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思维底蕴

作者:史为磊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2018/12  时间:2018-06-27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征程。历经40年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牢牢把握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实践思维和人民至上思维。

  1.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辩证思维,集中体现为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就越需要增强辩证思维,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面临千头万绪的难题。我们要善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做好统筹兼顾,把握矛盾规律。

  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处于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必须在搞清楚情况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联机理,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摸索规律,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重视自觉运用矛盾规律。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自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改革中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善于捕捉机遇,抓住关键节点,促成事物质变,达到改革目标。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旧问题,新问题又会产生,因而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永远在路上。

  2.坚持系统思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思维,是指运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日益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渐次展开,构成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系统,尤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鲜明的系统思维特征,它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之间相互联动,进而达到最佳运行效果。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改革主体、对象、条件、手段、载体等要素,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力系统。从系统全局的角度出发,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考虑改革的整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从而全面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改革历来是全面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注重整体规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要从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对制约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作出科学判断,提出应对的整体战略,制定改革总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改革历来是系统的,需在协同配合中推进。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同时又需要其他改革的协同配合。只有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注重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才能最终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

  3.坚持战略思维,始终着眼全局增强战略定力。战略思维,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回顾40年的改革历程,战略思维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一次改革的风口浪尖,没有科学准确的战略判断、战略抉择,改革就难以取得成功。邓小平同志是坚持战略思维的典范,他强调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长远和大局,要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只有不断增强战略思维,树立全局观,改革大业才能成功。

  树立全局观,提高谋划能力。培养凡事谋全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必须从全局出发,搞好顶层设计,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以总的方针、政策和原则指导局部。同时,注重战略规划和战略设计,提高谋略能力,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增强预见、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坚持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战略定力,指的是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坚持战略定力,就是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战略定力,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战略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改革中作出正确的战略判断、科学的战略举措。

  4.坚持底线思维,坚守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坚持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始终坚持的重要方法。在党的七大的总结中,面临抗战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却提出可能面对的“十七条困难”,强调“准备吃苦”,“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邓小平指出,“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底线思维,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决不触碰红线、底线,要坚持底线思维,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定立场,坚守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向前推进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论改什么、怎么改、改到哪一步,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来自于对个人尤其是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增强忧患意识意味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历史担当。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做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一以贯之,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不断增强坚守底线的坚定性自觉性。

  5.坚持创新思维,将创新贯穿于改革的各个领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伟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拓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于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创新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

  坚持创新思维,必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伟大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都在创新。在创新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我们必须培养锐意创新的精神,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敢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勇于冒风险,勇于担责任,勇于探索创新。

  坚持创新思维,就是要创造性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科技支撑;通过文化创新,以解决文化发展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制度文明的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努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6.坚持法治思维,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改革开以来,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并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邓小平曾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民主法治建设新征程。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方位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坚持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确保各项改革依法有序进行。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都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敢于冲破利益藩篱,打破限制壁垒,铲除权力寻租土壤,从而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同时,要以法治凝聚社会共识、规范治国理政、促进矛盾转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法治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对各级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注重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学习掌握履行领导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运用法律手段的本领;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和信仰,做到政治信仰坚定不移、政治立场毫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不倚,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民意基础。

  7.坚持实践思维,着力解决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思维,是指从客观现实出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依赖于理性的思维活动,必须思考为什么实践、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怎样实践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今正在带领人民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进。

  面对时代问题的挑战,必须有直面问题的魄力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精神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遇到问题就要积极有为地解决。问题的解决,必须植根现实,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复杂的改革实践中,必须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必然是立足于实践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问题,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能动性改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就能够使改革的各项工作事半功倍。

  8.坚持人民至上思维,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坚持人民至上思维,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人民至上思维,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思想方法,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思想方法。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能否善于发现并解决改革的实质问题,关键在于心里是否装着人民,是否及时回应人民呼声,是否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

  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将改革的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立场处理好各种关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改革的任务越繁重,就越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改革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扬帆资助计划”教学科研专项资助课题[JGWXJCYF20165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