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隐喻嵌入政治话语的意义转向

作者:张建丽 田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6日 时间:2018-06-28

  从词源学上讲,当下的隐喻认知褪去了亚里士多德“移动隐喻”观中的继续存在属性。因此,隐喻认知的语义表达的真值对等性、确定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然而,在政治术语中,“隐喻”被运用于每一个相关词项,但这并不意味着已有的语言逻辑顺序轰然坍塌。相反,语义核心的本体意义上构建优先于显化用法,这使得跨学科视域下的隐喻变成了语言的“奢侈品”。

  鉴于隐喻表达可打破学科壁垒,使得以往晦涩的概念变得愈加透明,因此恰当的隐喻表达成了学科建构与发展中可遇不可求的利器。例如,“身体政治”“政府分支”“国家首脑”“国家主体”等隐喻表达广泛用于描述政治环境和程序,政治学家日益认识到政治分析当中隐喻的价值与潜质。

  从本体论上看,隐喻正在重塑我们对待政治学的看法,并有助于划定政治学的研究边界,确定研究的独立性与特殊性;从认识论上说,隐喻厘清了政治概念本体认知的基本范畴,这是学术共同体实现后续知识积累的起点;从方法论上讲,隐喻提供了具体政治话语研究的切入视角以及分析指南,这是清晰刻画并呈现政治学学科属性的重要保证。

  本体意义上隐喻的政治表达 

  就本体论而言,隐喻的政治创造性功能,往往因为被忽略而很少表现出可批判性。因此,政治话语的隐喻属性分析多数情况下被桎梏于隐喻字面意义的解释,只在特殊情况下被推举至庞杂语境下用于相关性阐释。这将政治的隐喻置于简单的“意义指示论”范围之内,导致隐喻的意义解读仅限于陈述文字与陈述对象之间的表层解读。这种解读不但没有深入陈述文字与引申文字之间的深层次关联,而且没有切入到人类实践性范畴。因此,政治学视角下的隐喻分析不应仅限于政治性隐喻的解释,还应触及所具备的意义创造性和实践能产性。否则,政治隐喻往往难逃“语言腐败品”的污名。

  鉴于政治隐喻的重要建构媒介就是语言结构本身。为此,在具体政治实践当中,隐喻的语言结构大多以政治生活和政治知识的形式被构建,因此必然具有政治行为属性。简言之,政治隐喻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语言形式,而是一种语言行为。由此可见,政治学视角下的隐喻认识需要实现从“语言性”到“行为性”的跨越,这不但与政治学视角下隐喻的“奢侈品”属性密不可分,更与政治话语的学科属性划定休戚相关。

  认识意义上隐喻的政治表达 

  就认识论而言,隐喻表达被看作是政治话语建构的常见形式。对于政治学家而言,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仅被视作政治话语建构常见形式的隐喻,未能解释隐喻、语篇、语境以及政治环境之间微妙复杂的语境化关系。然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语境元素,在对政治隐喻的属性界定、具体功能判定、传播价值评定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在历史性政治语境中,隐喻嵌入政治话语的方式有助于明了政治学科背景下,权力政治和社会政治的隐喻架构脉络与走向,还可以促进人们去思考历史语境下政治话语的隐喻表征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联;不但能让我们确证政治文本在“离境化和语境化”之间的切换关系,以及如何影响政治隐喻的产出、传播与复制,还能回答政治文本所蕴含的语境优先性到底来自隐喻本身还是隐喻认知的互动过程,进而有效回答有关政治与隐喻关系系统认识的重要问题。例如,其他学科的隐喻表达如何大量介入政治学;政治隐喻如何进一步实现逆向输出并影响其他社会科学;政治隐喻背后潜在的输出机制是什么;基于政治学的自我意识属性是如何通过隐喻被理解的;政治隐喻的使用如何影响了政治学的基本认知。

  方法意义上隐喻的政治表达 

  就方法论而言,在话语和语篇中隐喻起到了解释结构性思考的作用。从认识过程来理解隐喻,隐喻客体总是在交际语境中被观察并进一步重组。正如莫提尔(Mottier)所言:政治隐喻是边界引导、边界维护、排序和其他的微型叙述,因此政治的隐喻化表征,往往涉及语境边界的动态调整。从这一意义上讲,话语范围内的权力关系,可在已授权的隐喻中压缩和解释,进而实现自身政治性程序理解的中心化完型。

  当政治行为和隐喻表达结合时,认知模式需要跳出“语义隶属模式”进入“交际目的模式”,对应的方法可归纳为四种:基于专业知识的直觉性概念隐喻分析法;基于政治性修辞的隐喻语料库测试法;基于政治演讲语料库的概念隐喻批判法;基于政治新闻平行语料库的隐喻对比分析法。上述方法的共性在于大多依靠专家关系模式而展开。而从现实性上看,非专家关系模式应用于政治隐喻分析可能更有助于揭示“政治”隐喻变动性与反射性。在这个意义上,隐喻表达的离散性与节点性有望将政治学从因果关系的线性模型中解放出来,进而实现政治学知识传播的跨域转型。

  随着隐喻研究逐渐走出“头脑”(和身体)转而被看作是一种 “行动”(doing),政治性隐喻将为所属学科提供反哺性参考。届时,无论是关注微观政治行为的狭义政治学研究,还是侧重社会公共权力活动的广义政治学研究,都会从“政治性隐喻的行动取向”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