无非是对“逻各斯”“终极性”和“本质主义”的迷思。他们推崇去中心化、消解权威、拆解深度,认为建立包罗万象的体系、追求事物本质、分析深层结构等做法,都是沉迷于“在场的形而上学”或宏大叙事的虚妄之举。后现代主义的策略是强调“非中心论”“非中心化”的重要性,拒斥人们寻求历史规律,反对本质主义的历史叙事,以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的做法,抛弃固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历史阐释的深度被抹平,历史不再被认为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些碎片的集合。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热衷于追求差异性、分离性、碎片化,反对绝对性、整体性、同一性。否定、拆解中心和权威,使人们对过去的历史评价标准和历史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和否定,历史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被肆意消解。正是由于秉持这种反中心、反本质的立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归宿必然是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的逻辑立场,精心挑选或“发现”一些碎片化的历史事实,通过取其一点、无中生有或对整体历史无限细分的做法,实现对民族史和世界史中宏大叙事的解构或重构,呈现出历史的非本质性和碎片化的现象。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者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事件断章取义,大肆宣扬有利于传播其错误观点的历史细节,或不讲前因后果任意剪裁历史,把完整的历史碎片化、简单化,混淆历史真相,干扰人们完整全面地了解历史进程,增强自身的迷惑性、渗透性。 

  消解精神价值:历史意义的颠覆 

  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过是历史研究者的主观构建和文本阐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蔓延使人们怀疑历史的意义,戏谑、嘲讽甚至亵渎崇高的精神价值。在后现代主义消解深度的“平面化”理论中,历史事实的深远意义和精神价值被削平。这实质上消除了历史文化的精神特性,掏空了人们对历史应有的敬畏之心。受这种观念影响,历史虚无主义追求吸引眼球、颠覆传统的历史认知,如为已有定论的历史反面人物进行翻案,虚构历史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奇闻轶事,以此制造耸人听闻的历史叙述效果,进而消解那些长期以来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包含的价值意义。 

  经过历史的沉淀,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已经成为彰显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典范,具有维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历史虚无主义致力于颠覆革命历史的意义,消解革命蕴含的崇高精神价值,以此达到否定国史党史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不顾及权威的史实史料史论等内容,单凭想象和好恶随心所欲地涂抹、剪裁和虚构历史情节,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进行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篡改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和历史结论。尤其在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正是以消解历史经典和历史意义的做法,企图达到在精神上瓦解民众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目的。 

  推崇解构主义: 

  历史叙事的游戏化 

  后现代主义推崇“意义深度的解构”,其最响亮的呼声就是多元视角、解构传统、打倒一切,呈现出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解构主义更加专注于动摇、瓦解和改变人们习惯已久的认识方式和价值系统。后现代主义推崇解构主义,使得学术研究中“不确定性”四处流行、“主体消失”甚嚣尘上、“价值崩溃”不绝于耳。 

  以反传统、反现代为旨趣的后现代主义特别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受此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恶搞历史事件、调侃历史人物,包括游戏性地进行历史叙事。如一些人通过各种方式戏说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恶意调侃、极力嘲笑和无情贬损历史上曾经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极力丑化英雄的光辉形象。一些人崇尚冷嘲热讽的解构姿态,极力将历史事实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甚至采用“无厘头”的表达形式,以颠覆性和反讽性的手法,肆意解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热衷于挖掘历史人物的“绯闻秘史”,完全颠覆其固有的历史形象。尤其在通俗史学界,各种“戏说”“水煮”“大话”历史图书频频出现,生编硬造、牵强附会地讲述历史故事的各种读物不断出现。这些历史读物用解构主义的叙事方式,对历史事实进行拆解改编,使历史经典沦为娱乐笑料。“气死历史学家”“看历史比听相声还好玩”成了这些通俗史学作品的价值标准。在“戏说历史”“恶搞历史”的氛围中,历史研究的庄严性被亵渎、神圣性逐渐消失,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人生观新变化新特点研究”(17JDSZK06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