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增强政治意识面临的三大挑战

作者:吴 波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 2016年10月23日 时间:2016-10-25

  【摘要】增强政治意识,需要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挑战、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达成一个理想性与纪律性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关键词】政治意识  政治修养  挑战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从理论层面看,政治意识在“四个意识”中无疑处于首要的和关键的地位;从实践层面看,政治意识一定程度的削弱,业已构成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突出障碍。全面深入地分析当前导致我们党政治意识削弱的外部因素和条件,显然是增强政治意识实践展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挑战,易致个别党员干部共产主义信仰动摇 

  当我们面对政治意识削弱这一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时,首先需要检讨的是宏大叙事的悄然缺失。在指认这一缺失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这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缺失。因为,如果远离了宏大叙事,就会降低对外部环境客观性因素消极影响的判断和把握。20世纪末发生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分析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变化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和条件。讨论当前增强政治意识面临的挑战的问题,首先必须正视这一不利的客观条件。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标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于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刻而长远的政治影响,是一个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重大现实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越来越遥远,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资本主义靠拢,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市场的”。可以说,共产主义信仰动摇已成为当前政治意识削弱的核心表征。对于少数政治意识不强的党员和干部而言,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话语已经不合时宜而束之高阁,西方话语在他们的口中俨然成了时尚。还有一部分党员和干部,成了十足的“两面人”: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善于伪装,公开场合要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背地里自己不敬苍生敬鬼神,笃信风水、迷信“大师”。

  强调这一不利因素,当然不是为我们党政治意识的弱化提供开脱的理由,而是通过这一背景和条件的阐明,对当前党自身政治意识削弱的原因做出更为全面的分析,为增强政治意识的实践举措做出针对性的安排,提供更富价值的参考,同时也进一步揭示我们党强化政治意识的努力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就此而言,辩证认识和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的一系列特征和社会主义之于人类未来的意义与价值,构成增强政治意识的首要内容。

  在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历史阶段的同时,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一方面,西方显然正在经历冷战之后最为严重的挫折状态,资本放纵的消极性后果已经充分展示出来,这再次验证了资本主义无力也不可能实现全球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根本性解决,只有社会主义的文明类型,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文明类型,才是人类的未来。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不断上升和完善的状态之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联系在一起并以其实现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也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在联系在一起并以其实现为标志的。

  市场经济的挑战,易致个别党员干部简单地把经济当作政治 

  讨论增强政治意识面临的挑战,还必须深入我们党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历史探索之中。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之所以能够开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邓小平同志在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上吸取了毛泽东的历史教训,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调整。这是一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情况下,中国社会主义自救的重大努力。

  不过,如果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简单地把经济当作了政治,那不是真的糊涂就是有意的误解。在邓小平同志那里,既有重点论也有两点论,“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展开,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经济就是政治,政治也是经济,“抓经济就是一切”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由此塑造出经济上的持续增长、社会上的物欲横流,与党内精神懈怠、迷失、日益严重脱离群众、消极腐败交织在一起的特殊景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有的认为理想信念不能当饭吃,别太认真,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硬道理;有的认为这年头没有好处谁还去入党,谁还去当党员、干部,稍微管束得严一点,就认为“为官不易”了,甚至公开散布“当官不为人民币,不如回家去种地”。

  坦率地说,正是在利益因素的驱动下,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政治意识已经不是削弱与否的问题,而是有与无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他们心中已经变换了模样:劳动立场为资本立场替代,群众观点为精英意识消解,辩证法为形而上学驱除。同时,政治意识缺失必然导致政党组织化程度的降低。也正是在经济利益因素的作用下,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所谓的“小政治”已经完全替代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政治,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由此盛行开来,无疑也成为我们党政治意识弱化的重要原因和表现。

  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挑战,易致个别党员干部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社会变革的年代往往是思潮激荡的年代。就当下中国而言,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社会思潮进入了非常活跃的历史时期。新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相互激荡、竞相为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也印证了这一历史时期剧烈的变革特征。在承认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必然性与客观性的同时,坦率地说,复杂多元、纷纷扰扰的社会意识领域,不能不赋予部分党员干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更令人困惑的是,一些社会思潮做出自己的政治表达时,也清楚地贴上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标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具体实在的内涵和要求。就此而言,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理解,就折射出当前社会意识领域的复杂面貌。这种状况对于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无疑也构成一大挑战。

  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需要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中国道路上下功夫。在一定意义上,深入思考和分析中国道路和中国问题的过程,就是增强政治意识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道路越来越多地得到肯定。与此同时,中国道路蕴含的一系列矛盾亟待克服和解决。在各种社会思潮竞相贡献非社会主义方案的条件下,必须在社会主义语境中正确揭示中国道路的本质特征,明确这一道路的优势,把握应然与实然的矛盾,既不能把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分离开来,更不应做出相反方向的政治解读。

  另一方面,需要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思潮的辨析与批判中下功夫。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为紧密的条件下,这一辨析和批判需要坚持中国视野与世界视野的统一。比如,对于新自由主义的辨析和批判,不仅需要考察他国的实践教训,也需要联系中国的改革实践。

  上述挑战决定了,增强政治意识,作为中国共产党自救和重建的重要努力,必然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程;上述挑战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达成一个理想性与纪律性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全党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必然要求》,新华网,2016年4月11日。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