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看共享发展

作者:谢伟光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2016/15 时间:2016-08-12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重心是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开拓了发展新境界。共享发展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发展,是与平等互为前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指导共享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马克思主义将平等放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历史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阶级的、生产力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始终只是反映现存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不可能存在超出历史条件的平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试验以失败而告终就是最好的例证。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平等的概念,无论是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所以平等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实现平等进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资本主义的“平等”是不彻底的狭隘的,因为在这种平等口号指引下所建立的制度,只是资产阶级而非全体社会成员制定或认可的,这种“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也必将被更高级更真实的平等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平等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平等曾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旗帜,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但这都是抽象的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人们财产占有的不平等,在这种背景下,即使社会提供平等的机会也会因财产的门槛而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正是资产阶级打着“平等”的旗帜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比如,资产阶级总是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才是资本主义法律的首要原则,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法律,是以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为依归的法律制度,仍然属于剥削类型的法律。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是以资产阶级的特权代替封建特权,以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代替封建社会的不平等。

  再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产阶级这种“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实质是交换平等、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平等、交换价值平等,是在流通领域表现出的假象,如果进入生产和分配领域,这种平等就会显示出自己的本质,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不断积累与占有生产资料,拥有更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产权与开发权,由此工人阶级的地位就愈发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形式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畸形现象仍会延续。

  共产主义社会是真实平等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按劳分配的基本特征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是基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做出的选择,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平等,才可以算是实现了真正的平等。由此可见,实现真正平等的根源在经济领域内,而不应该存在于法律或是原则之中。但经济平等只是平等的基础要求,平等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共享发展理念的平等意蕴。 

  共享与平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社会主义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显然,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显然是人人平等、人人共享,二者是无法割裂的。

  一方面,共享发展状态是以平等为前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阐明了平等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促进共享发展时必须抓住平等这个关键和要害。抓住平等,就抓住了影响共享发展的症结,找到了促进共享发展的良方,牵住了走向共享发展的“牛鼻子”。只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发展。

  另一方面,真实的普遍的平等也必然是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为表征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状况之后,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权利等都仅限于资产阶级范围之内,而非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平等观的虚伪性和不彻底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人、少数人的利益。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运用、坚持和发展。 

  鉴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共享发展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实现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其他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因此,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中,目的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建立全国统一的民生公共品供给平台,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尤其要完善对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让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等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这是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共享的关键。

  另一方面,实现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非基本权利是超出基本需要的权益。非基本权利按照贡献进行比例分配,就是多贡献多得,少贡献少得。马克思指出,只有当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人均GDP水平、科技教育水平还是生态环境,同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共享发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发展,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保障社会公平平等的制度体系,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在推进平等、促进效率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以平等为视角”L14DKS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思政部主任)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