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从两个维度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作者:张鹏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2017年第21期 时间:2017-11-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的肯定,也是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基础。充分认识这一主要矛盾要从以下两个维度入手。

  一是我国已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文化总体富足。2017年,我国GDP总量预计将超过8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7年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6万人民币(合3900美元),恩格尔系数仅为30.1,已进入到国际公认的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人均教育文化消费支出达到2000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1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财政的文化支出规模预计将超过3400亿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和提升。

  在社会生产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我国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服务业的发展上,现代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双轮”驱动,使服务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2.9%。而在农业的发展上,则取得了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有效保障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实现。这些发展都使中国经济有效地告别短缺经济,告别脆弱的市场供给,告别落后的社会生产,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发展已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富足和生活幸福,社会主要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协调发展将向更高的目标进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满足具有需求匹配度、广泛度和体验性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我们的生产和供给体系不仅要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形成更多的可供支配的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经营模式的创新、产品形态的革新和科学技术的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支撑,从平衡和充分两个关键点着手精准施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实体经济的核心地位,并把提高供给需要的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强调平衡和充分的基础上,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而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创新驱动发展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支撑。在改进不平衡上,要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有序,既通过基础研究来开创应用研究的新思路和新领域,又通过应用研究来为基础研究的验证和新理论的创造提供支撑。在改革不充分上,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仍不充分、体制机制仍存在不合理、社会发展仍有不足、先进文化和良好生态仍需大力巩固和提升。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