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聚焦
中国模式的精髓:走自己的路

作者:张西立 时间:2009-11-02
中国模式的精髓:走自己的路

《求是》杂志社 张西立

近年来,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所谓“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到“儒家社会主义”,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第三条道路”,从“经济自由化、政治极权化”到“经济体制改革先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各色观点,无不试图对快速成长的中国进行理论还原,但又似乎给人雾里看花的感觉。因为这些概括要么陷入既定的话语系统而看不到中国发展道路的开创性意义,要么流于表面现象而远离了中国模式的本质规定性。

实际上,独树一帜的中国模式,既区别于西方任何一种发展模式,也与苏联模式等传统社会主义范式有明显不同,其实质和精髓正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讲的那句经典话语——“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独立自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主体根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讲,立足发挥自己的力量,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是牢牢把握发展自己主动权的关键所在。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表明: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一条自绝于人类文明大道的死路;盲目排外,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根本上背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顾实际国情的区别,简单复制别国模式,无疑是取乱之道;而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是获得对自身民族性格、历史方位、发展战略等主体特性的科学认识以及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必由之路。

改革创新。“时中”,即讲究因时而动、与时俱进,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中国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1978年以来,没有思想观念、生产关系、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和领导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大变革,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在中国这样上个国情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推进改革事业,既不能没有主导搞一窝蜂,也不能不顾各地实际情况搞一刀切。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也避免了“休克疗法”带来的剧烈社会震荡,而是在确保政权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等一套发展道路。

实践本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前人也没有具体论述,一切只能在实践中探索。这种探索成就了中国模式,同时也构成为中国模式的一个内在特性。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来自左右两个方面有关改革实践及其理论的争论就始终没有中断过,但这些争论在根本土都没有构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干扰,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出并贯彻了一条基本方针,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搞无谓的争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从来没有丢弃老祖宗,反而是始终注意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创新的推动下,不断推进体制、制度和理论创新的过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一自觉历史过程的理论结晶。

以人为本。以人民为改革发展的主体,以人民为改革发展的动力,以人民为改革发展的标尺,以人民为改革发展的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价值取向,也是中国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从“包产到户”到“傻子瓜子”,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民营经济的“半壁江山”,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到党代表常任制的推广,从“两推一选”干部选任制度到“一站式”公共行政服务体系等,几乎每一项关乎全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首创之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起步的。而当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 义” 等就很自然地成为新时期新阶段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新追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把新时期党领导人民的奋斗目标完整地表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根本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明确,也深刻揭示了中国模式蕴含的一个基本价值遵循。

和而不同。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国情的复杂多样,决定了国家管理者不能简单地搞整齐划下,或者单纯强调步调一致,而是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于现实中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取向的人们的认识和评判必然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多次不同的观点争鸣,注意区分学术与政治、思想认识与是非原则问题,注重在多元中寻求主导,于多样中寻求共识,极大地凝聚了社会各界关于改革发展的共识,最大限度地汇集了客方智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需要中国的参与及贡献。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相互依赖的局面已成形成,危机面前,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或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只有携手应对,在充分照顾各自核心利益的同时,竭力维护和发展共同利益,才能共克时艰,转危为机。

正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一样,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是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集中表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适合于中国,未必适用于其他国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依然处于成长中的中国模式不管得到世人怎样的追捧,其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其全部意义都在于:它不过是在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人以中国人的经验和中国人的方式,给原本多样化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