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把脉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特点

作者:谢迪斌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0日 时间:2018-07-26

    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是通过虚无历史而否定现实。这一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一些特殊的逻辑操作与思维方法来完成的。这些方法如同魔术障眼法一样,都是为了遮盖、掩饰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具有迷惑性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操作,使自身披上了历史叙事和学术评价的外衣,不仅使一般民众难以识别其真实意图,而且使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和学术素养的人也掉进逻辑陷阱。当下历史虚无主义在展开历史叙事和评价时,往往会使用两种逻辑操作方式。 

  一是用主观替代客观。历史虚无主义在进行历史叙事的时候,总是从一般逻辑推论中的第二个环节开始,即直接以头脑中臆想出来的主观定论,来作为叙事的立场和原则,以此来替代客观历史事实。这种主观定论没有经过逻辑推演的第一个环节,即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抽象。任何历史的结论和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历史事实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这一步抽掉,直接从第二步开始,将他们预设的主观定论直接当成客观事实。这就混淆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而且没有科学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他们给社会大众造成的印象是,其主观预设就等于客观事实,因而是正确且无需质疑的。这种具有迷惑性的逻辑操作方式,加之人们对历史叙事缺乏细致的分析和审视,往往使一些人陷入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话语之中难以自拔,无形中接受了其主观预设的立场和价值。例如,在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叙事与评价中,历史虚无主义总是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来替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作用,其历史叙事给公众造成的总体印象是,抗日战争主要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抗战,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没有多少关系。历史虚无主义者凡是讲到国民党抗战的历史时,就认为其英勇悲壮、成效显著;凡是讲到我们党领导敌后战场的时候,叙事的基调基本上是“游而不击”“保存实力”等说法。这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言论。历史事实的概括总结与数据的客观统计证明,真实历史并不是这样。但一般公众并不会轻易质疑这样的论述,也不会去努力了解事实和数据,因而他们对抗战的认知就会受到影响,发生较大的偏差,被历史虚无主义蒙蔽甚至欺骗了。 

  二是用个别替代一般。为了进一步推销和传播其主观预设,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进行微观叙事时,对文本或材料进行随意剪裁和有意误读,以证明和强化他们的主观预设。这在思维方式上突出表现为用个别替代一般。历史事实十分丰富,历史过程也十分复杂,但历史有主流有本质。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与大量的、主要的历史事实相符合的,不可能与全部历史事实完全吻合。因此,坚持主流与本质是历史叙述与评价中的正确思维方法。一个历史方面的结论性观点,只要与基本历史事实和主要历史过程相符合,就可以作为一种公正的评价确立起来。一些局部和细节性的事实,可能与基本结论存在一些差异之处,但这不能成为否定总体评价和结论的根据。与此不同的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用小概率事件来否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他们热衷于寻找一些个别事实来支撑其预设的观点和评价,从而达到他们所需要的一般性结论。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个别事实的“深度描写”和“夸大叙述”,其目的就在于更加巧妙地替代与遮蔽历史的主流进程和基本事实。在个别替代一般的思维方式中,历史虚无主义同样抽掉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对历史主流和本质的分析呈现。在对整体历史进程和基本事实交代之前,历史虚无主义者就直接进入了具体的叙事过程,选取非主流的历史进程或个别的历史事实、细节,来论证他们预设的结论。如果人们没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主流历史过程和基本历史事实,就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同历史虚无主义所预设的主观历史结论。例如,在对帝国主义侵华的叙述与评价中,我们要把握侵略者的贪婪与凶残以及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苦难这一主流和本质。在认识历史主流的前提下,我们也不否认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存在个别外国人对中国同情和友好的案例。如一些外国人在华也进行慈善、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活动。但这些只是局部性和个别性的事件,并不能因此就美化侵略者的行为。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的局部和个别代替整体和全部,从而推出西方“侵略有功”“殖民无害”的荒谬的评价和结论。 

  要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在逻辑操作与思维方法上的迷障,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评价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最准确地从全局和整体角度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本质和规律,是批判和澄清历史虚无主义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最好理论武器。为了更好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我们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增强用唯物辩证法辨析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而不是落入其所设置的逻辑陷阱和思维误区中。为此,首先要在学术理论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倡导和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形成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问题、分析思考、形成结论的自觉性,真正使其成为指导研究者总结历史经验、发现历史规律的有力武器;其次要加强对社会大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要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摆脱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逻辑错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平台和路径,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融入人们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过程中,让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成为人们认识复杂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压缩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大众中的传播空间。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